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由 哇塞灰姑娘 發表于 娛樂2021-12-30
簡介和加爾都西修會一樣,熙篤會的成員們希望重現早期基督教修士那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特意將他們最早的隱修院建造在了遠離道路的地方,並且親手勞作,清理出建築用的空地

羅馬教廷是什麼教

導語:

卡諾薩的鬧劇結束之後沒多久,帝國和教廷之間的關係又惡化了。

教皇認為

自己有

責任再次對皇帝處以絕罰

,繼續譴責帝國派的教會勢力,皇帝的敵人們也因此又獲得了鬥爭的動力。皇帝做出反擊,派兵攻打格列高利,還支援自己的教皇候選人成為

克雷芒三世

,以

代替

他口中的

"假修士"

伊爾德布蘭。

格列高利不得不

逃離羅馬

,直到1085年離世時都未能獲得正名。據說在臨死前,他引用了《聖經·詩篇》第44篇第7節那節被《聖經·希伯來書》第1章引用的經文:

“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上帝,就是你的上帝,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

在格列高利口中,原本鼓舞人心的經文帶上了悲劇色彩

:“我喜愛公義,恨惡罪惡。然而正因如此,我在流浪中結束了生命。”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格列高利

改革運動在大眾層面的成果,對上層的影響,大量出現的修會

和之前的

帕塔立尼運動

"上帝的和平與休戰"

運動一樣,改革運動在大眾層面獲得了一些成果。我們沒有必要像某位歷史學家那樣,將現實中廣泛存在的改革願望與精英教士階層對教廷的改革區別開來。另外,教廷改革不能簡單等同於教皇權威的擴張,也不能簡單地說,後期的和平運動將百姓和教士對立了起來,因為據說教士們利用百姓對和平的渴望,把對自己權利的認可強加在鄉村居民身上。

不過,

大眾層面改革的成敗軌跡和上層鬥爭的結果是不同的

。格列高利失敗了,於1085年在流浪狀態下去世,而法王腓力一世和匈牙利國王拉斯洛一世等君主是否會遵守俗人不得授予聖職的教廷禁令,也很難說。然而,基督教世界中的其他屬靈復興力量卻沒有因此遭到削弱。

有不少建立時間較早的修會都

順應復興浪潮

,強調起傳統的靈脩和屬靈操練形式,比如與勃艮第的克呂尼隱修院或摩澤爾河畔的戈爾澤隱修院關係密切的修會。其他一些神職人員,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教士團成員,則在修會中遵循調整過但更嚴格的規矩。

奧古斯丁隱修會(奧斯丁會)

的教士團成員可能是這種新情況最著名的例子。但學者們更關注的是另外兩方面的發展。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法王腓力一世的出生

第一個方面的發展是,在主教敘任權之爭開始後的一個世紀裡,

修會數量迅猛增長

。我們知道當時人們建立了數千座男隱修院,具體數字還有待學者綜合各項資料得出。

由於文獻質量不佳,因此我們很難確定女隱修院的具體數量,不過根據一種傳統的估算方法,在1070到1170年間,女隱修院數量也猛增了四倍之多。

舉例來說,塞諾內是法國北部的一個小地區,小鎮桑斯就位於那裡,如果有人在1170年去那裡,就能看到許多年代久遠的宏偉教堂和隱修院,其中一些建築,比如本篤會的聖皮埃爾勒維夫隱修院,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法蘭克人剛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時代。

1070年時,這些古老教堂還像幾個孤獨的巨人一般屹立在大地之上。到了1170年,大批新建的基督教建築已經徹底改變了當地的景觀。在通往塞諾內的鄉村道路上,一座座尖塔高聳入雲,各式各樣的十字架立在屋頂上,這一切都是12世紀人們虔誠之心的物質明證。

另一個引起歷史學家關注的變化與隱修院數量的增加不無關係,那就是

全新修會的出現與發展

。新修會包括加爾

都西修會、熙篤會和普里蒙特利修會

。當時,絕大多數新建立的修會都強調組織制度簡化與個人禁慾。這些修會也崇拜聖母馬利亞,但崇拜聖母的方式發生了變革,崇拜的人也增多了。

這種信仰固然立足於古代的先例,但也符合當時的潮流,

人們越來越看重耶穌的人性,更多地注意到嬰兒時期的耶穌,也強調他肉身的脆弱,因此出現了感性描述聖母馬利亞與聖子關係的強勁勢頭。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匈牙利國王拉斯洛一世雕像

12世紀時,關於

聖母及其關懷凡人的故事不斷湧現

,其中就包括她奇蹟般介入凡人生活,保護他們的信仰與道德準則不受異教、亂倫和猶太教威脅的內容。

此外,當時的人也強調聖母的代求者角色,相應的藝術形式和崇拜方式也成了主流。頌揚聖母的禱文與讚美詩突然大量湧現,其中包括《萬福馬利亞》這篇需要手持玫瑰念珠(馬利亞被喻為玫瑰)吟誦的禱文,這篇禱文在12、13世紀之交透過另一個新生的修會得到了普及。

