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由 壓抑的時侯 發表于 娛樂2021-10-26
簡介——《魏書王基傳》司馬懿任免曹爽舊部王基擔任荊州刺史,其政治寓意是明顯的

少孤是什麼意思

王基的人生履歷,反映出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

王基是曹魏重臣,官至荊州刺史,都督荊、豫、揚三州軍事;死後獲贈司空,顯貴一時。

如果注意到王基的活躍時間,便會發現其宦途末期,實際處在魏晉嬗代的背景下。換言之,王基先後依附於曹氏與司馬氏,因此具備較高的分析價值。

從史料記載看,王基最初的政治靠山是曹爽。因此曹爽覆滅後,他一度受到司馬氏的迫害。不久之後,王基走上了與司馬氏合作的道路,雖然屢建殊勳,但也頗多牴牾。

由此看來,在魏晉嬗代的浪潮下,舊日的魏臣,並未完全屈從於司馬家族的政治威懾。王基的案例,反映出“由魏入晉”的舊官僚的普遍心態,即承認既成事實,但拒絕淪為附庸。

本文主要就王基的宦海沉浮與興衰始末,論述魏晉鼎移的背景下,曹魏舊官僚的行為邏輯與心態變化。

本文共 57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① 王基的出身與行為邏輯

在分析王基的行為邏輯之前,首先要明確王基的出身,這有助於解釋他之後的行為邏輯。

王基出身青州東萊,雖然本傳稱他“少孤”,但從大量線索可以知曉,王基來自地方巨族,家世顯赫。

(王基)少孤,與叔父翁居。——《魏書王基傳》

王基在十七歲時被東萊郡徵召為郡吏,卻因“非其所好”,辭而不受,入琅琊遊學。

(王基)年十七,(東萊)郡召為吏,非其好也,遂去(官)。——《魏書王基傳》

漢魏之際,士人想要出仕,首先要接受地方徵召,出任州、郡、縣的吏員;之後再被舉薦為茂才、孝廉,由吏入官。這種升遷途徑,被稱作正途。

按兩漢制度,男子二十行冠禮(成人禮)。換言之,王基在成年之前便得到郡中徵召,非地方豪族不可做到。

同時,王基僅僅因為“非己所好”便辭去郡吏職務,可見郡吏的吸引力對他十分有限。

王基辭去郡吏之後,便離開青州,前往徐州遊學,與崔琰等人的事蹟相似,屬於門閥子弟的常見行為。

(王基)遂去(官),入(徐州)琅邪界遊學。——《魏書王基傳》

(崔琰)就鄭玄受學……周旋青、徐、兗、豫之郊,東下壽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歸,以琴書自娛。——《魏書崔琰傳》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按記載,黃初年間(220-226),王基被青州舉為孝廉,越過郡吏的環節,直接受到察舉,這在彼時的社會背景下屬於豪族的專利。

黃初中,察(王基)孝廉,除郎中。——《魏書王基傳》

王基受舉之後,被青州刺史王凌闢為別駕。

別駕全稱“別駕從事史”,雖然屬於州吏,但卻是最高級別的州吏,等同於諸吏之長。

是時青土初定,(青州)刺史王凌特表請(王)基為別駕。——《魏書王基傳》

別駕的地位,可以借糜竺與沮授的案例加以瞭解。

徐州別駕糜竺,可以干預州中刺史的繼承人選;冀州別駕沮授,權勢熏天,乃至令州牧袁紹忌憚。

徐州牧陶謙闢(糜竺)為別駕從事。(陶)謙卒,(糜)竺奉謙遺命,迎先主於小沛。——《蜀書糜竺傳》

(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袁)紹疑焉。——《獻帝傳》

《王基傳》稱“刺史王凌在青州的功績,大抵源自王基的協調輔助”,側面印證了王基家族在青州的影響力。

(王)凌流稱青土,蓋亦由(王)基協和之輔也。——《魏書王基傳》

因此,青州豪族出身的王基,本身屬於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員,因此他自恃身份,並不肯完全屈從於當時的權貴。這也能解釋他日後與王朗家族、司馬家族的衝突問題。

