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十九世紀歐洲文學(波蘭,丹麥,挪威,瑞典,愛爾蘭)

由 井底之蛙看世界 發表于 娛樂2022-01-05
簡介比昂松的人格影響大於作品影響的一類(中國的蔡元培,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愛默生,均屬於這類人)(旁白):比昂松是屬於挪威的,易卜生是屬於世界的

比昂怎麼寫

波蘭

波蘭古代沒有文學可言,只有幾個老作家:

萊依

(Miko aj Rej, 1505-1569),

卡拉西基

(Ignacy Krasichi, 1735-1801)

所謂波蘭文學,指十九世紀。

密茨凱維奇

(Adam Mickiewicz, 1798-1855)。《塔杜施先生》(Pan Tadeusz)、長詩《康拉德·華倫諾德》(Konrad Wallenrod)

斯沃瓦茨基

(Juliusz Slowachi, 1809-1849)。作品:《貝尼奧夫斯基》(Beniowski)

克拉辛斯基

(Zygmunt Krasinski,1812-1859)。作品:《非神的喜劇》

(旁白):西方一切歸於神,中國一切歸於自然,我以為兩邊都落空。

顯克維奇

(Henryk Sienkiewicz, 1846-1916)。《旅美書簡》(Letters from a Journey)、三部曲:《火與劍》(With Fire and Sword)、《洪流》(The Deluge)、《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Fire in the Steppe)、中篇小說:《波瓦涅茨基一家》(The Polaniecki Family)、《毫無準則》(Without Dogma)。1890年,發表《你往何處去》(Quo Vadis),獲1905年諾貝爾獎

丹麥

歐倫施萊厄

(Adam Oehlenschlager, 1779-1850)有“斯堪的納維亞詩王”之稱

巴格森

(Jens Baggesen, 1764-1826)詩人

伯特克

(Ludvig Adolph Bodtcher, 1793-1874)詩人

英格曼

(Bernhard Severin Ingemann, 1789-1862)詩人

評論家說:“詩神分散給丹麥眾多詩人,後來收回來,送給一個童話作家。”

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早期安徒生想演戲,學芭蕾,剪紙剪得非常好,也寫過小說——後來突然想到寫童話。

(旁白):一個人到底適合做什麼?要靠他自己去選擇。選擇對了,大有作為,選擇錯了,完了。三十而立,指的是選擇對了。選擇錯了,是“三十而倒立”。

(旁白):安徒生最高的本領,是用小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小孩只交同齡的朋友,安徒生的童話,老少咸宜。

格林、喬治·桑、歌德、王爾德,都寫過童話——不如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話是真的。

小孩時善惡不分的,野蠻的,胡來的,安徒生有這個東西。

格奧爾格·勃蘭兌斯

(Georg Brandes, 1842-1927)。作品:《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Main Currents in 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近代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可以排名第一。

(旁白):要是有天才,不要做大批評家。總是不高超的。藝術是點,不是面,是塔尖,不是馬路。大藝術家,大天才,只談塔尖,不談馬路的。批評家是能人,好人,勃蘭兌斯是大能人,大好人。

一個天才的誕生,必然是戰爭。如果有人反對你,你應該說:“情況正常。”

挪威

有個常識:挪威,十九世紀以前沒有獨立文學,是和丹麥聯在一起的,渾然不分,直到十九世紀才有自己的文學運動、地位和傑作。

韋格朗

(Henrik Wergeland, 1808-1845)。詩人

科萊特

(Camilla Collett, 1813-1895)是韋格朗妹妹。提倡寫實主義,是女權主義急先鋒。

魏爾哈文

(Johan Sebastian Welhaven, 1807-1873)。文學批評家,傳記作家,詩人。

這三位前驅者都有成就,但都未達到世界性成就和聲譽。前驅者的路是醞釀,是等待天才。

易卜生

(Henrik Ibsen, 1828-1906)是一個半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戲劇家。作品:《喀提林》(Catiline)、《皮爾·金特》(Peer Gynt,這部劇流傳最廣)、《少年黨》(The League of Youth)、《皇帝與高裡留》(Emperor and Galilean,易卜生自己認為這部劇最好)、《布蘭德》(Brand)、《社會棟樑》(Pillars of Society)、《傀儡家庭》(A Doll’s House)、《群鬼》(Ghosts)、《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雁》(The Wild Duck)、《海妲》(Hedda Gabler)、《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大匠》(The Master Builder)、《羅斯馬莊》(Rosmersholm)、《小愛友夫》(Little Eyolf)、《博克曼》(John Gabriel Borkman)、《當我們死人醒來時》(When We Dead Awaken)

易卜生大部分生涯不在挪威。三十六歲離國,遷居義大利,此後遍遊歐洲,大部分時間在德國。他很老了才回到國內,度過晚年。

(旁白):天才號碼大了,要走出去。許多不肯離開老地方的作家,或到了國外寫不出的作家,和易卜生比,我可名為“易不生”——不生蛋了。

(旁白):易卜生的社會劇不公式,不概念,是不過時的。什麼是現實呢?就是不公式、不概念化

(旁白):易卜生寫對話極精煉,一句不多。他之前,挪威戲劇對話用丹麥話,到了易卜生,用挪威語。受他影響,瑞典出現斯特林堡,丹麥出現勃蘭兌斯,德國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義大利賈科薩(Giuseppe Giacosa),英國,是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易卜生有自己的舞臺世界和獨到之處。他擔當了一個人性地可能,而且是大的可能,而且發揮到極致。

《人民公敵》中的主角斯多克芒(Stockmann)說:“世界上最孤立的人是最強大的!”

