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石柱縣: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托起致富夢

由 城鄉統籌發展網 發表于 娛樂2022-09-26
簡介石柱縣按照“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休閒觀光、綠色生態”的總體構想,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湖北丘陵山區適合養殖什麼

昔日的“巴掌田”“雞窩地”變成整齊連片的蓴菜、脆紅李、辣椒、核桃等特色產業基地;

殘缺破敗的土房變成嶄新的磚瓦洋房,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快樂的微笑……

這是記者近日在重慶市石柱縣看到的一幅幅“基礎強、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美好圖景。

石柱縣按照“脫貧攻堅、產業發展、休閒觀光、綠色生態”的總體構想,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特色產業發展,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石柱縣: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托起致富夢

▲ 華溪村中坪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實施後建成的“脆桃+”產業基地生機勃發 (石柱縣農業農村委提供)

窮則思變:農田基建成為發展之匙

石柱縣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境內重巒疊嶂、溝壑縱橫。過去,全縣低等級耕地佔比74。12%,中低產田分佈廣、數量大、利用效率低。不少地區還面臨排灌標準偏低、能力較差,機耕道及附屬溝橋涵洞不配套等難題,乾旱、暴雨等自然災害爆發嚴重影響作物生長,農業產業效益不高,成為全市的深度貧困區域。“過去大片土地多年撂荒,無人問津成為茅草蘢。”石柱縣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科科長孫建介紹。

土地是農業之本,也是農民的命根子。改變貧困的出路還需從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破題。

“改變土地貧瘠基礎,開展高標準農田專案建設,讓中低產田變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成為縣委縣政府破解貧困的重要內容之一。”孫建說。

全縣按照“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質量建設標準,圍繞耕地地力、耕作條件、基礎設施、主要作物生產能力等方面推進工程建設。針對縣域內“田塊不整、溝渠不全,遇旱難灌、遇澇難排”的實際狀況,採取了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清溝除雜,暢通水路;改土整地,化零為整,配套完善田間路網、渠系;透過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最佳化輪作制度等措施,有效提高土壤綜合產能產銷。

新建成的農田,面貌煥然一新。田塊佈局規整、並小為大,土地面積大幅增加,有效土地耕層增厚,行人機械通行順暢,灌排自如,抗災減災能力加強,基本成為“渠相連、路通暢、田成方、林成網”的高產穩產農田。

據統計,2011-2018年期間,石柱縣建成31。27萬畝高標準農田,惠及農戶2。5萬戶,7。8萬人,其中,涉及未脫貧貧困戶260戶,貧困人口624人。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基本實現旱澇保收,糧食畝均產能提升100公斤,全縣提升糧食產能3000萬公斤以上,為脫貧攻堅起到了強力助推作用,專案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強。

根據規劃,2020-2025年期間,全縣將建設高標準農田22。77萬畝,糧食抗災減災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將進一步提升。

石柱縣: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托起致富夢

▲ 圖為全興村尖山坪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實施後建成“大黃+”產業基地(石柱縣農業農村委供圖)

大刀闊斧:推開產業變革之窗

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土地能保水保肥、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產業的變革和百姓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

在位於中益鄉坪壩村的泰爾森製藥瓜蔞種植基地,記者看到纖細的莖蔓順著石樁向上攀爬,枝葉順著牽引的繩鋪張成一張巨型“綠毯”,碩大的卵形瓜蔞垂掛在樹葉下。筆直的生態路通向田間,一排排寬闊深厚的排水溝渠分佈其間。

這是石柱縣打造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之一,基地透過土地平整、新建步道和排灌工程,讓昔日的荒地變成了優質的農田。

這一變,帶來了連鎖變化——

一部分農民不再守著那幾畝土地種植傳統的三大坨(包穀坨、洋芋坨和紅苕坨),而是流轉出來,變身股東,讓公司發展特色產業。

重慶泰爾森製藥瓜蔞種植基地就是農民變身股東的典型。

“公司統一種植瓜蔞,交由農戶管護,管護部分的銷售所得歸農戶,基地產生的利潤25%分給流轉的貧困戶,20%分給非貧困戶。”據泰爾森專案部經理譚勇介紹,泰爾森製藥在中益鄉、悅來鎮、魚池鎮等鄉鎮流轉土地,建成種植基地,聘請農戶務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模式,農戶可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管護銷售收入和基地利潤分紅。