讚美禱文的巔峰之作則是13世紀的《聖母悼歌》,這首感人至深的讚美詩表現了聖母目睹其子在十字架上痛苦死去的過程。1084年,第一個加爾都西修會的隱修院由聖布魯諾在格勒諾布林主教的支援下興建,被稱為大加爾都西隱修院。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大加爾都西隱修院

布魯諾將這座隱修院建在阿爾卑斯山區,復現了基督教會早期

"沙漠教父"與世隔絕的修道環境

,也著重模仿了這些修士在物質上

自給自足的精神。

布魯諾寫到在這裡,我們努力,是為了得著明亮清澈的眼睛,看見新郎耶穌如何為了愛的緣故受傷,看見上帝。在這裡,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獲得心靈的閒暇,在無言的勞動中獲得真正的安寧。在這裡,上帝將獎賞給了他的賽跑者,就是世人所不知道的平安與聖靈中的喜樂。

跟古代埃及修士團體一樣,加爾都西修會在很多方面更像結構鬆散的隱修士聯合體,而非有嚴格章程的團體。加入修會的大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成年人。他們渴望隱居,

希望避免與"世界"接觸

鼓勵並踐行沉默的修行。

修士們雖然沒有徹底拒絕集體活動,但也將活動減到最少。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聖奧古斯丁教堂

在加爾都西修會名下莊園工作的人們,連非神職人員都得有庶務修士的身份,都要遵循修會的規矩。更準確地說,這些人可能也希望獲得庶務修士的身份,因為他們也渴望遠離世俗,

只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不夠或自感不配而沒有宣誓成為正式修士。

加爾都西修士聖潔的名聲廣為傳播,但

他們嚴格苦修的生活限制了修會隱修院數量的增長

。熙篤會的第一個隱修院建立在勃艮第境內的西多。這座隱修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98年,此後修會的每一座教堂都獻給了聖母馬利亞。

和加爾都西修會一樣,熙篤會的成員們希望重現早期基督教修士那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特意將他們最早的隱修院建造在了遠離道路的地方,並且親手勞作,清理出建築用的空地。他們也去除了傳統敬拜儀式中浮華的部分。熙篤會的教堂、裝飾品與服裝都十分簡單,他們不用金器,也不用多色的器物。

修士穿純白色衣服(他們因此得名為

"白衣修士"

),

外罩軟布織成的寬大黑色短肩衣。

熙篤會在歐洲的傳播比加爾都西修會成功,因為熙篤會修士的生活方式不那麼與世隔絕,他們也比較願意接受年輕人,此外,熙篤會著名成員克萊爾沃的伯爾納也為修會吸引了許多的新成員。到1150年時,熙篤會已擁有超過300個附屬隱修院,分佈在基督教世界的各處。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隱修士生活

這些隱修院大都擁有庶務修士,這些人清理土地、耕種作物、放牧羊群,要麼和修士一起工作,要麼為其服務。受熙篤會簡樸虔誠生活方式吸引的有男性也有女性。一名男性教會人士在1150年前後寫到,女人們“憑藉其自由意志,踴躍積極、滿懷喜樂地加入了許多青壯男子都不敢加入的熙篤會。

她們放棄了亞麻與毛皮,只穿樸素的羊毛束腰外衣。這些人不僅做紡織一類的女性的工作,還走到戶外,用起了斧頭和鋤頭,鬆土、砍樹、清理樹根、披荊斬棘,默默地用雙手勤勉勞作,獲取食物。她們凡事效法克萊爾沃的修士,正如主所說的,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在1150年時,她們的確是在

"效法"

熙篤會的首腦不願意在內部建立女性分會,不過後來還是在教廷壓力下建立了女隱修院(隱修院裡也有庶務修女)。修女院和修會的其他隱修院都要接受定期巡查,以保證修士、修女、庶務修士、庶務修女的行為符合道德標準。普里蒙特利修士團的歷史則較為複雜。

修士團由克桑滕的聖諾貝爾特在1120年建立。在經歷了屬靈覺醒後,諾貝爾特擺脫了追名逐利的生活,他所建立的修士團採用改良後的奧古斯丁修會規則,從一開始就歡迎神職人員和男女平信徒加入。

聖諾貝爾特在法國北部的普里蒙特利建立了第一個修會社團

,他佈道很有魅力,吸引了大批追隨者,自己在教會中也獲得晉升,最終以馬德堡大主教的身份歿於任上。在建立修會時,諾貝爾特會先在當地激起百姓的信仰熱情,再建起距離很近的男女隱修院,讓修士和修女在同一個教堂中敬拜。

在諾貝爾特於1134年離世之後,這樣的組織方式不再受人青睞,修女的重要地位也逐漸成了歷史。普里蒙特利修會的入世程度始終高於加爾都西會和熙篤會,他們特別關注窮人的需要。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聖母馬利亞畫像

