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由 看淡魚圈娛 發表于 娛樂2021-08-13
簡介乾隆自身好大喜功,又極好面子,晚年也沒有精力改革吏治,他認為一切的根源在官,下邊的人都在吹捧,他自己那麼多次南巡也沒看出什麼問題,他自己也只喜歡聽好聽的,下邊的官員哄著他,他自己甘之如飴,難怪和珅得寵,如果他自己再英明點,和珅或許佞臣的一面

乾隆王朝和珅怎麼不是貪官

乾隆王朝中期,名將阿桂率軍平定準葛爾之亂,在甘肅遭到連月大雨,大軍受困,寸步難行。阿桂帳下綠營書辦和珅(陳銳 飾)回京面見皇上求助。適值此時,甘肅巡撫王亶望(修宗迪 飾)上報旱情,引起乾隆(焦晃 飾)疑心,遂擢派和珅調查。和珅憑藉機敏與幹練搬倒貪官王亶望,倍得乾隆賞識,從此平步青雲,最終成為朝廷不可或缺的重臣。

大清帝國雖則空前鼎盛,卻也漸漸顯露頹相。上有乾隆好大喜功,揮霍無度;下有無數貪墨官員欺君罔上,魚肉鄉民,致使國庫漸次虧空。和珅在各方勢力的夾擊下閃轉騰挪,周旋往復,殫精竭慮替皇上經營著這個羸弱不堪的龐大帝國……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更傾向於劇裡所表達的這種形象吧。整個劇很有立體感,和珅從一個三等輕車都尉的書辦做到掌管戶部、刑部等機要部門的機關大臣絕不是傳聞中靠吹噓拍馬得來的。

劇裡頭,人物的對比很強烈。錢楓是清官,從頭至尾都是,所以他敢言。但是在錢楓的世界觀裡只有兩種官,一種是清官,另一種是貪官,所以他所言之處難免就有方向上的偏差。和珅屬於這兩種之外的另一種,他不能算清官,也不能算貪官,他是能臣。乾隆才是最精明的皇帝,他很清楚這些人的性子,很能利用他們。

他懂得生財之道,太后大壽要建萬福樓,他不用庫銀也籌集了銀子。英商來華經商,他琢磨著這項關稅收入不菲,就力諫。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他善於平衡各種人際關係,清楚地知道哪些人是哪些幫派,總是能在要緊關頭把握住要害。

對於管理大小事物也是拿捏有道,太后大壽、奔喪、皇帝大壽、十五爺南征、十公主出嫁等等,這一件件事情和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大到興土木搞建設,小到抬轎子怎麼更穩當,抓知鳥怎麼更安靜些,和珅都能辦得妥妥當當。

最重要的是他時時刻刻懂得主子的想法。乾隆皇是一個很大氣的皇帝,講究體面風光,他就順從主子的意願,安排好財政;乾隆想殺錢楓,但又不能殺,他就做錢楓的思想工作;乾隆想讓十五爺繼位,他就製造機會讓十五爺多鍛鍊鍛鍊。做奴才的,就是能想到主子前面,做到主子心滿意足,怎麼能不升職呢。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和珅一味順應乾隆,而且一定程度上阻塞了言路,沒人敢說實話,只有一個錢楓不合時宜,最後還被逼死了。如果沒有和珅,乾隆可能會早發現國庫空虛呢。這個不好說,乾隆晚年執政能力下降,明顯沒有他爺爺精明,也沒他爸爸強幹。乾隆自身好大喜功,又極好面子,晚年也沒有精力改革吏治,他認為一切的根源在官,下邊的人都在吹捧,他自己那麼多次南巡也沒看出什麼問題,他自己也只喜歡聽好聽的,下邊的官員哄著他,他自己甘之如飴,難怪和珅得寵,如果他自己再英明點,和珅或許佞臣的一面會少很多。他的兒子們也不太爭氣,他慨嘆找不到好的接班人,又不想放權。和珅費盡心思想促成通商,乾隆不管對清有沒有好處,想的最多的是他自己的統治穩不穩。前邊整治讀書人也是因為擔心他們亂人心。英使漠視他的皇權,英人的貨物多奇巧之物,還有火炮交易,他擔心這些會影響人心,為謀反叛亂提供便易。

看完這部劇,對於歷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雲南災荒,卻因乾隆慶典,不能報;最後實在不行,報上去了,殺巡撫平民憤

花錢如流水,表面盛世,其實國力已弱;

要求英使給皇帝磕頭,最終還是不同意通商。趕走外商,因與體制不合。但皇帝的老師和

兄弟都參股外商企業。

普道昭以小財沽名釣譽,爾後在水利工程上以庫銀謀私

安徽以鳳桐拉動當地經濟,開發地方礦產,治世能臣卻被斥為貪官;

緬人之戰,敗績被說成勝利,以滿足十大武功。

乾隆王朝,盛極一時,六下江南,大興土木。唱不完的讚歌,喝不完的美酒,展不完的笑顏。而和紳將乾隆時候必要的財務困難,做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

《乾隆王朝》中的和珅,雖然不是什麼一清見底的官員,但也不是大奸大惡。電視劇中所表現的貪汙,不是慾望的所求,而是政治的需要。例如新羅國王進獻的珠寶,他扣押了最大的夜明珠。他說。“這樣大的夜明珠罕見至極,如果明年上供不了這樣大的夜明珠,聖上一定會動怒。”

所以他的死,並不是在貪汙上,而是政治利害上。乾隆帝以九十高齡撒手西去,各地方官員給和紳的安慰的帖子要比嘉慶要多,這一點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他跌倒在一片清宮的政治迷團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