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由 夜辰讀書 發表于 娛樂2021-10-04
簡介本書針對當前世人的迷茫、焦慮和困惑,選取了蘇格拉底、塞內加、伊壁鳩魯、蒙田、叔本華、尼采6位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以樸實無華、機智靈俏、優雅舒暢的文筆,相應介紹了應對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缺陷、傷心、困難應有的智慧,幫助大家尋求解脫之道

具象化什麼意思

夜辰讀書:公眾號(yechen3007)歡迎加入,一起深度閱讀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看到帶“哲學”二字的書,我就會油然而生崇敬感。在我心裡“哲學”代表著本源智慧,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斯、盧克萊修……,猶如“哲學榜”上的眾神,法力無邊,各有神通,是他們奠定了人類智慧的基石。

也許是受應試教育引導,從小就把哲學與政治混同起來,認為政治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分唯物和唯心,而唯心主義那一套理論“非傻即瘋”,根本不可理喻。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當時學起來艱深晦澀、枯燥乏味,自然也就對哲學敬而遠之。直到高中時,讀了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才開始走進哲學的世界,明白了馬克思、恩格斯以外還有那麼多哲學家和他們的哲學,而且每一個都如此廣博、如此絕妙、如此精深,令我大開眼界,沉迷其中,這也是我的一點“哲學情節”吧。

為此,一看到《哲學的慰藉》立馬收入囊中,前後還買了2本。本書的作者:

阿蘭·德波頓,英倫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他博覽群書,靠圖書館和一家書店自學成才,父母在書店開了賬戶任其自由買書,後來為自己的慷慨而後悔。

本書書名“哲學的慰藉”,有意思的是我國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序的題目竟然是“哲學不只是慰藉”,再細讀序的內容,字裡行間可見周教授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就是“一般般”,顯然覺得阿蘭同學有“殺雞用牛刀”之嫌,生生的把哲學拉低了一個檔次,另外還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硬是把蘇格拉底、叔本華、尼采的哲學用來對“與世不合”“傷心”“困難”進行慰藉,尤其是把他一生研究和欣賞的尼采給曲解了,他認為“尼采哲學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對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麵人生的悲劇性質,以此證明人的高貴和偉大”,阿蘭同學居然用他的哲學來慰藉困難,實在是南轅北轍、驢頭馬嘴。當然,周教授最後也對本書作了肯定,說這書作為一本通俗哲學讀物,無疑起到了吸引人們走進哲學之門的作用。言外之意,也就是哲學入門,僅此而已!

本書針對當前世人的迷茫、焦慮和困惑,選取了蘇格拉底、塞內加、伊壁鳩魯、蒙田、叔本華、尼采6位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以樸實無華、機智靈俏、優雅舒暢的文筆,相應介紹了應對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缺陷、傷心、困難應有的智慧,幫助大家尋求解脫之道、慰藉心靈,走出迷茫、痛苦和焦慮的泥沼,喚發出生命的勃勃生機。

其實說白了,作者充當了“哲學引導員”和“心理輔導員”的角色,為人們引見了6位哲學家,以他們的哲學思想為藥方,配出6劑良藥,對症下藥治療世人的心理疾病。當然,書中只介紹了6位哲學家的極少部分思想,可就是這隻言片語,也足以讓我們窺視哲人的精妙智慧,有緣者或可得當頭棒喝之功效。

01

蘇格拉底謙卑到底、篤定至死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2400多年前這個矮小、醜陋、邋遢的男人,以謙卑無知的心態走在雅典的街道上,逢人便交談發問,試圖反思和深究一切常識,找尋合乎真理的答案。正如明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蘇格拉底在常識中、不疑處見疑,可謂處處有疑,處處思悟,處處長進。在這個見疑的過程中,他立起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不能證偽的論斷才是真理

“認為與世不合就是真理的同義詞與認為與世不合是錯誤的同義詞一樣幼稚。一種行動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它廣受贊同或廣受攻擊,而取決於它是否合乎邏輯規則。”

對於雅典城邦來說,少數服從多數是“公理”,這樣可以推匯出:多數人的意見就等同於真理。

當蘇格拉底被3名雅典公民起訴“不敬城邦之神、傳播異端宗教、腐蝕雅典青年”時,在雅典法庭“公開公平公正”的判決下(500名陪審團,起初280人認為有罪、220人認為無罪;蘇格拉底演講完,法官要求最終表決時,有360人贊成處死哲學家),判處其死刑。蘇格拉底的家人、學生買通官吏,設法勸說他逃離時,他拒絕了,並坦然安祥地接過了毒藥一飲而盡。