舊修會的復興和新修會的擴張

宗教領域經歷的動盪和衝擊體現在

舊修會的復興和新修會的擴張

上,前面提到的加爾都西會、熙篤會和普里蒙特利修會只不過是諸多修會中的代表,這幾個例子足以證明整個教會有多麼渴望復興。正因如此,尚未解決的主教敘任權之爭讓秉持原則的神職人員和平信徒都心有不安。

衝突引發的暴力正說明有必要儘早達成和解

。不過,帝國和教廷想達成協議,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格列高利七世於1085年離世,皇帝亨利四世暫時佔了上風。然而,他和他所支援的敵對教皇很快遇到了新的對手——改革派的烏爾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他將登上聖座,積極開展行動,提升格列高利派系的地位。

不過,烏爾班並非格列高利的後人。格列高利七世的繼任者德西迪裡厄斯在歐洲德高望重,他是蒙特卡西諾隱修院的院長。德西迪裡厄斯所在的隱修院在整個西方基督教世界極負盛名,其建立者聖本篤是歐洲隱修院建設的重要發起者。

德西迪裡厄斯

成為教皇后改名

維克托三世

維克托三世註定無法長期擁有教皇的三重冕,在病榻上,他為一位時年65歲上下的法國人祝福。這名法國人擔任多個重要的教會職務,其中包括蘭斯副主教和克呂尼修會副會長,在格列高利七世手下,他還擔任了奧斯蒂亞的樞機主教一職。

維克托三世死後,這名法國人成了教皇烏爾班二世。上任之初,這位新教皇便踏上了不尋常的旅途,以

重新組織起教廷的事業

。為此,他冒險進入羅馬城,此後又去而復返,來往於法國和義大利的各個角落,召開多次宗教會議。在其中一次會議,即1095年的克萊蒙會議中,烏爾班二世首次以派兵支援被Muslim困擾的東方基督徒為主題佈道,最終促成了十字軍運動。此後,他又以同樣的主題進行了一系列佈道活動。

此外,烏爾班還邀請基督教世界中最有智慧的人、他從前的導師聖布魯諾前往羅馬擔任顧問。最後,這位教皇還對托斯卡納的瑪蒂爾達的支援善加利用。瑪蒂爾達是北義大利地區很有權勢的女繼承人,

熱心擁護教會改革

。教皇安排她與亨利四世的主要對手巴伐利亞公爵韋爾夫結了婚。儘管敵人十分強大,但皇帝亨利四世依舊堅持主教應由帝國皇帝授予職權,也堅定認為在他庇護下選出的教皇才是正統。

在經歷了多次不成功的嘗試之後,雙方都不願意達成妥協

,因此,德意志還得經歷多年的動盪。1099年烏爾班的去世本可能成為解決爭端的良機,然而,很快傳來了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的訊息。面對這一奇蹟般的事件,有人認為這正說明十字軍的發起者烏爾班才是真正的教皇,但亨利四世還是不願意低頭。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1104年時,皇帝的一個兒子(亨利)終於受夠了這樣的紛爭。他有位兄長曾在11世紀90年代發起叛亂,卻死於1101年。亨利決定繼續兄長反抗父親的事業,因為父親拒不讓步,不僅於自己的繼承有礙,還有損於德意志皇室的傳統權威。他無疑相信倘若能推翻他父親的統治,帝國和改革者們之間就有和解的可能。因此,他著手奪取大權,

逼迫亨利四世退位

在不久之後的1106年,老皇帝去世了。

亨利五世執掌大權後,出現了和平的希望

。然而,

亨利五世很快發現自己高估了改革派人士做出讓步的意願

衝突和暴力仍在繼續

。直到16年之後的1122年,

雙方才終於在萊茵蘭的沃爾姆斯簽訂協議,正式結束了這場糾紛

不過,協定的一些條款依然含糊,

雙方對於某些內容閃爍其詞,甚至徹底避開了一些敏感問題

。一些學者因此認為,

沃爾姆斯協定違背了格列高利七世和烏爾班二世的真實意圖

。畢竟,皇帝對主教選舉仍有影響力,甚至能在選舉結果存在爭議時以仲裁者的身份決定人選。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沃爾姆斯教堂

結語:

那麼,皇帝放棄正式任命主教的權利,表示將主教領域的權威歸還教會,從此之後國王受膏儀式的步驟將不同於主教受膏儀式的步驟(

即國王不再於頭上塗抹聖油,也不再進行受膏加冕禮,特殊的聖油僅供宗教儀式之用

),這樣的讓步對教會而言是否足夠?這樣的妥協無異於表明教會不可能徹底自由,但至少在一件事上,沃爾姆斯協定影響深遠。自那以後,包括皇帝在內的國王都只能被認作俗人。要實現教會自由這個改革派人士的鬥爭口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帝國和教廷的關係,教皇教廷地位的變化,教廷的改革

國王加冕禮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