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好書·推薦|鋪天蓋地的國學書、蒙學書,我們應該讀什麼?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娛樂2022-02-25
簡介劉勃稱自己是個“孩奴”,女兒小時候,幼兒園曾要求背《三字經》,小學裡又講過《聲律啟蒙》,劉勃陪女兒一起讀,零碎的想法也有一些,在朋友的建議下,覺得真可以好好系統地捋一捋古代蒙學教材,成果便集結為《知道幾句三字經》

窠臼讀什麼

《知道幾句三字經》

劉勃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好書·推薦|鋪天蓋地的國學書、蒙學書,我們應該讀什麼?

說起《增廣賢文》這本書,你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是你一定聽到過如下幾句話: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畫人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這些話最早不一定出自《增廣賢文》,但在《增廣賢文》中,卻集結了大量這樣類似的“金句”。按照文史作者劉勃的說法,這本書最主要的內容,是社會中下層生存經驗的總結。

從明清時代平民,尤其是城市平民的社會地位和處境出發,《增廣賢文》的態度與立場,就都很好理解了。整本書極少談到忠、孝,卻經常談“錢”,傾訴沒錢的痛切,宣揚錢的魔力,對有錢人羨慕嫉妒恨的情緒,也是擺在臉上,例如“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等等。

此外談論最多的,則是社交問題,即人心的不可靠,也就是前文所列的最為人所熟知的這幾句,滲透著對人際關係的恐懼與焦慮。

這些年,劉勃在歷史寫作方面尤為高產,出版的“歷史三部曲”(《失敗者的春秋》《戰國歧途》和《司馬遷的記憶之野》),收穫了一大批核心粉絲。馬伯庸評價他的寫作“語氣不疾不徐,不做驚人之語,亦不落艱澀窠臼。讀之如啜溫粥,口感柔順,落胃熨帖。平淡中各種典故信手拈來,於細微處別出機杼,閱讀體驗極佳”。

在他的作品序列中,《知道幾句三字經》稍微顯得有些特殊,但馬伯庸所說的劉勃式的寫作風格,卻是一以貫之。

寫作《知道幾句三字經》這本小書,緣起其實十分簡單。劉勃稱自己是個“孩奴”,女兒小時候,幼兒園曾要求背《三字經》,小學裡又講過《聲律啟蒙》,劉勃陪女兒一起讀,零碎的想法也有一些,在朋友的建議下,覺得真可以好好系統地捋一捋古代蒙學教材,成果便集結為《知道幾句三字經》。這本書上篇通篇講解《三字經》,劉勃的朋友、編輯蕭桓負責對全文進行詳細註釋,力求準確可靠,劉勃則分段撰寫“解說與引申”,“掰扯”背後林林總總的文化觀念,一吐為快;下篇籠統概括為“蒙書雜談”,其實是把《百家姓》《千字文》《急就篇》《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增廣賢文》《弟子規》 這些最常見的蒙學書的來龍去脈、利弊得失從頭到尾詳細地梳理了一遍。

對於廣大家長而言,《知道幾句三字經》可視為一本極為實用的指南,回答的是“今天我們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傳統文化啟蒙”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而對於其他一般讀者而言,這本小書其實可以看作劉勃在歷史作品之外闡釋自身歷史觀、傳統觀的作品,只不過,載體從中國古代歷史轉變為了蒙學教材,顯得更為新奇與獨特。劉勃自己笑言,讀這本書,或許可以給大家增加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談資。

對於《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古代童蒙書,劉勃的態度不溫不火,冷靜理性,卻又暗含著抹不去的“理解之同情”。他認為,這類書“不屬於非看不可的書,但也不妨看看”。

劉勃列舉的“不妨看看”的理由有四。

一是蒙學書往往和小孩子的識字教育有關,既然中國人使用的仍然是漢字,有些學習的規律和方法,古今變化不大——而且應該承認,古人的學習效率(私塾教育)可稱非常之高;二是有的蒙學書,是跟小孩子講解人的姓氏,朝代的更迭,還有名物知識之類,這些基礎知識有的今天仍然會用到,有些雖然過時,但也不妨瞭解一下,頗具趣味;三是詩歌類,收錄一些適合兒童背誦的淺易古詩,而傳統的詩文很多無疑是寫得極美的;第四類是講授做人的道理的,這是蒙學書中爭議最大的一類,從古至今,社會發生了質變,對待兒童的態度更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披沙揀金,也不能說和今天全無相通之處。

劉勃又指出,往更大的層面說,瞭解傳統蒙學,一重更務實的意義,就是避免“一驚一乍”。

有人和你吹《弟子規》這本書有多麼神奇的功效,你不相信,但只是痛斥這本書就是壞,也顯得武斷。如果知道這本書的來龍去脈,反駁起來自然有理有據一些。

又有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糟糕透了,是中國近現代以來落後的根源,舊書統統應該燒掉。在劉勃看來,太大的鍋,文化背不起。瞭解一下古代的情境,自然也就可以明白很多文化觀念產生的因緣。劉勃文字中一貫的不矯情但充滿人情味兒的腔調,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好書·推薦|鋪天蓋地的國學書、蒙學書,我們應該讀什麼?

《知道幾句三字經》實拍圖

在《知道幾句三字經》中,劉勃既不挖掘和證明傳統文化的“先進性”,也不闡釋和誇大其“矇昧性”,而是認認真真去體會與講述。他認為自己不是在寫導讀,或許更近於“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共讀,而這大概就是這本小書的可愛與近人之處吧。

資料:東方學習讀書會

編輯:徐諾

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