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由 武林說史 發表于 娛樂2022-07-21
簡介如果說王公淵的鞭策和堅持,為王構日後嶄露頭角奠定基礎,那麼王構在文章政事上的顯達促使王氏崛起,併為王士熙、王士點在元代文化政治上大放異彩鋪平了道路

公雞跑到院內好不好

元代士大夫家族,無論是蒙古、色目家族,還是漢人、南人家族,在蒙元政治文化史上均做出過貢獻。

元代有些漢人家族在政治上,並非不食周粟,而是積極入仕,且有所作為;在文化上致力於保護宋金學術文化典籍,並在繼承前代學術特色基礎上不斷創新,對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山東東平王氏家族是其中之一。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元代東平王氏是仕宦世家,父子、兄弟或同朝為官,或遊宦地方,皆有建樹,對當時國內政治文化均有一定影響力。東平王氏的興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而實現的。

金末元初王氏先世與初興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王氏自稱

“其先秦將翦之苗裔也”,秦將翦即秦朝勇將王翦。中國古人多追述前代同姓先賢聞人為始祖,往往僅因同姓便視為祖先,並不計較世系傳承,王氏視王翦為祖先也怕是假託名人。

王氏先祖為濰之北海(今濰坊昌邑)人。王氏自八世祖始遷居東平,但定居東平後,王氏仍對北海有眷戀。雖然如此,蒙元時期王氏的活動地域主要在東平。元代東平隸東平路,處魯西南平原北部。境內自然地貌多樣,北部為丘陵,南部大部分是平原。黃河、大清河流經東平,東部有汶泗眾水,西襟會通之河,所以東平誠兩京之要衝,一方之重鎮。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東平歷史文化底蘊濃厚,但從族中名人字號便可窺知一二。如王公淵號

“鳳山逸叟”,鳳山坐落東平北三十里,群峰環抱,楓林蔽翳,燦若彩霞,昔人題詠最多;王構號“瓠山”,瓠山是東平北二十里山名,山圓而形如瓠。從兩人字號發現,王氏舊址當在東平偏北,緊靠鳳山和瓠山。王氏日常作為也透露出東平氣息,與路邊長者親切交流,悉聽長者之言再拜謝。可見東平的文化底蘊和習俗風貌薰染著王氏言行。

王氏崛起奠基者王公淵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金元鼎革之際,山東戰亂頻仍,文士儒者多無棲身之地而紛紛南逃。王氏先世王公淵為守宗族墳墓,不畏慌亂而堅守祖宗墳墓並鞭策後代堅韌向學。隨著政局穩定,王公淵投嚴實幕下。在王公淵教育鼓勵下,兒孫輩漸成長,最終帶動了王氏崛起。

1218

1234

年,王公淵正值青壯年時期,也是多戰亂頻仍的時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一,

東平所處地理位置特殊,成為蒙、金、宋爭戰要衝。元滅金前,東平屬金朝管轄,隸山東西路。東平西南,越過黃河便是金貞祐南遷的都城汴梁

今河南開封

;南邊是淮河,與南宋交界。因此東平便成為蒙、金、南宋三方爭奪的軍事要衝。

太祖八年(

1213

),成吉思汗三路大軍南下,他與皇子拖雷為中軍,從山東東、西路取博、濟、泰安、濟南、濱、棣、益都、淄、濰、登、萊、沂等郡,勢必波及東平。

1217

年以後木華黎全權負責對金朝的戰爭。蒙金戰爭殘酷,而且蒙古軍大肆殺掠,對於拒絕投降的城郡,蒙古軍攻下後往往採取屠城的方式,殺光城中百姓。

1229

年窩闊臺即位後親征金朝,其中左路軍由山東東、西路進入河南。而南宋與蒙古約同滅金,南宋軍隊也趁此北上攻入金代山東地區,三方軍隊混戰山東,造成慘烈景象。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二,

除正規軍混戰外,在戰爭中興起的地方漢族豪強勢力也互相攻略,例如山東地區紅襖軍李全、益都張林、長清嚴實、濟南張榮,他們都先是南宋的勢力,後歸降蒙古加入爭奪戰,社會秩序更為混亂。

隨著嚴實入駐東平,堅守故鄉的王公淵的生活境遇也發生重大轉機並重新登仕途。很大程度上,這得益於世侯嚴實父子對東平進行有效統治。嚴實在經濟上招撫流民,開墾荒地,獎勵農桑;文化上招納賢士,並在他們推動下大興府學教育,延聘名師。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太宗十二年

(1240)

嚴實歿, 子忠濟及忠嗣、忠範襲萬戶。忠濟治東平, 效法其父, 以養士著稱,幕僚如宋子貞、劉肅、李昶、徐世隆,名士薈萃東平,有些還長期定居。東平是當時的一方樂土,出現一派文化繁榮景象。