蘇格拉底之死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思索和啟示,他是行善而被定罪,是被先進的民主政治體制宣判死刑,是被雅典多數公民代表的意志決定處死,這讓我們明白了:

世間的罪惡可以以公開公平公正的形式大搖大擺的行諸於世

作者借蘇格拉底的思想和死亡,來慰藉那些與世不合的人們,寬慰他們什麼呢?難道是真理不在多數人和權貴手裡嗎?難道是與世不合不代表自己是錯誤的嗎?難道是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篤定前行嗎?其實,這樣的哲學家、科學家有很多,比如哥白尼、布魯諾、塞爾維特等等。

蘇格拉底之死也許很典型,但用他來慰藉與世不合者,這感覺好像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就是為了點根菸抽。

02

伊壁鳩魯的一張“快樂清單”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伊壁鳩魯(公元前341 - 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被認為是西方第一個無神論哲學家),伊壁鳩魯學派創始人,其主旨是追求寧靜,學會快樂,認為快樂就是善。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既被時人所爭議,也為後人所詬病,尤其是後來“伊壁鳩魯”被衍化為:致力於追求享樂,奢侈、肉慾、饕餮。

但當人們真正瞭解伊壁鳩魯時,不免被他生活的簡樸所打動,更為其內心寧靜的追求所折服。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把他的思想當成“缺少錢財”的慰藉。

伊壁鳩魯把我們的需求分為三類:自然而必要的、自然而不必要的、既不自然又不必要的,並分別列出了其中的內容。而自然而必要的,就是一張快樂清單。

可以看出,伊壁鳩魯雖然重視物質的東西,但也僅僅是維持生存,更重視的反而是友誼、自由和思想。他說“凡智慧所能夠提供的、助人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超過一切”。為此,他和朋友們買了一個花園,大家搬到一起共同生活。這也是我們許多人的夢想!同時,為了享受充分的自由,他辭去了雅典商業界的工作,“從日常事務和政治的牢籠中解放出來”,以簡樸換取獨立自由。正如作者所說:“錢少了,但從此不再需要聽從那令人厭惡的上級的指示。”

他還聲稱:“我們所需要的精神的東西在物質世界中被仿造。”比如,買吉普車,其實是為了追求自由;買開胃酒,是為了尋找朋友。

看到這裡,不知道“缺少錢財的人”是否能夠被伊壁鳩魯的理論所慰藉,起碼暫時可以自我麻醉一番,畢竟哲學家都說了“

如果我們只有錢而沒有朋友、自由以及經過剖析的生活,就決不可能真正快樂。而如果我們有了這些,只缺財富,就決不會不快樂。”

03

塞內加“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塞內加(約公元前4年-65年),古羅馬時代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曾任尼祿皇帝的導師及顧問,62年因躲避政治鬥爭而隱退,但仍於65年被尼祿逼迫自殺。

一個羅馬國王的老師、羅馬帝國的富豪,過著奢侈生活,卻提倡簡樸、追求寧靜,這讓人覺得,他要麼是口是心非、道貌岸然,要麼是真正視金錢如糞土。畢竟沒錢的時候這麼說也沒人相信。事實上,他享受富裕生活,但內心卻與之保持距離、劃清界線。

塞內加說:“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塞內加的人生哲學,也和許多宗教一樣,是以苦難為基調的。我發現,許多神佛、哲人、先賢都會這樣定位。它的好處是:思想上做最壞的打算,心理上就能坦然接受悲慘的世界。塞內加說:

“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

將人生想得如十八層地獄一般,那十七層以上皆是奔向幸福的階梯。

在現世中,人們因各種挫折、不幸、災難而產生的憤怒、焦慮、恐懼等情感,都源自於“內心的失控感”,一切遇到的挫折和災難都好像是意料之外的,對待意料之外的事情,人們往往感到猝不及防,受傷害更重一些。

哲學有什麼用呢?開啟智慧。正如我們所知道的:

影響人們的不是所經歷的事情本身,而是對待事情的想法和態度。

比如,同樣經歷一場車禍成為殘疾,有的人認為“人生不幸,命運不公,下半輩子無法生活”,有的人認為“不幸中的萬幸,生命猶在,可以繼續欣賞人生風景”,有的人認為“感謝上帝指引,從車禍參透人生,更加認清生命真諦所在,下輩子活得更有意義”。一個消極、一個正視、一個積極,這就是智慧的差別與高下。塞內加的哲學教會我們:一切不幸皆有可能隨時降臨,預有準備則可以消減痛苦。

前面我們提到“蘇格拉底之死”的啟示。塞內加作為蘇格拉底的崇拜者,也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哲人對待死亡的從容淡定。公元65年,尼祿下命令殺死老師。當塞內加的親友聽說後大驚失色。據塔西陀記載,哲學家不動聲色地勸阻他們:

你們的哲學哪裡去了,多少年來我們互相激勵的那種處變不驚的精神哪去了?

