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由 人生旅麗 發表于 娛樂2021-10-21
簡介不二法門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星雲大師於1967年始創佛光山,他倡導的人間佛教意即佛法與生活是一體不二的,世間的人若能將佛法用於生活,瞭解無常無我的道理,了悟空性,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一定會在生活中收穫許多圓滿與歡喜

陽光普照的地方在哪裡

旅遊大巴載著我們的暢想一路馳騁,此次臺灣之旅的終極目的地就屹立在前方。只見寬敞的馬路邊,一排白色的石柱圍欄沿路伸展,每隔幾米,就有橘、黃、紅三色紙燈籠點綴其上,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間或還有造型各異的小沙彌石雕或坐或蹲或臥或立在花草間,一個個活潑頑皮,煞是可愛。

人間佛國的莊嚴美善、先賢覺者的悲憫智慧、僧俗四眾的沉靜虔誠、甚至建築景觀的法音流轉……這些都一再地提醒大家,這就是我們心中的聖地——佛光山。下面就讓我來為您引路,慢慢品味——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入畫

在朝山禮佛修持區的起始點,我們可以看到一幢白牆紅柱黃瓦金字的門樓,這就是不二門,它猶如成就佛道的正門,向人們展示著永珍存在的真實面貌,即空有不二。門旁兩側的對聯耐人尋味:“門稱不二二不二無非自家真面目 山為靈山山非山便是我人清淨身”。

不二法門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星雲大師於1967年始創佛光山,他倡導的人間佛教意即佛法與生活是一體不二的,世間的人若能將佛法用於生活,瞭解無常無我的道理,了悟空性,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一定會在生活中收穫許多圓滿與歡喜。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虔敬

進入不二門後,拾級而上,靈山聖境就會出現在大家的眼前。靈山這個名稱來源於佛陀時代的靈鷲山。靈鷲山在印度南方,是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講經說法的地方。許多弟子追隨佛陀,修行成道,證得阿羅漢果位,解脫了生死煩惱。

依我國雲岡、龍門及敦煌石窟而建築的淨土洞窟位於不二門兩旁的山澗之地,打造了佛國淨土的景緻,是佛教美術、雕刻藝術的結晶。

透過華藏玄門,抬眼望去,一座雄偉的大雄寶殿正威武地矗立在藍天白雲之下。“大雄寶殿”橫匾為張大千先生的墨寶,三湘才子張劍芬先生撰寫的對聯更讓人心生虔敬:“兜率娑婆來去不動金剛座 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居於各殿中間,高30米,由於門楣高闊,人尚在殿外,殿內高約7。8米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的三尊佛像就撞入眼簾,造型精美,法相莊嚴。供桌上的供品力求簡單,如果願意,你可以向三如來法像獻上表達心事與祈願的工藝花朵。

整個大殿視野開闊,氣度恢弘,令人稱奇的是, 面積357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課誦的大雄寶殿內,看不到一根支撐建築物的柱子。四壁皆由相同大小的佛龕組成,佛前燈光閃耀,每當陽光溫煦,與殿內的佛燈相互輝映,溫暖明亮,令人充滿禪悅法喜。

在佛光山,最具地標性的景緻要數大佛城了。接引大佛於1975年開光落成,全身呈金黃色,高36米,數十里外即可目睹阿彌陀佛的慈容。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大佛城

每與朝陽暮霞相映,分外耀眼奪目。從山下放生池到大佛前的兩側,排列著480尊相貌姿態相同的佛像,彷彿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願願度眾生。

美術館的外牆是由“名家百人碑牆”組成,收集歷代文人及佛門高僧的具啟發性、教育性的名言字句,暨大悲出相圖等,鑄刻在黑花崗石上,為臺灣及佛教界首座碑牆。

該碑牆集藝術、文學、哲理、書法、篆刻及拓印於一體,呈現出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輝及深遠智慧,在賞析如此佳品之時,必能啟迪內心的真善美及對文化藝術的嚮往與追尋。

如今的佛光山,又一標誌性建築群拔地而起,那就是匯聚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的力量而建成的佛陀紀念館。紀念館於2011年12月25日落成,坐西朝東,是一個佈局謹嚴、寓意豐富的建築群。

臺灣佛光山:佛光普照三千界

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外觀設計呈現了“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祗園“的宏偉格局。也可以說,佛陀紀念館就是一部佛法概論、一部佛教百科大全。

說起這裡的景觀建築,每一處都那麼充滿人文關懷,獨具匠心,大悲殿、選佛場、藍毗尼園、滴水坊……

“欲求身安先淨其心 欲求心安先防己過”這是我在佛光山某個道場裡看到的深受啟發的一幅書法作品,把修行的次第講得了然分明,那就是由防過開始,進而淨心,直至身安。

相信每一位來到佛光山參觀的人都會猶如趕赴一次心靈之旅,也一定會以自己的理解,沐浴到那普照法界、亙古長新的佛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