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成都名小吃“小籠蒸牛肉”史(原著:李駿名)

由 強哥臭老虎 發表于 娛樂2021-12-04
簡介姚樹成沒有辦法,只好改稱“治德號”,小籠蒸牛肉雖是照常地做,但是一時生意很受影響

海星和什麼泡酒比較好

小籠蒸牛肉現在成都市是到處可見了。但是它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段歷史可就不是多數人所能瞭解的。

老成都知道治德號是小籠蒸牛肉成名的老號,但是對於它的發展就不一定清楚了。我因為同它的開創者姚樹成老師傅親誼密切,茶餘酒後,多次聽他絮談,聞之頗熟,今為之記,亦一不可多得之野史也。

姚師傅常說:“小籠蒸牛肉,並不是從治德號開始的;治德號開頭也不叫治德號。”談談這段將近六十年的變遷史,可以使我們從中得到許多啟發,也是對於這位已經作古的老人的紀念。

成都名小吃“小籠蒸牛肉”史(原著:李駿名)

姚老師傅名樹成,1905年出生於成都外北洞子口一個貧苦的家庭。因無錢讀書,12歲就進城在飲食行道學徒。當時,三倒拐有一家賣小籠蒸牛肉的,店主叫曾固,生意也好,但就是聞起來香,吃起來不香。姚樹成有時也去照顧一下。去了多次,慢慢地看會了他的做法,覺得這中間頗有值得研究、改進的地方。19歲那年他離開學手藝那家麵店,另外幫人當大師傅了,做白案(麵食)之外,就兼做小籠蒸牛肉。到了1934年,又到奎星樓街口幫“治文號”,老闆姓王(原是他的師兄),也做小籠蒸牛肉。儘管他的操作在那時已能招來買主,可仍然是吃著不香,聞著香。自己感覺很傷腦筋。後來,這個姓王的找了錢,想大發展,他要把“治文號”頂給他的師弟姚樹成,另到青石橋街開大館子。當時姚樹成手頭只存有9個大洋,但他對於改進小籠蒸牛肉興會正濃,也朦朦朧朧似乎有點門路了,便四處找朋友,起了個一百大洋的會,把生意頂了下來。又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摸索、試驗,終於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找到了突破點。原來有幾位四川大學的教授(那時川大文法學院是在皇城內)是他的熟買主,其中曾任法學院長的吳君毅老師是位美食家。他得知姚樹成的想法後,遂向姚建議:用五更箕煨口茉加進去,可能會提味的。姚過後試了一下,果然不錯,大喜之餘便不惜多花本錢選用好口茉,用吊子(頂鍋)熬,全面改進。這樣一來,他的小籠蒸牛肉,不但聞起來香,吃起來也香了。但是為了競爭,他必須保密,連對這幾位教授也沒有細說。店上除了他弟兄夫婦外,只有一個徒弟,所以別的人就無從知道了生意蒸蒸日上,姚樹成改進的勁頭更足了。他進一步用白菌、青菌吊湯,又用海星、大棗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號的好豆油,口同嗜的好豆豉,清溪的花椒,龍潭寺的海椒面,在調味上下大功夫(但他也特別注意加這些香料的分量,不能讓它們壓了牛肉的鮮昧)。不想正在生意大有起色之時,挫折也接著來了。原來,他那位王師兄在青石橋街開大飯館折了本,倒了號,見他搞得好,眼紅,藉口“治文號”這面招牌是他的,要拿回去,自己經營。於是他就在姚樹成麵店的斜對門,也開了一家麵館,把“治文號”的招牌取過去掛起,一開張,買主們不以為“治文號”搬了家,於是都照顧他去了。姚樹成沒有辦法,只好改稱“治德號”,小籠蒸牛肉雖是照常地做,但是一時生意很受影響。吳教授等人見此情況,很同情他,一面鼓勵他不要灰心,一面又在星明電影院(商業場側)幫他打玻板(電影放映前的幻燈廣告)。他們幾個人當然是老顧主,燕歸故家。私包車一來(當時成都是以黃包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稍微講究的人,就自備私包車代步),總是停在“治德號”門前;而且多方吹噓,為他拉買主;加以電影廣告很起作用,又引來了許多私包車、小汽車。這一下“治德號”的聲譽,可就鵠飛雲起,壓倒“治文號”了。姚樹成更從用料上下功夫,他選用皇城壩馬步強賣的牛肉(一定是好黃牛肉),用的是“魚兒棒”、“夾底”、“團魚肉”、“腰圓”、“闆闆肉”(這些都是牛肉的名稱,因部位不同而各有專名),而且操作到家,毫不苟且,一定把筋剔得乾乾淨淨(“小籠蒸牛肉”和紅燒牛肉麵是一配套用料,所剔的筋用來紅燒,並不浪費。)並在門面上狠下功夫,清潔衛生,非常注意。譚明禮老師常說,當時“治德號”的桌子,清清潔潔,稜角分明,給他印象很深。

從此,“治德號”生意興隆。“治文號”不得已關了門。那位王師兄慚愧,不敢和姚樹成見面。姚樹成知道了,卻約他喝茶,勸他做生意,表示願意接濟他,不計前嫌;因為王師兄也有一手好手藝,好好地幹,是可以幹好的。為此,姚還請了一桌客,給了他師兄大洋二百元,想把他扶起來,可是王師兄不願規規矩矩走正道把錢拿去花了,生意還是沒有做起來。治德號闖過這一關,生意是興旺了,但在舊社會,仍然不是風平浪靜的。地痞流氓常常無事生非。比如有一次,一個人來吃了蒸牛肉,給了個假銀元喊找補,他的徒弟接過手說:“是假的。”姚樹成一看那人,橫眉豎眼,穿著不正派,知道是來生事的,立即把銀元拿過手說:“你連真假都認不倒,快去找錢!”才避免了一場禍事。又有一次,發見吊子(熬麵湯用的)裡有了亂頭髮,知道又遭壞人搗了鬼,只得趕快倒了,另用鍋,不敢聲張。這樣艱難的局面,一直到解放後才徹底好轉。

成都名小吃“小籠蒸牛肉”史(原著:李駿名)

解放後,公私合營中他把生意交了,在但經複查,他的店上除了一個徒弟,還是家班子,只屬小商小販,按政策改變待遇,仍然憑手藝掙工資吃飯。“治德號”的招牌,已多年不見了,據說是姚樹成在他給女兒做傢俱時改做圓桌面了。但他的手藝卻由組織上安排,多次向同業人員講用,大大地傳開了。不過聽起來容易,要真正象他那樣做起來認真不苟,精益求精,還是不容易的。後來因為市上要求恢復名小吃,那新制的“治德號”招牌,又與市人見面了。現在“治德號”和“治德號承包點”,以及不是“治德號”招牌的麵店飯館,多處都可以吃到小籠蒸牛肉了;但不知什麼緣故,我總覺得不及當年在長順街吃到的那樣夠味了。為此,我曾親自問過姚師傅本人。他說,現在供應面大了,用肉、用調料,都不能再象從前那樣考究了。他告訴我,蒸牛肉,火候最重要:火候不到不把;蒸過時了,不鮮,所以要吃蒸牛肉,一定要上鋪子去,偷懶不得;買回家去,再加溫,就不鮮了。我又問他,火候如何掌握呢,他說,這就要看是用的什麼肉,全憑經驗掌握,決不能規定要多少分鐘。姚師傅喜歡飲一二兩酒,娓妮而談,非常親切。現在他作古已四年了,每一思之,令人悵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