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由 環球網 發表于 娛樂2023-01-23
簡介大山包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新高除了會澤,黑頸鶴在雲南還有一處規模更大的棲息地,那就是昭通的大山包

黑頸龜怎麼分別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黑頸鶴是著名的珍稀鶴類,也是唯一終生生活在高原的鶴類。每年冬季,黑頸鶴都會從青藏高原的繁殖地出發,前往雲貴高原越冬棲息。在雲南,目前黑頸鶴已完成南遷之旅,進入穩定的越冬期。

早上6點鐘,在雲南會澤縣的大橋鄉,來越冬的黑頸鶴群已經開始甦醒了,發出連續而尖銳的啼叫聲。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在距離鶴群一百多米的地方,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和啟正在統計鶴群數量。今年觀測最大的發現,就是來自不同地方的黑頸鶴和灰鶴能在一起棲息,而且沒有發生打鬥,相處融洽。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伍和啟:

兩種鶴共存的現象,在雲貴高原上現在已經很少了。在絕大多數雲南的鶴的越冬地,都是以黑頸鶴為主。灰鶴在某一些保護區會有一些,但群體的規模不會像幾百只這麼大。

據介紹,找到鶴群的夜晚棲息地,觀察群體離開的規律,就能相對準確地記錄種群數量。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伍和啟:

透過夜棲地的計數,可以相對準確地統計下來鶴的種群數量。基本上是灰鶴提前離開,灰鶴離開夜棲地的時間要早一些,然後才是黑頸鶴離開。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經過統計,今年在會澤保護區棲息的鶴類總數為1716只,比去年增加了234只。黑頸鶴數量比去年的1332只略有減少,但灰鶴數量大幅度上升。

大山包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新高

除了會澤,黑頸鶴在雲南還有一處規模更大的棲息地,那就是昭通的大山包。據統計,今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創下歷年最高紀錄,科研人員也透過衛星跟蹤器對其中的兩隻黑頸鶴的遷徙之路進行了科學監測。

大山包除了是黑頸鶴的主要越冬棲息地,還是鶴群遷飛到雲貴高原的重要中轉站。今年到大山包越冬的黑頸鶴數量最多時達到了2260只,經過分流,現在仍然有1926只。為科學監測黑頸鶴的遷徙路線,2022年3月,保護區科研人員對兩隻黑頸鶴安裝了能夠記錄經度、緯度、飛行高度、速度等資料的跟蹤器,其中編號為T128的衛星跟蹤器連續工作了八個多月。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 吳太平:

這隻黑頸鶴去年的時候到了繁殖地若爾蓋,今年又從若爾蓋飛回到大山包。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在雲南,越冬棲息的黑頸鶴主要是來自四川若爾蓋的東部種群和來自青海隆寶灘的中部種群。監測顯示,在連續17年中,黑頸鶴的遷徙路線並沒有發生變化。從若爾蓋飛到大山包和會澤,遷徙路線在800公里左右,成年黑頸鶴的遷徙時間約5天。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黑頸鶴南遷期間,氣候持續溫暖,讓黑頸鶴的遷徙不像往年那樣“行色匆匆”,從2022年11月初起,到今年1月中旬,鶴群才完成遷徙,數量也穩定了下來。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研所負責人 趙子蛟:

監測過程中還發現很罕見的情況,就是兩隻成年鶴帶著三隻小鶴,這是比較特殊的情況,說明黑頸鶴種群是逐漸在增長。

改善棲息環境 確保鶴類平穩越冬

為了更好地保障鶴類平穩越冬,保護區透過湖泊擴容,修復溼地、草甸,以及修建人工鳥島等措施,使得鶴群的棲息環境得到大幅度改善,讓遠道而來的鶴群能夠不愁吃喝,安心棲息,確保種群繁衍。

在會澤國家級黑頸鶴保護區大橋片區,今年有個很大的變化,就是鶴群棲息的湖泊“擴容”了。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伍和啟:

去年這一片基本上都是裸露出來的農田,明顯可以看到今年的水位抬升很顯著,明水面擴大了,夜棲地從靠近水面的地方往上移了。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專家介紹,黑頸鶴晚上是站著睡覺的,所以夜棲地最大的需求就是安全。現在水面增加了,有了水的阻隔,可以阻止其他動物接近,鶴群就能“抱團取暖”了。2022年,會澤鶴管局建設了2100畝黑頸鶴棲息溼地,使得原來的季節性溼地變成了永久性溼地。

雲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保護區管護局局長 肖良開:

建設了科研工作站、影片監測和電子圍欄等監測設施,建設了黑頸鶴食物源科研基地,又以社群共建的方式,種植了5萬畝高產燕麥,建設了一個讓黑頸鶴“吃得飽”的食物源環境。

雲南:黑頸鶴完成南遷 進入穩定越冬期

在大山包,整個保護區剛剛透過驗收了4000畝溼地、草甸修復專案。從2017年到2022年,黑頸鶴賴以生存的溼地、草甸面積新增了3萬畝。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程師 吳太平:

以前這些地塊都是裸地,現在經過我們草原生態修復之後,都長起草來了,而且覆蓋度已經達到了70%以上,這些草都是黑頸鶴非常喜歡吃的。

(總檯央視記者 帥俊全 任梅梅 雲南臺 陳瑜 會澤融媒 昭通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