東平還有一套軍政機構體系,先稱行臺後改行軍萬戶府,其中文職官員沿襲金舊制,有知事等。金亡後,蒙古統治者未採用中原傳統官僚制度,科舉取士也未恢復。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儒士仕進無路,為求生存或改從農工商,或投靠各地世侯,為官佐吏。王公淵便投靠嚴實,充入幕僚,嚴實授其忠武校尉。雖然王公淵改從為吏,但仍然堅信戰亂多事之秋,儒業更不可廢,並勉勵督導子孫用心為學。王公淵認為科考是振興家族的捷徑,也是發揚家族累世顯名的主要手段。

不難看出,王公淵心中揣著儒學科考乃家族世業的思想,鼓勵子孫恪守家訓,以繼承

“箕裘之業”。王氏子孫受其言傳身教感染,學有所成,文章政事擅名於時。王公淵在東平行臺十餘年,卸職後躬耕力田以供衣食。他在教育子女中度過晚年,至元十八年(

1281

)而沒,春秋八十四。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從王氏家族族譜和王公淵生平事蹟,我們可清楚地體會到:王公淵是家族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在其薰陶下,後輩堅守儒業、一心為學。王氏從王構開始,逐步在元初政治文化舞臺上嶄露頭角。

元代中葉東平王氏崛起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1。

王氏崛起推動者——王構及其仕宦

王公淵的幼子王構,是王氏崛起的核心人物。王構歷仕三朝,王構為官有惠政,盡職盡責,勤政愛民,政績顯赫。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在政治上,他薦拔才學寒士、興修文教、審理案件、發展農桑,政績顯赫。在文化上,他注重保護傳統典籍,在文學理論及創作實踐上多有心得,聞名文壇。王構的成就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推動王氏崛起和發展,提高王氏門聲。

王構舍東平行臺而入元廷為官很大程度上受東平當時客觀形勢影響。首先,中統三年(

1262

)山東益都李璮反叛,世祖發矇古、漢軍剷除。此事激起世祖剷除漢族世侯的決心。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翌年,世祖定都大都(今北京),地理位置更比鄰中原,而漢軍世侯代替蒙古統治中原的作用也不復存在。元廷以李璮反叛為契機,開始緊鑼密鼓剝奪漢軍世侯權勢。嚴氏世族亦在奪職之列,嚴實次子嚴忠濟因大臣有言其威權太盛,中統二年召還京師。其弟忠範代為東平總管,但至元四年令嚴忠範、忠嗣罷官居家。這就宣告東平嚴氏時代終結,嚴氏幕府隨之不復存在。

而年青的王構面臨出路抉擇,此時恰逢賈居貞等名士器重舉薦,因此王構隨之遊學京師。另外元初科舉長期停廢,而京城大都是元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人才施展才華的最廣闊的舞臺,因此各地儒士若渴望改變處境,建功立業,那麼京城則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王構入京後受名士碩儒抬愛提攜,至元十一年(

1274

)闢為國史院編修官,揭開其在元廷仕途序幕。

王構之政績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縱觀王構仕宦,他自世祖被起用,經成宗、武宗,共歷仕三朝,宦遊南北,涉歷有年,幾易其職,所至皆有恵政。

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大德六年,王構為參議中書省事時,不遺餘力地反對搜刮田賦、檢括増羨;王構為濟南總管為民除害興利,見欺凌州縣百姓者敢於彈奏,並將違法者流放西北邊境;延緩民貸責償時間,給民以時。至元二十七年(

1290

)王構為御史臺治書侍御史時不畏權勢,秉公執政,上書諫言桑哥惡行,遭其嫉恨陷害。但王構勇於擔當,不願拖累同僚。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審理斷案,維持正義。王構為吏部、禮部郎中期間顯露出非凡斷案才能。他為江北淮東道提刑按察副使時,審理案件,擊奸惠民,懲惡揚善。

保護傳統典籍器物,參修文史。王構為國史院編修時,與李槃同抵江南,蒐集宋禮器、典章圖籍,並從海路護送宋圖器歸入元廷,凡圖籍及諸註記、禮器五千餘冊,為元廷修纂《宋史》、修禮樂提供方便,更保護傳統文化典籍。

元代名臣之家,東平王氏,曾為傳統文化做出怎樣的貢獻?

舉薦賢才,興修文教。王構為國史院編修官時抵江南,招撫儒士名賢;至元二十八年(

1290

)王構任御史臺治書侍御史有薦士權,抵江西銓選名士,推舉袁桷、熊朋來、熊剛申、閻弘等儒生;大德二年他為參議中書省事,以選士為急務,舉同鄉陳儼,王愷等人。

王構為官一方皆能勤政愛民,建樹頗多;身為監察官則能斷獄判案,清正廉潔,秉公直言;在翰林史館,秉筆直書,保護文化典籍。王構身為封建社會的一名官員,其高尚情操,為後人所敬仰。如果說王公淵的鞭策和堅持,為王構日後嶄露頭角奠定基礎,那麼王構在文章政事上的顯達促使王氏崛起,併為王士熙、王士點在元代文化政治上大放異彩鋪平了道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