哲學給予塞內加坦然面對死亡的勇氣,正如他所說:“是‘哲學’給了我生命,而這是我對它最起碼的回報”。他奔向死亡,可死亡卻好像躲避他似的。他割破血管,可由於年邁血流不暢。他要求醫生給他一杯毒藥,希望像蘇格拉底那樣平靜死去,可毒藥卻不起作用。無奈,他最後進入蒸汽浴室,在那裡窒息而亡。

塞內加活得明白,死得明白;活得精彩,死得精彩。他是一個以哲學為生命的智者,也是一個以哲學為指引的行者。他給世人的啟示,又何止於如何對待挫折。如果非要向他求教“對待挫折”,那麼就對一切不幸預有準備吧,當然最終的準備是指向死亡。

04

蒙田赤裸裸地呈現自己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蒙田(1533。2。28-1592。9。13),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主要作品有《蒙田隨筆全集》《隨筆集》。

蒙田散文的特點:無拘無束,直抒胸臆,寫實展示。正如他在《隨筆集》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

作者借蒙田的思想來慰藉“缺陷”,蒙田認為:肉體與精神同是人的組成部分,一切肉體的行為都是合乎情理的,沒必要為此而感到羞恥和憂愁,他坦言自己的生理無能。

人類的生理活動十分自然,十分必要,十分正確,它們究竟做了什麼使我們覺得尷尬而難以啟齒,把它們排除在嚴肅的、規矩的談話之外?我們不怕說出“殺戮”“偷盜”或“背叛”這樣的詞,但是另外那些詞我們卻只敢悄悄地在牙縫裡嘀咕。

對“文化的缺陷”蒙田認為:在馬背上週遊歐洲17個月,他發現每到一個省“正常”的觀念就有了變化,這個地方看似“正常”的習俗另一個地方則被稱為“異類”或“野蠻”,一個社會認為奇怪的事物可能在另一個社會受到歡迎和認可,由此得出地域偏見和自我分界一直以來都給人們帶來侷限性。

人人都把他們不習慣的事稱作野蠻;除了本國的輿論和風俗,我們沒有其他標準來衡量真理和正確的理性。

對“智力的缺陷”蒙田認為:教育偏離了智慧,我們應該做的是,看誰懂得最好,而不是懂得最多;艱澀難懂的著作,往往是作者出於懶惰而不是聰明,“學者祭起它來當法寶以掩蓋學問的空虛”;千萬不要被權威所嚇倒,那些先賢先哲的話語使我們肅然起敬,是因為我們被普遍的讚揚鎮住了,從而放棄了懷疑精神;既要學會繼承運用前人的,更要善於對他們的弱點進行批駁,“我們每一個人都比自以為的更富有”。

一個人如果有大智,就會用是否有用和是否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這把標尺來衡量一切事物的真價值。

撇開缺陷讀蒙田,我以為更加妙趣橫生、意味深長,可以迴歸到原點看待事物,摒棄世俗的道德、艱澀的文化、無知的偏見、盲目地遵從,領略到真實的自然、真實的人性,真正隨著他開啟獨立的眼光看世界,發掘自身擁有的寶貴財富。

05

叔本華“人的存在是一種錯誤”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亞瑟·叔本華(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叔本華說:“人的存在是一種錯誤,可以說今天很壞,一天比一天壞,直到最壞的事情出現。

如果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那麼生活在錯誤之中還有正確可言嗎?這就像一道數學題,錯誤的前提,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可以享受正確的推論過程。過程正確,對人生來說,足矣!

當然,叔本華不是這麼想的。他把人生繫結到無意義的悲觀主義之中,用人類的大悲傷淹沒個人的小悲傷。也就是說,

當你在獨自體味心靈的創傷時,只要認識到這只是人類萬千苦難中的一種,這份苦難千千萬萬人們都承受過或正在承受著,也就足以釋懷了。苦難不是個人遭受的詛咒,而是人類註定的命運。

作者把叔本華請出來,以這樣的方式慰藉傷心者,也算是劍走偏鋒,以毒攻毒,稍有不慎,就會把人帶到悲觀主義的長河中,傷心是沒了,變成了悲觀。用悲觀取代傷心,就如同飲鳩止渴。或許,也可以達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功效,以悲觀為引,運用生命意志(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生存和繁殖的本能)的力量攝取人生的智慧。

人惟一的先天的錯誤就是認為我們是生而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們堅持這一先天的錯誤……世界在我們看來就是充滿了矛盾。因為每走一步,無論大小,我們必然會體驗到這個世界和人生決不是為維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幾乎每一個年長的人臉上都掛著一種叫做失望的表情。

06

尼采,讓苦難來得更猛烈些吧!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人,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

請出尼采,是為了慰藉困難。為什麼是尼采?