② 王基與王朗家族的矛盾衝突

《王基傳》中有一處隱秘線索,即王基與王朗家族存在長期的矛盾衝突。

王朗家族,在魏晉時代具有極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這是由於東海王氏與河內司馬氏有婚姻關係。王朗之孫女,即王肅之女,是司馬昭的正室,同時也是司馬炎的生母。

(王)肅女適司馬文王(即司馬昭),即文明皇后,生晉武帝、齊獻王攸。——《魏晉世語》

因此,王基與王朗家族的矛盾衝突,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他日後的困境。同時,它又與正始年間(240-249)“曹馬黨爭”的歷史背景高度相關。這一點後文會詳細論述。

首先談一談王基與王朗的歷史恩怨。

在擔任青州別駕時,王基曾被司徒王朗徵召;但王基的直屬上司,青州刺史王凌不願遣送。王朗再徵,又不遣。

司徒王朗闢(王)基,(王)凌不遣。(王)朗書劾(青)州……(王)凌猶不遣。——《魏書王基傳》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王凌雖然是王基的上級,但以王基在青州“協和之輔”的地位來看,王凌對王基是十分尊敬且倚重的。可知拒絕王朗徵召,應該是王凌與王基共同的意志。

王基不僅構釁於王朗,他與王朗之子王肅亦不睦。

王肅曾撰寫經學註解,改易鄭玄的學說;王基則是鄭玄的擁護者,因此與王肅產生矛盾,乃至“常與抗衡”。

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易鄭玄舊說,而(王)基據持(鄭)玄義,常與(王肅)抗衡。——《魏書王基傳》

學術風氣的差異,是雙方衝突的表面原因。

(鄭玄)門人東萊王基著名於世。——《後漢書鄭玄傳》

(王)肅字子雍。年十八,從宋忠讀《太玄》。——《魏書王肅傳》

從學術角度看,鄭玄是經學大家,宋忠則主攻《易經》、《太玄》,沾染了玄學色彩;這是二人的相異之處。王肅師從宋忠,王基則宗事鄭玄,自然不睦。

但王基借學術的名目攻訐王肅,背後反映的其實是政治立場的衝突。

在《王肅傳》與《王基傳》中,曾有一處隱秘記載,即雙方在正始年間(240-249)職位變遷。

王基出任安平太守,結果“公事去官”。王肅則出任廣平太守,結果亦被“公事徵還”,與王基的記載完全相同。

(王基)遷安平太守,公事去官。——《魏書王基傳》

(王肅)出為廣平太守。公事徵還。——《魏書王肅傳》

這裡需要注意,安平郡與廣平郡,均在冀州,且相互接壤。按時間背景看,王肅任官,事在正始元年(240);王基在任上被大將軍曹爽徵還,而曹爽為大將軍,亦始於正始元年。

(王基)遷安平太守,公事去官。大將軍曹爽請為從事中郎。——《魏書王基傳》

正始元年,(王肅)出為廣平太守。——《魏書王肅傳》

換言之,王基與王肅,在冀州地方的郡守任上,無疑捲入了某些政治事件,因此被相繼免官。

冀州諸郡之間,在正始年間(240-249)曾多次爆發衝突。比如冀州的清河郡與平原郡(舊屬青州)之間,便“爭界八年,換了兩任刺史,都無法解決”。

清河、平原爭界八年,更二刺史,靡能決之。——《魏書孫禮傳》

冀州郡界相爭的背後,是曹爽與司馬懿的權力鬥爭。這一點在《孫禮傳》中有詳細敘述,本文不再援引展開。

王基是曹爽黨羽,因此很快便東山再起,赴揚州出任安豐太守。

(王基)公事去官。大將軍曹爽請為從事中郎,出為安豐太守。——《魏書王基傳》

王肅則是司馬氏的黨羽(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因此被授予虛職,出任太常(掌管禮儀的九卿),毫無實權。

(王肅)公事徵還,拜議郎。頃之,為侍中,遷太常。——《魏書王肅傳》

漢末三國時代,九卿早已淪為虛職。夏侯玄出任太常時,便被時論譏笑為“年時方壯而永見廢”。曹爽如此做派,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

