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從小眾走向主流的中國說唱音樂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娛樂2022-07-31
簡介這都使得整個表演看起來滿是中國少數民族風情,同時,這首歌組織歌詞和旋律的形式又是經典的說唱:圍繞著一個基礎的音樂動機展開副歌,圍繞創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創作密集押韻的歌詞

說唱音樂正式形成於何時

近年來,隨著說唱這種音樂形式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相關綜藝在網路上播出。大眾認可程度較高的流行音樂中,也出現了說唱的元素。

從小眾走向主流的中國說唱音樂

王金輝 作圖 圖文無關

說唱音樂初入大眾視野之際,人們對這種音樂還抱有一定的管中之見,認識不夠全面。很多人會片面地以為說唱音樂就是一種來自西方,尤其是美國的音樂形式。

說唱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街頭,起初是許多DJ打碟時即興的產物。在迴圈播放的節奏中,歌手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和經歷編成押韻的歌詞即興說出來。久而久之,他們發現,押韻還可以更加密集,可以在句尾也可以在句中;可以押一個音節也可以押多個音節。於是逐漸形成了單押、雙押、多押等技術標準。

從內容上看,說唱起初包含的更多是街頭少年對於生活的觀察以及對富有生活的渴望,但是,隨著這個音樂型別的發展,說唱的內容也逐漸貼近普通人。

不可否認的是,說唱帶有西方音樂的底色,但是因為其誕生不過四五十年時間,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之後,說唱這棵“大樹”長出了不同的枝蔓和各色的花朵——這與說唱的基因密切相關。對於說唱而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對於詞句的限制較小,包容性強,因此對創作者生活的描摹較其他音樂形式更為直觀、細緻。這種反映尤其體現在創作者所在的城市、生活的街區。

說唱音樂傳入中國之後,很快就誕生了和北京相關的作品。說唱組合“隱藏”在21世紀之初創作的《在北京》就描繪了一幅當時的北京圖景。歌詞中提到的長安街、雍和宮、西單等,都是北京的地標。在歌曲創作的時候,北京尚未迎來奧運會,也沒有完全發展為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因此在歌詞中還能看見依然在賣電腦的中關村,一塊二、一塊六兩種價格的計程車和尚未通車的五環主路。正如他們在歌詞中唱的那樣,他們“對北京很熟”。這也是說唱音樂對於北京的一種寫照和對時代的記錄。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說唱比較小眾,但卻代表著潮流的音樂形式。自從2017年,說唱逐漸走入更多觀眾的視野,這種型別的音樂作品也開始頻繁亮相於晚會、音樂節等各類綜合文化活動。

過去幾年間,說唱音樂在中國迎來了鉅變。方興未艾的中國說唱音樂起初仍然在模仿美國最流行的音樂風格,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種音樂的創作中,這類音樂的風格也愈發多元化。

例如,在最近播出的一檔說唱綜藝節目《中國說唱巔峰對決》中,音樂人艾熱就帶來了他的新作品《千里萬里》。艾熱是維吾爾族,擅長在說唱中加入旋律和維吾爾族的元素:特色民族樂器冬不拉、彈撥樂器卡龍琴、打擊樂器薩帕依等。在視覺元素上,艾熱還穿著維吾爾族的服裝,在舞臺上跳起了民族舞蹈。

這都使得整個表演看起來滿是中國少數民族風情,同時,這首歌組織歌詞和旋律的形式又是經典的說唱:圍繞著一個基礎的音樂動機展開副歌,圍繞創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感悟創作密集押韻的歌詞。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這檔節目上,還出現了閩南話演唱的說唱歌曲。音樂人萬妮達演唱的歌曲《莫加戴》採用了時下非常新潮的“afrobeat”(非洲鼓點和特色樂器鋪就的伴奏),為了契合這種悅動的節奏型和流動的旋律,福建人萬妮達並沒有大量使用普通話進行演唱,反而選擇了古韻十足的閩南話。

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聽這首歌,雖然無法馬上理解方言說唱的內容,但卻能感受到閩南方言居然與非洲旋律完美地契合在一起。這也恰恰說明一個問題:民族的元素,當真是世界的。眾所周知,非洲的鼓點和律動,往往是人們歡慶的時候創造的,而“莫加戴”在閩南話裡恰恰是“沒事兒”的意思,頗有舉重若輕的味道。

所以說,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本來就是一種無國界的語言,發源地只是給它提供了出生和發芽的力量,至於能夠開出什麼樣的花朵,結出什麼樣的果實,還是決定於它真正發育的土壤和培育的人。

從這個角度看,從小眾走向主流的中國說唱音樂,與一直高居殿堂的民族主題的交響音樂,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原標題:

漫話說唱樂本土化

流程編輯:TF06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