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由 萬年陶瓷窯火不熄 發表于 娛樂2021-05-19
簡介在民國至九十年代初的一些書籍中,您如果細心就會發現同一件器物在孫瀛洲先生的書中說是北宋的官窯器物,在馮先銘先生或陳萬里先生的書中會稱作哥窯器物,看似北宋汴京官窯和哥窯器物不分,而且故宮所藏的官窯器物特別是帶支釘的,哥窯一部分也帶有支釘,所以

宋哥窯扎手嗎

書接上文,本篇文章將繼續為大家講解哥窯的鑑定解析及相關特徵的對比。

正文:

南宋哥窯特點:

南宋哥窯器型大器很少,大概都在20釐米以內,製作規整,典雅大方,因胎體較厚,釉層飽滿,故器物外觀比汝、官顯得厚實。南宋哥窯從胎質上有淺灰、深灰、黑灰胎。傳世品以黑灰、深灰最為多,胎土含鐵量高,質堅且細。另一種為土黃、杏黃等黃砂胎,胎質疏鬆,質量稍差。這兩種胎都比汝、官窯胎厚。傳世哥窯因其釉汁流動性較小,所以有的也沒有紫口,有的因為裹足支燒,也沒有鐵足現象,露鐵足的器物底足挖削規整,足端較圓潤。南宋哥窯器物釉質渾厚失透,如人臉微汗,啞光光澤,釉面比汝窯厚,比官窯薄,釉面有不均、有縮釉斑和棕眼現象,釉泡如珠,分佈均勻。

哥窯開片有粗細兩種,並交織在一起,粗者為主線,呈紫黑、棕黃、血紅等,細線為短線,呈金黃、土黃、淺棕色等,真品開片顏色是由胎面的鐵在燒造時滲向釉裂縫中產生,並未透裂釉面。哥窯器物的外口沿多有微微凸起的特徵,主要見於沒有紫口的器物,用手撫摸有微凸的感覺。在盤、碗、洗、碟等圓器的口部多有水漬印,即外口沿下有一週略高於釉面的淺白色印漬,印漬圈線的邊沿是不規則的曲線狀,狀如衣物上的汗漬印。哥窯傳世品公認的真品據資料統計總數不過300件左右。

南宋哥窯和元代哥窯的對比:

宋代哥窯多為傳世品,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明顯,圈足式足邊的深度較深,胎體厚重,施釉較厚,釉面清澈瑩潤,個別圈足內有六個支燒痕。

元哥窯產品器型較小,胎體輕薄,圈足不規整,器裡外是灰白色釉,釉面光澤度介於宋明之間,釉面不夠清澈,並開黑色的細小紋片。器身施釉較薄,不均勻,有垂釉和積釉現象,口邊、足邊都有火石紅,圈足內滿釉。缺乏傳世品的神韻。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代 六支釘底足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代深圈足

元哥窯產品器型較小,胎體輕薄,圈足不規整,器裡外是灰白色釉,釉面光澤度介於宋明之間,釉面不夠清澈,並開黑色的細小紋片。器身施釉較薄,不均勻,有垂釉和積釉現象,口邊、足邊都有火石紅,圈足內滿釉。缺乏傳世品的神韻。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 哥窯貫耳長頸瓶 元 哥窯貫耳長頸瓶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 哥窯膽式瓶 元 哥窯膽式瓶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元 哥釉三足爐

金絲鐵線鐵足真——哥窯鑑定解析(二)

宋/元 哥釉三足爐

哥窯的幾點看法及分析:

關於哥窯的問題的確令瓷學界撲朔迷離,但也可以透過史料的記載,長期據實物證據的觀摩及研究,以唯物的辯證去推理證實。回顧前述,可見最常說到的哥窯記載是元朝末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成書的《至正直記》內曾提及到: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從這段記錄中我們可知,一是時間,至正十五年的冬天,二是地點,在杭州名為哥哥洞窯燒的一個鼎式香爐,三是說明了元至正十五年哥哥洞燒的新哥很像舊官,四是會荊溪的王德翁說: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這就說明了在元至正十五年當時的新燒的哥窯和南宋的官窯燒造的太像了,已經很難分辨了。最近這些年來隨著郊壇下、修內司二處窯址進一步挖掘已經得到證實。南宋二處官窯都沒有金絲鐵線,而現在見到的元代哥窯也沒有金絲鐵線。

如果我們從歷史角度看問題會發現,當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的時候,新朝廷必然會派人接管舊朝廷的各個機構,位於杭州鳳凰山的老虎洞窯(即修內司官窯所在地)也會被新朝廷改編。由於元朝沒有官窯燒造的記錄,故有可能取消了南宋修內司官窯,把朝廷的專貢官窯變成了一般民窯,後來元朝皇族用瓷也需要貢瓷,老虎洞燒的民用元代官窯產品給元朝宮廷上貢,出賣的產品不能再叫官窯了,只能稱老虎洞窯或老虎窯,老虎這個名稱,漢人有些忌諱,老虎有些老是苦的感覺,而老虎是百獸之王,是百獸的大哥,因此自稱為哥哥窯。這是對“至正十五年”記載的一些闡述。

整理兩宋瓷片的時候,發現在河南臨汝窯的瓷片有仿哥品種,這幾片臨汝窯的瓷片應為宋末金初,證據是從瓷片斷面來看,它的胎本來是土黃色,但它在釉下先施了一遍黑色化妝土,因此開片中出現了鐵線的感覺。另外在金晚期鈞窯、宋金時期江西吉州窯都有仿製哥窯的開片瓷叫碎品的實物,說明在早於元代就有哥窯的仿製產品。因此類似哥窯的產品在同朝就影響很大,到了金代初期才開始被其他瓷窯仿製。在民國至九十年代初的一些書籍中,您如果細心就會發現同一件器物在孫瀛洲先生的書中說是北宋的官窯器物,在馮先銘先生或陳萬里先生的書中會稱作哥窯器物,看似北宋汴京官窯和哥窯器物不分,而且故宮所藏的官窯器物特別是帶支釘的,哥窯一部分也帶有支釘,所以覺得既然哥窯器物仿製實物已早於元代文獻記載,而且汴京官窯因黃河改道北宋舊城被淹沒在地下六米,它和哥窯特徵不分,現在新仿的河南汴京官窯依然大部分燒出金絲鐵線。也可能北宋汴京就是被後世誤傳的哥窯。

哥哥窯的名稱分析:上文已說它是因忌諱老虎窯而改稱,實質上元代哥哥窯的產品仿製於進貢產品,並不是哥窯產品,也應該是延燒的南宋官窯產品。後世見的南宋修內司、郊壇下二處官窯(郊壇下官窯現已證實為仿汝窯而製作的窯址)都和北宋汴京官窯不是一種產品(修內司是仿北宋官窯)。所以說哥窯的名稱很難成立,五大名窯應改成:汝窯、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鈞窯、定窯。

帶支釘的為北宋官御用貢品,因而胎質堅緻,釉汁肥厚,修胎規整講究。紫口鐵足為民用或官府的產品,胎質相對粗松,胎色不一,厚薄不均,釉面不平,縮釉、棕眼較多,修胎不夠規整。胎質粗松,土黃、黃砂胎的品種應為江西吉州窯的碎品或明代廣東石灣窯、漳州窯開片瓷品。

以上觀點僅為個人見解,也是透過相關的資料和實物總結而來,如有不夠明確的地方,還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共同學習。

感謝閱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