(曹)爽誅,徵(夏侯)玄為大鴻臚,數年徙太常。——《魏書夏侯玄傳》

(夏侯)玄既為海內重人,加以當大任,年時方壯而永見廢。——王沈《魏書》

王肅作為司馬懿的姻親,與曹爽長期不睦。他在正始年間(240-249),曾多次痛斥何晏與鄧颺,而何晏、鄧颺均是曹爽心腹。

時大將軍曹爽專權,任用何晏、鄧颺等。(王)肅與太尉蔣濟、司農桓範論及時政,(王)肅正色曰:“此輩(指何晏、鄧颺)即弘恭、石顯之屬(西漢佞臣),複稱說邪!”——《魏書王肅傳》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王基的政治立場與王肅相反,他是曹爽黨徒。

在“曹爽專柄”的背景下,王基多次為其出謀劃策,並代替曹爽的愛將李勝出任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陽,屬於京畿地區,地位重要,非曹爽腹心不可出任。

時曹爽專柄,風化陵遲,(王)基著時要論以切世事。以疾徵還,起家為河南尹。——《魏書王基傳》

換言之,王基與王朗、王肅父子不睦,從根源上看,在於雙方政治派系的不同。王基身為曹爽黨人,對司馬懿的黨羽自然持敵視態度。

因此,曹爽倒臺之後(249),王基因為“嘗為曹爽官屬”,被罷官廢黜,一度潦倒。

③ 王基與司馬氏的矛盾衝突

高平陵政變(249)之後,曹爽集團遭到殘酷清洗,何晏、鄧颺、丁謐、李勝、桓範等核心成員無一倖免,全部被殺;王基這種次一級的成員,也遭遇沉重打擊,罷官歸家。

(曹)爽伏誅,(王)基嘗為(曹)爽官屬,隨例罷。——《魏書王基傳》

王基遭遇廢黜,意志不得。不過不久之後,他就被重新啟用,出任荊州刺史,並跟隨徵南將軍王昶征討東吳。

其年(王基)為尚書,出為荊州刺史,加揚烈將軍,隨徵南(將軍)王昶擊吳。——《魏書王基傳》

從歷史背景看,王基應該是私下與司馬懿達成了某種妥協,並得到了復出的機會。這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有明確的論據支撐。

荊州刺史是曹爽黨徒李勝的故職。李勝在擔任荊州刺史之前是河南尹,而河南尹的職位,最初預定由王基接任。

(曹爽)乃以(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何)晏典選舉,(畢)軌司隸校尉,(李)勝河南尹……(正始)九年冬,李勝出為荊州刺史。——《魏書曹爽傳》

(王基)以疾徵還,起家為河南尹。未拜,(曹)爽伏誅。——《魏書王基傳》

司馬懿任免曹爽舊部王基擔任荊州刺史,其政治寓意是明顯的;即釋放善意訊號,表達出和解意圖,引誘曹爽舊部投誠。

至於徵南將軍王昶(太原王氏),是司馬懿的黨徒,例證非一。

司馬懿在誅殺曹爽之後,首先徵詢了王昶的意見;王昶的侄子王沈,又是司馬昭的附庸,並協助其謀害魏帝曹髦,其家族的政治立場顯而易見。

太傅司馬宣王既誅曹爽,乃奏博問大臣得失。(王)昶陳治略五事。——《魏書王昶傳》

(曹髦)於是入白(郭)太后,(王)沈、(王)業奔走告文王(指司馬昭),文王為之備。——《漢晉春秋》

在此背景下,司馬懿任免王基擔任王昶的副官,既是恩賜,也是考驗,實際是藉此觀察王基的表現。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王基雖然改換門庭,一度屈從司馬氏,不過他並非毫無底線地趨炎附勢,反而保留了較強的自主性。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之後數年即死(251),司馬師承襲父業。

司馬師掌權之初,王基上疏推薦了許允、傅嘏、袁侃、崔贊四人,稱他們“有直質而無流心”。

司馬景王新統政,(王)基書戒之曰:“……許允、傅嘏、袁侃、崔贊皆一時正士,有直質而無流心,可與同政事者也。”——《魏書王基傳》

需要注意,上述四人中,唯有傅嘏親善司馬氏,其餘三人與司馬氏的關係都十分微妙。袁侃是劉備舊部袁渙之子,崔贊是許允的至交,許允則走上了反抗司馬氏的道路,最終被司馬師所殺。

