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發表于 娛樂2023-01-05
簡介唐太宗攻伐高句麗秦漢之後真正稱得上大一統的華夏政權就是隋朝與唐朝,可惜隋朝非常短暫,與秦朝類似,隋朝皇帝同樣想開疆拓土,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太過短暫,隋煬帝為了開疆拓土,採取了錯誤的做法,導致隋朝滅亡,但是隋煬帝仍然這麼做了,仍然發動了針對高句

蒙恬是生活在秦朝的嗎

高句麗是扶余人建立的古代政權,位於遼東及朝鮮半島,其鼎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遼寧省、吉林省以及朝鮮半島漢江流域以北,其存在時間是在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一共存在了705年,在唐高宗時期被滅亡。

中原政權大規模對高句麗發動戰爭是在隋煬帝時期,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耗時三年,每次出征的軍隊數量高達一百萬,其後勤民夫則是軍隊數量的數倍,甚至有一種感覺,隋煬帝就算是亡國,也要滅亡高句麗這個政權。

只可惜隋煬帝能力欠缺,隋朝滅亡後,唐朝取而代之,唐太宗時期,又是三次發次攻打高句麗,依然沒能滅亡高句麗,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終於在668年滅亡高句麗,如果從唐太宗自645年對高句麗作戰開始算起,唐朝用了23年才滅亡高句麗。

為何一個地處偏遠的高句麗政權,讓隋、唐兩個朝代三位君主前赴後繼地攻打,非得要滅亡高句麗才甘心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大一統戰爭

自從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高度集權的秦王朝開始,華夏族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大一統時代,但是大一統思想卻是在先秦時期誕生的,伴隨著華夏民族數千年,但凡一個朝代的明君,在有能力、有實力的情況下,一定會進行統一戰爭。

高句麗與華夏最早的淵源是在商末周初,周武王滅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不願意歸順周朝,於是帶領族人一路向北到達了朝鮮半島北部,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政權,史稱“箕子朝鮮”,這個政權存在了近千年,直到被衛氏朝鮮所取代。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箕子朝鮮、衛滿朝鮮與三韓

衛氏朝鮮的建立者是衛滿,衛滿是戰國末期的燕國人,因戰亂流落到朝鮮半島,被箕子朝鮮的末代國王收留,衛滿依靠收留中原北逃的漢人而勢力開始強大,趕走了箕子朝鮮的末代國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衛滿臣服於當時強大的漢朝,並且依靠漢朝的國威對外擴張,到了衛滿朝鮮的末代國王右渠執政時期,居然殺害漢朝使者,阻止漢朝與其他政權來往,漢武帝一怒之下,發兵攻滅了衛氏朝鮮,並在當地設定了漢四郡,分別是: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漢四郡的位置在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這是漢朝第一次對朝鮮半島實行直接統治,漢四郡的命運緊緊跟隨中原政權的強弱,但凡中原政權強大,漢四郡就歸屬中原,中原政權內亂,漢四郡就各自為命。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漢武帝設定的漢四郡

由於漢朝多年對遼東及朝鮮半島的統治,這裡的漢文化相當流行,至少在漢朝,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就是固有領土,到了東漢末年,朝廷衰弱腐敗,無力控制地方,遼東太守公孫度割據遼東,而朝鮮半島北部則被高句麗佔據,公孫度勢力逐漸壯大,除了中原政權之外,公孫度打遍周邊無敵手,甚至一度讓高句麗臣服。

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繼續割據遼東,與曹魏、蜀漢、東吳三大政權並立,公孫淵對曹魏政權時叛時降,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馬懿率軍攻打遼東,滅亡了公孫淵割據政權,再一次將遼東及朝鮮半島納入中原政權的直接管理。

由於司馬懿征伐遼東時,高句麗曾經派兵支援公孫淵,曹魏幽州刺史毌丘儉在滅亡公孫淵之後,繼續攻打高句麗,先後數次遠征朝鮮半島,不僅滅亡了北部的高句麗,而且還滅亡了南部三韓王國(辰韓、弁韓、馬韓)中的辰韓,並鎮壓了當地韓人的起義。

曹魏遠征軍向北最遠打到了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向南最遠打到了朝鮮半島的最南端,這是曹魏政權最偉大、意義最深遠的一次遠征,讓中原政權牢牢控制了朝鮮半島,漢四郡再次歸於中原政權,毌丘儉領導的這次遠征有出土的石碑為證,1906年毌丘儉刻石記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發現,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幾十年之後,高句麗復國了,此時的中原正處於西晉末期的大混亂,直到晉室南渡,中原政權退守長江以南,北方則成為胡人的天下,歷史進入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高句麗正是在中原最為黑暗混亂的時期發展壯大,這也是高句麗歷史上的鼎盛期。

楊堅統一天下後建立隋朝,華夏大地再次歸於統一,漢人在五胡亂華的數百年後再次統治中原,遼東及朝鮮半島在隋文帝的眼中,自然就是華夏故土,此時隋朝最強大的敵人還是突厥,楊堅無法兩線作戰,還沒有等到楊堅發動對高句麗的統一戰爭,高句麗居然先派兵襲擾隋朝邊境。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隋文帝大怒,於是調動三十萬大軍水陸並進攻打高句麗,但由於各種原因失敗了,隋文帝暫時放棄了對高句麗的戰爭,隋煬帝即位後,先後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為什麼是高句麗而不是其他?

