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由 傑克生物匯 發表于 娛樂2023-01-04
簡介其中有一些物種是獨居的,也就是說它們各自獨自生活,但是造珊瑚卻能形成大型的群落 ,它們帶有堅硬的外殼或者杯罩,並會沉積在一起

哪些動物用什麼辦法保護自己

在4。38億年前志留紀開始的時候,動物們正從目前為止最大的災難當中復甦。志留紀的生存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氣候溫暖,海平線上升,出現了淺港海域並引發了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浪潮。 陸地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植物出現了,它們生長在沼澤地上,形成了腳課一般高的“灌叢”。僅僅3000萬年以後,在志留紀結束的時候,陸生動物已經變得非常普遍,雖然它們很少能超過幾釐米長。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裝甲捕食者

志留紀最大的海洋動物是巨型板足鱟,也叫海蠍~馬蹄蟹的親緣動物。有一種叫做萊茵翼肢鱟的物種,差不多3米長 。當它們在海底漫遊的時候, 會給其他動物帶來致命的威脅。 和其他板足鱟一樣,它們也有一副裝甲軀體,並能在靈活的關節處進行彎曲。萊茵翼肢鱟的足肢有四對用來行走,而第五對就是後面的那對,呈扁平狀,可以像船槳一樣工作。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萊菌翼肢鱟的頭部下面懸掛著一副強有力的螯,而頭上則長有一對碟子大小的眼晴。 當板足蠍在海底隆隆而過的時候,動物們便會因恐慌而四處逃散,只要被海蠍伸出的爪子一刺, 它們就在劫難逃。板足既能生活在海洋中也能生活在半鹹水域中。 志留紀標誌著板足鱟作為水中最高捕食者到達了全盛期。由於魚的尺寸也在增大, 終將會成為板足鱟生存的威脅; 但在志留紀, 事情還沒有演化到那一步。

“生命的沉重”

當板足蠍還在淺灘捕食的時候,其他節肢動物就已經開始往陸地進化了。其中包括原始的唇足綱動物和蛛形綱動物~蝴蛛及其親緣動物的祖先。 這些陸生節肢動物繼續發展,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沒有任何一種能在尺寸上與板足鱟相匹敵。 失去了水的浮力, 沉重的巨型的裝甲動物, 幾乎是不可能運動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今天陸生的節肢動物仍然很小,如昆蟲和蜘蛛;而相比之下有些水生物種要大得多, 如龍蝦。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海上生活

從動物尺寸的另一個極端看,志留紀的海洋中充滿了浮游動物;一種足夠小、 足夠輕, 能在開闊水域中漂浮的動物, 其中包括軟體動物、三葉蟲的幼蟲和一群叫作筆石的不同尋常的無脊椎動物。筆石出現於寒武紀, 繁榮發展了2億年,而之後整個族群都滅絕了。單支筆石很少能超過兒毫米,但是它們聚整合群落,就能夠達到20釐米甚至更長。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群落裡的每一個成員都有一個堅硬的、 防護性的杯罩,其構成物質與哺乳動物的足蹄和爪子相似。 這些杯罩連在一起便形成了群落。群落的形狀各種各樣:有些看起來像是樹葉或者枝條束,有的則像音叉、車輪甚至蜘蛛網。

志留紀動物群

除了一些小型的節肢動物佔據著陸地以外,志留紀的大部分動物群都棲息在淡水或者海洋中。水下的生命世界依然是以沒有脊柱的動物為主,但是脊椎動物正在經歷著一些重大的變化。 其中之一便是進化出了第一種真正的有顎魚類。事實證明, 脊椎動物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分佈最廣泛的大型動物, 顎的出現是一種決定性因素。 但在志留紀,這還是後話,那時的有顎魚類和無顎魚類都只是在試用著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有顎魚群

在志留紀伊始,存在的魚類都是無顎的。通常說,“沒有顎的嘴”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但大量的無顎魚化石卻表明,這種結構非常有效。 然而,無顎魚的進食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當時,它們的進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嘴像勺子一樣挖取沉澱物,比如莫氏魚(當時一種比較普通的物種)很可能就是這樣進食的。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另一種是,嘴像吸管一樣將魚自身與它的食物粘到一起。 寄生動物七鰓鰻~一種至今依然存在的少數幾種無顎魚之一,它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在早志留世,一種叫作棘魚或者刺鯊的魚群,有了可取代這兩種方式的第三種全新的進食方式。它們骨架的一部分支撐其第一對鰓的支柱,漸漸變成了副顎。 和無顎魚不同的是,這些魚能夠利用它們的顎作為攻擊獵物的武器。它們還可以用顎來撕咬食物,而不是將獵物吞下去。

刺鯊

儘管名字叫“鯊”,刺鯊並不是真正的鯊魚, 因為鯊魚是直到泥盆紀才進化出來的。 但刺鯊確實有骨脊支撐著自己的鰭。 刺鯊是晚志留世一種比較普通的動物, 跟典型的金魚差不多大,但後來有的卻長到了2米多長。它們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的, 而非一般的硬質骨骼,而且它們的尾巴非常翹。 跟真正的鯊魚不同。刺鯊眼大鼻短, 說明嗅覺對它們的捕食沒有什麼幫助。

它們的牙齒非常小,換牙也比較頻繁,但牙通常只是長在下顆上。不過它們還有另外一個“第一” 第一次產生了一副叫作鰓蓋的結構,它們蓋在鰓上,可以像抽水機一樣工作,使得這些魚兒們可以不必遊動就能呼吸。刺鯊曾一度成為當時唯一的有顎類脊椎動物,但這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志留紀一結束,就出現了一些新的有顎魚群,而到了二疊紀初期,這些原始的先驅們就已經滅絕了。

珊瑚礁

在志留紀以前,海藻和海綿一直都是礁體上的常住居民, 但是珊瑚卻是罕見的動物。 而到了志留紀,事情有了變化:珊瑚變得普遍起來,並開始形成了最早的珊瑚礁體。雖然現在所知道的珊瑚在志留紀還沒有進化出來, 但是志留紀的珊瑚跟它們在很多方面看起來都比較相像。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其中有一些物種是獨居的,也就是說它們各自獨自生活,但是造珊瑚卻能形成大型的群落 ,它們帶有堅硬的外殼或者杯罩,並會沉積在一起。當新的珊瑚群落開始發展的時候,下面年老的珊瑚就會死去,從而形成一層層堅硬的遺骨。這些骨在礦物質溶解後便膠合在一起,轉變成為了堅固的岩石。

群落的生長方式使得每一種珊期都有其獨特的形狀。有些長著不斷分叉的支束,看起來就像是鹿角。這種分支群落常常生長得非常迅速, 但是因為它們非常脆弱, 只能在不受海浪威脅, 沒有破碎危險的時候才能得以生存。 其他那些長得就慢多了, 呈圓形或者扁平形。這種型別的珊瑚在艱難的海水環境中能更好地生存下來, 它們經常生長在確體的外邊緣地帶,而那裡時常都會有碎浪從外海中捲進來。

古生代之志留紀,動物在災難中復甦,有顎魚類和最早珊瑚礁體出現

現代的造確珊瑚通常都需要光才能苗壯成長, 因為它們上面有與之共生的微藻利用光來製造食物。 而早期的珊瑚卻完全依靠捕捉微型動物得以生存, 它們的觸角上帶有刺絲囊,方便誘捕食物。 刺絲囊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系統,在現代的珊瑚和水母身上依然可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