(許)允少與同郡崔贊俱發名於冀州……(許)允以嘉平六年秋徙,妻子不得自隨,行道未到,以其年冬死。——《魏略》

正元二年(255)魏將文欽、毌丘儉叛亂,司馬師欲集結重兵,但王基卻反對司馬師的戰略部署,還公開宣稱“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隨後自主行動。

景王(指司馬師)欲須諸軍集到,猶尚未許。(王)基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遂輒進據南頓。——《魏書王基傳》

需要注意,文欽與毌丘儉的軍事行動,並非針對曹髦,而是意在司馬師。因此王基口中的“君”,非指曹髦,而是指司馬師。

(毌丘)儉、(文)欽等表曰:“……(司馬)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裴松之注

文欽之亂平定同年(255),司馬師亦死,司馬昭承襲兄業。

甘露二年(257)魏將諸葛誕據淮南叛亂,司馬昭都督諸軍討平。叛亂平息之後,司馬昭“有滅吳之志”,王基再次出面諫阻,最終伐吳之計不成。

文王(指司馬昭)欲遣諸將輕兵深入,招迎唐諮等子弟,因釁有蕩覆吳之勢。(王)基諫……文王乃止。——《魏書王基傳》

景元二年(261)吳將鄧由上表請降,結果王基在給司馬昭的上書中,不談納降與否,卻稱“嘉平以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務,在於鎮安社稷”。

吳賊鄧由等欲來歸化,(王)基被詔……曰:“嘉平以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務,在於鎮安社稷,綏寧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魏書王基傳》

“嘉平”即曹芳在高平陵政變後的新年號,“內難”則指代王凌與令狐愚、文欽與毌丘儉、諸葛誕等曹魏舊將發動的淮南三叛;以及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針對司馬氏的政變行動。

換言之,王基在上書中,對吳將的請降不置可否;反而借題發揮,揶揄司馬氏的篡奪行為與曹魏的內亂狀況。

可見王基雖然在曹爽死後改換門庭,但依然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不能簡單視作司馬氏的附庸。

④ 小結

王基的仕途變遷與興衰始末,反映出魏晉嬗代背景下,曹魏舊官僚的普遍心態。

他們接受了曹爽倒臺的既成事實,也與魏國的新主人司馬氏達成了妥協與合作,但他們又並非純粹的附庸角色,反而具備較明顯的獨立自主性。

王基為代表的曹魏舊官僚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資歷較老;其二是功勳卓著。

仕宦履歷與年齡資望,賦予了這群舊官僚“拒絕淪為附庸”的底氣。相比於“憑權仗勢,浮華相扇”的曹魏二代與三代子弟,王基這類耆老人物,往往能保持住相對純粹的立場,不會過分狎暱於特定的政治集團。

(何)晏等浮華相扇,憑藉權勢,惟以割分產業,因緣求欲為事。——王懋竑

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王基興衰史

舉例而言,王基在正始年間雖然黨附曹爽,但從他逃過司馬懿清洗的結局來看,他與曹爽應該還是保持有一定距離,與何晏、鄧颺、丁謐等人明顯不同。

因此,在改換門庭之後,王基對待司馬氏父子,也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他先後駁斥司馬師與司馬昭的命令,即是明證。

在《王基傳》的讚語部分,陳壽對王基的評價是“學行堅白”。

王基學行堅白。——《魏書王基傳》

其中“學”指代王基與王肅的學術牴牾,隱喻曹馬黨爭;“行”則指代王基的德行操守。“堅白”即堅定而純潔,即秉持原則,不為外勢所屈。

仇鹿鳴在《司馬氏集團的凝聚》一文中,認為曹魏的舊官僚,更傾向於維護原有的政治體制與權勢網路;因此他們一方面承認司馬氏的統治地位;同時又反對司馬氏對舊有格局的過度侵害。

注:見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第三章。

從這個角度看,王基便是這類舊官僚的代表,其諸多行為,均是此心態的現實反映。

在王基為代表的老一輩勳舊凋零殆盡之後,新生代的曹魏官宦子弟,沒有父祖輩的心理包袱(累世受恩),因此更加通達地接受現實,進一步加速了魏晉嬗代的過程。

王基為代表的曹魏舊人,是特殊環境下的時代縮影。透過對他的探究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窺見彼時統治階層的路線分歧,並更好地把握魏晉之交計程車人心態變遷。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