因為他是一個將困難當作“超人”養料的人,是把困難作為自我完成的必經步驟

。為此,他給我送祝福這樣的:對於我所關心的人,我祝願他們受苦受難、孤寂淒涼、疾病纏身、受盡虐待、備嘗屈辱——我希望他們不得幸免於以下體驗:深刻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折磨、一敗塗地的悲慘境地。

尼采的思想繼承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經過近10年的迷戀,最終實現了批判與超越。他認為叔本華的思想過於消極,教育人們躲避、逃避、隔絕、忍受困難,這樣的人生太過怯懦軟弱,真正的強者應當迎接苦難、品咂苦難、運用苦難、戰勝苦難,讓苦難成就善與美。尼采欣賞的名人有蒙田、加利亞尼、歌德、司湯達,這些人有勇氣、野心、尊嚴、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獨立性,“具有與尼采十分相近的絞刑架式的幽默——從悲觀的內心世界發出的歡快而惡毒的笑聲”。

他還認為,“苦與樂如此緊密相連,誰想得到多少這一面,就必須嚐到多少另一面……”這樣的話,人們就必須面臨兩個選擇:要麼遠離苦難,也從此摒絕快樂;要麼深入苦難,品嚐更大的快樂。苦藤上結甜瓜,就是這個道理。同時,尼采還把世間存在的一切人們認為負面的“惡”的事物,如仇恨、妒忌、吝嗇、憤怒、暴力、殺戮、陰謀等等,都看作“貫穿於整個人生的經營中的基本要素”,越出於“大苦”“大惡”,越有利於成就“大善”“大美”。想起了孫悟空在老君丹爐裡煉出了火眼金睛,快燻瞎的眼睛居然成了辯識善惡是非的火眼金睛。也想起了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箴言。

這也是為什麼尼采一生嚴厲抨擊基督教的原因。他認為,

基督教是“偽善的信仰”,旨在馴化人類的慾望與野性,將“無力變成了‘善’,卑下變成了‘謙恭’,屈從自己所恨的人變成了‘順從’,‘無能復仇’變成了‘寬恕’”,從而抽乾了人類生命的潛能

。而尼采所崇尚的是,勇敢追隨自己的慾望和嚮往,百折不回,雖千萬人吾往矣!即使現在沒有,永遠得不到,也絕不迴避自己的慾望,更不會斥之為“邪惡”,做一個“不再棄絕”的人。

這6位哲學家簡要介紹完了,是否能夠獲得相應的慰藉,只憑諸君自行體悟。然而我以為,哲學是從心靈深處開啟的智慧,不是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是暫時的“思想撫慰、精神麻痺”,一旦你真知徹悟了,起念動意皆出於理性,那也就談不上什麼慰藉了,需要慰藉本身就意味著處於無知與迷茫之中,而行走在哲學的人生道路上不需要慰藉,因為這是我所認定並篤行的“真理之路”。

《哲學的慰藉》:哲學如何慰藉苦難的人生?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文章

  • 2021年昆明“三公”經費壓減近三成

    今年,昆明市嚴格貫徹落實《雲南省財政廳關於貫徹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縮公用經費用於穩市場主體保就業的通知》要求,持續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不該花的錢一分也不能花,可安排可不安排的專案一律不安排,在年初預算公用經費壓縮基礎上,再按5%的比例壓縮...

  • 峽谷、瀑布、古長城,北京自駕出遊不扎堆,另闢蹊徑不花錢的景點

    沿途白河欣賞大峽谷從四海轉s323往東走到琉璃廟轉S310一路曲曲折折,有在山峰峭壁間閃轉騰挪的感覺,但是美景總在奇峰上,因為來的人少,您大可以把車放慢速度,一邊開一邊欣賞沿途奇峰怪石的大自然傑作...

  • 教你蘿蔔丸子正確做法,不加一滴水、外酥裡軟、過節多做點!

    等全部擠幹後放入香菜,蔥花,一小勺的胡椒粉,再放上10克的十三香,再放點麵包糠,一大勺的澱粉,攪拌均勻,放這個麵包糠跟玉米澱粉的目的是為了讓它更外焦裡嫩,攪拌均勻後加入適量的麵粉,這個麵粉的比例是10:3,給它攪拌均勻,麵粉一定不要多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