因為此時隋朝外部勢力最大的敵人除了突厥就是高句麗,隋文帝時期,突厥已經被隋朝分化了,分裂為東西突厥,導致突厥內部戰爭不斷 ,突厥實力不斷被消耗,不需要隋朝用戰爭對付,到隋煬帝時期,隋朝可以騰出手來對付高句麗了,才引發了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隋煬帝雖然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但是他三徵高句麗的戰爭顯然是隋朝的統一戰爭,想要收復故土漢土的戰爭,隋朝之前的漢朝已經實際統治過高句麗所在的地區,並且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先民的治理與文化傳播,高句麗在地理上就是華夏故土。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隋徵高句麗地圖

隋煬帝想青史留名,就必須要有自己的功績,作為皇帝來說,最好的功績就是發動統一戰爭,臣服四方,隋文帝都沒能做成的事,如果隋煬帝成功了,顯然就是極大的功績,可惜的是,隋煬帝也失敗了,可見高句麗的實力並不弱。

隋朝滅亡後,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遠見的皇帝,唐朝初年面對一系列的外患,先後動用各種手段消除,在消滅了東突厥之後,打擊了吐谷渾,征服了西域高昌之後,唐太宗開始對高句麗用兵。

唐太宗的用兵同樣是為了統一戰爭,唐朝是漢朝之後又一個偉大的朝代,當然想繼承漢朝舊地,唐太宗對高句麗用兵時,唐朝周邊的敵人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對高句麗用兵的是遲早的事,高句麗要麼臣服,要麼被消滅,沒有第三條路。

唐太宗同樣也想青史留名,想要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皇帝,就得創造自己的功績,統一天下是任何一個偉大皇帝的使命,華夏民族刻在骨子裡的大一統文化讓每位有作為的皇帝都會進行統一戰爭,隋煬帝如此,唐太宗同樣如此。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唐徵高句麗

2、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公元974年,宋太祖趙匡胤召南唐後主李煜相見,李煜不敢來,派出使者徐鉉來見趙匡胤,趙匡胤直截了當地說道:

不須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一個強大的政權建立後,為了保證政權的穩定,一定會想方設法消滅對自己有威脅的政權,哪怕是潛在的,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都容不下弱小的南唐,一定要消滅才能安穩,更不用說那些強大並且統一中原的政權了。

秦朝為了消除匈奴的威脅,派出大將蒙恬將匈奴趕出河套,並繼續向北追擊七百餘里,還修建了長城與直道,並在邊境地區駐重兵防守,漢朝為了消除匈奴的威脅,不惜拿出全國強大的實力,用幾十年的時間,與匈奴拼各種資源,哪怕窮兵黷武,也不惜消滅匈奴。

隋唐時期的高句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隋朝與唐朝把強大的突厥都打得一蹶不振,但是打高句麗都顯得非常艱難,這是因為高句麗的實力非常強,高句麗全國的軍事力量據考證有60萬常備兵,並不比隋唐弱多少,隋煬帝徵高句麗可是調動了一百多萬軍隊,這說明隋煬帝知道高句麗的實力。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高句麗實力強大

有如此強大的一個敵人在中原政權的邊上,換了任何人當皇帝,都會感到如芒刺在背,趙匡胤都容不下弱小的南唐,隋煬帝和唐太宗又怎麼容得下強大的高句麗,必先除去而後快。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同樣成為華夏民族刻在骨子裡的一種文化基因,想要一個政權長治久安,就必須得消滅有自己有威脅的其他政權,更何況是像高句麗這麼大體量的對手。

3、開疆拓土之功

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後,進行了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最為著名的有兩個,一是南征百越,二是北擊匈奴,秦滅六國之後,百越和匈奴都和秦朝接壤了,秦始皇知道了對方的存在,為了保證政權的萬世平安,秦始皇發動了戰爭,征服了百越,趕走了匈奴。

漢武帝當了皇帝之後,先是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用幾十年的時間消耗了匈奴大量的有生力量,還把匈奴從傳統的漠南、漠北之地趕走,尤其是衛青與霍去病,還立下了封狼居胥的戰功,最終還開發了西域與絲綢之路。

漢武帝還發動了針對西南夷的戰爭,將大西南納入漢朝的領土,消滅了割據兩廣的南越國,將漢朝的南疆延伸到海邊,消滅了衛滿朝鮮,設定漢四郡,拓地千里,這是華夏民族偉大的功績。

隋煬帝唐太宗為何拼命要攻打高句麗?這是刻在華夏族骨子裡的傳統

唐太宗攻伐高句麗

秦漢之後真正稱得上大一統的華夏政權就是隋朝與唐朝,可惜隋朝非常短暫,與秦朝類似,隋朝皇帝同樣想開疆拓土,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太過短暫,隋煬帝為了開疆拓土,採取了錯誤的做法,導致隋朝滅亡,但是隋煬帝仍然這麼做了,仍然發動了針對高句麗的戰爭。

唐朝建立後,唐太宗同樣想開疆拓土,唐朝收復了失去幾百年的漠南、漠北、西域,想要創造一個比漢朝還要輝煌的朝代,那麼高句麗所盤踞的遼東與朝鮮半島一定拿下來,唐太宗作為與漢武帝齊名的皇帝,非常想有所作為,就必須像漢武帝那樣大規模開疆拓土,而高句麗是最好的物件。

開疆拓土成為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有作為的標準之一,中國歷史上但凡有大規模開疆拓土的皇帝,幾乎都是有作為的明君,比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都把開疆拓土作為執政成功的標準,這已經成為華夏民族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