另一部分農民則主動改變生產方式,發展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產業。

記者在石柱縣黃水鎮萬勝壩村看到,集中連片的蓴菜田分佈在青山腳下,淡紅色的石磚砌成縱橫交錯的田坎,將延綿的水田切分為規則、平整的田塊,三三兩兩的蓴農正在採摘蓴菜。

蓴菜是非常珍貴的野生水生蔬菜,素有“水中人參、植物胎盤”的美稱,但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尤其對水質的要求,不僅需要水質清潔,而且根據季節的不同水量要求也有所多不同。當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生產便道、排管溝渠、灌溉管網、生態田坎整治等工程,既方便農田儲水,又能滿足農戶及時灌排,達到蓴菜生長的高要求。

村民陳代斌告訴記者,她家原來有6畝多梯田,因種植效益不高撂荒多年,近幾年在政府的主導下改成了蓴菜田,畝產可以達到兩三千斤,收入1萬元左右。

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帶來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

據瞭解,在政府的引導下,過去以馬鈴薯、玉米、水稻、紅薯、豆類等為主的低效產業明顯減少,百姓緊緊依託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發展以辣椒、黃連、蓴菜、脆紅李等為經濟作物。特別是整村整鎮推進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專案建設的地區,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公司(合作社)+ 基地 + 農戶”的產業化模式應運而生。

目前,石柱黃連種植面積每年穩定在5萬畝以上,年產量3000噸以上;辣椒種植面積保持在30萬畝左右,建設示範基地4。5萬畝;全縣蓴菜種植面積達1。4萬畝,年產蓴菜1。4萬噸,產值2。5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蓴菜生產基地。

據石柱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3個市級重點專案正在快馬加鞭快速推進中。其中包括以建設30萬畝黃連為主的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建設30萬畝辣椒花椒為主綠色調味品種植加工基地、建設30萬畝以蓴菜脆紅李為主的山地綠色果蔬種植基地。

石柱縣: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托起致富夢

▲ 圖為華溪村偏巖壩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實施後建成的“田園農莊” (石柱縣農業農村委供圖)

融合發展:開啟金山銀山之門

在石柱,處處有農家樂,處處有美麗田園,給記者的感覺,石柱就是金山銀土。

花仁淑做夢也沒想到,在邊遠的鄉村還能開農家樂,而且生意不錯。

“僅夏天三四個月時間,就能掙7萬多塊錢。”家住偏巖壩的花仁淑,在重慶龍頭餐飲企業的結對幫扶下,參加了烹飪技術、農家樂服務等培訓,發展起農家樂。眼見農家樂生意日益興旺,花仁淑外在打工的女兒、女婿紛紛回到家鄉,幫著她一起開辦農家樂。

“透過高標準農田專案建設,形成集中連片的特色產業,為田園綜合體試點奠定了基礎,形成農業帶動旅遊,旅遊促進農業發展的互助格局。”石柱縣農業農村委農田建設科譚曉寧說。

在中益鄉華溪村偏巖壩的“醉美荷田”生態園裡,荷花盛開,荷葉連連,碎石鋪裝的人行道美觀整潔,土家特色的竹製工藝品點綴期間。荷田附近分佈著垂釣的池塘,以及由重慶各大餐飲企業對口幫扶打造的農家樂,這裡正在發展集觀光、垂釣、住宿、餐飲於一體的鄉村特色旅遊。

而在幾公里外的龍河村,核桃、脆紅李等基地果木蔚然成林,旅遊休閒步道和產業大道互聯互通。每當豐收時節,果實壓滿枝頭,遊客如織,既遊園賞景,又體驗採摘,享受著現實版的“開心農場”。

據瞭解,石柱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結合起來,把生產設施與新農村生活設施建設結合起來,一併考慮、統籌安排,既有效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業農村發展向追求綠色生態的轉變,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通道,實現農民多渠道致富增收。

尤其是以中益鄉為代表15個鄉鎮(街道),地處龍河流域深谷低山區,處於方斗山、七曜山背斜之間的“平行峽谷”的向斜地帶,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該區依託辣椒、蔬菜、脆李、水稻、畜牧、設施農業等為主體的休閒觀光農業,打造城週休閒觀光農業圈,開啟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石柱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促進了脫貧攻堅,促進了鄉村振興。

城鄉統籌發展網-鄉村振興雜誌記者 李文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城鄉統籌發展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