比昂松

(Bjornstjerne Bjornson, 1832-1910)是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挪威人。《新結婚的一對》(The Newly Married Couple)。

(旁白):易卜生專心寫劇本,也寫詩,比昂松寫戲劇,寫小說、詩、政論,作品繁多,比起來,不如易卜生精審。有才者,貪博,其實不如精。博而不精,很可笑的,這也可以用在愛情上。

比昂松的人格影響大於作品影響的一類(中國的蔡元培,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愛默生,均屬於這類人)

(旁白):比昂松是屬於挪威的,易卜生是屬於世界的。

喬那士·李

(Jonas Lie, 1833-1908)。名聲僅次於比昂松、易卜生。人在巴黎,寫故國。

漢姆生

(Knut Hamsun, 1859-1952),諾貝爾獎獲得者。作品:《飢餓者》(Hunger)、《維多利亞》(Victoria)

(旁白):“同情心”在中國人心中分量很重,其實就是人道主義,是仁慈、慈悲。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心。人要靠人愛,此外沒有希望。人到教堂,或養貓養狗,不過想從神,或者從動物,得到一點愛的感覺。但真正的同情,應該來自人,給予人。俄國文學的同情心,特別大。挪威作家中最近俄羅斯者,漢姆生。

瑞典

奧古斯特·斯特林堡

(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人稱“冒風雪之王”。小說《紅房間》(The Red Room)、短篇小說《已婚的人》(Getting Married)、劇本《父親》(The Father)、《朱麗小姐》(Miss Julie)、《通往大馬士革之路》(To Damascus)、《夢劇》(A Dream Play)、《在海邊》(By the Open Sea)、自傳體小說《僕人之子》(The Son of a Servant)、《黑旗》(Black Banners)

“這一切都是尼采教我的。”

(旁白):斯特林堡是個悲觀主義者。他總是要證明:那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得不到的東西,人是製造痛苦的工匠。

在斯特林堡之前,沒有獨幕劇,他之後,獨幕劇才正式確立為一藝術種類,就像莫泊桑之後,短篇小說才成為短篇小說。

艾倫凱

(Ellen Key, 1849-1926),女權運動家,不是文學家。作品《愛情與結婚》(Love and Marriage)

海登斯坦

(Verner von Heidenstam, 1859-1940)。

(旁白):魯迅受益於俄國文學,郁達夫學盧梭,郭沫若學歌德,矛盾學左拉,巴金學羅曼·羅蘭——學得怎樣?第一,心不誠;第二,才不足。

(旁白):藝術家是敏於受影響的。受了影響而卓然獨立的,是天才。

過去沒有受過影響,現在補受也不遲。受了影響,不要怕自己不能獨立。我曾模仿塞尚十年,和紀德交往二十年,信服尼采三十年,愛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多年。憑這點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不要怕受影響。

“智者,是對一起都發生驚奇的人。”

愛爾蘭

愛爾蘭民族是世界上最具童心的民族。愛爾蘭早期文學都以神怪為淵源,成了傳統,古到基督紀元之前。古代傳說可分三大系:一,神話系(Mythological Cycle,講諸神衝突。);二,紅枝系(Red Branch Cycle,也稱英雄系,故事大抵發生在耶穌紀年七八世紀。); 三,芬尼亞系(Fenian Cycle,後於紅枝系兩百年,主要人物是芬·馬克·孔海爾(Finn Mac Cumhail)與其子奧西恩(Ossian))

哥德史密斯

(Oliver Goldsmith)、伯克(Edmund Burke)、王爾德(Oscar Wilde),這幾位說是英國文學家,其實都是愛爾蘭人。

曼甘

(James Clarence Mangan, 1803-1849)“少年愛爾蘭”裡的少年中以他的天賦最高,為“愛爾蘭文藝復興”(Celtic Revival)的先驅者。

埃奇沃思

(Maria Edgeworth)小說家,寫愛爾蘭人的生活

李弗(Charles Lever)寫少年浪子的故事

洛弗

(Samuel Lover)寫農民生活

格里芬

(Gerald Griffin, 1803-1840), 專寫中產階級生活

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愛爾蘭文學最傑出的人物。作品:《奧辛的漫遊》(The Wanderings of Oisin)、《詩集》、《葦間風》(The Wind Among the Reeds)、《茵納斯弗利島》(Lake Isle of Innisfree)

“我心智成熟,肉體衰退。”

“一個老人不過是卑微之物,一件披在柺杖上的破衣裳”——《航向拜占庭》

(旁白):“耶穌重臨”是比喻,不是事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