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藝術2022-06-30
簡介”[1]漿糊黏性要求的“適中”具體指:文獻經修復後,紙張要柔軟並具有可逆性,即修復後紙張柔軟且長時期不會起殼脫落,而當需要重新修補時,用水噴溼即可揭去補紙而不會損壞原件

怎樣自制漿糊粘牆紙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古籍修復是一項涉及多門類知識的複雜工作。

過程中除了使用到各種專業的修復工具,還需要藉助一些常用的材料。修補古籍的直接材料是選配的各種適合的手工紙張,此外還需要用到粘接材料、染色材料等。

為了保障文物古籍的安全和修復質量,對每種材料的應用都有具體的要求。

熟悉各種材料的加工運用,是修復工作者的基本操作。

今天就從非常重要的粘結材料——漿糊說起。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剛熬煮打製好的漿糊

漿糊是修補古籍的關鍵粘接材料,漿糊的質量直接影響所修書籍的質量和壽命。製作漿糊需要選擇黏性適中、濃度可調、安全可靠的原料。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經過加水調製的稀漿糊

黏性適中

如果漿糊黏性太差,就無法起到粘接作用或隨著時間推移黏性消失補紙脫落。

黏性太強,則補過的文獻紙張發硬,且容易在紙面上形成褶皺,術語叫“暴性”。“暴性漿糊是修補古書用料的大忌,特別是那種儲存時間較久的古書,書頁彈性很差,有的已經糟朽或接近糟朽,修補時用了暴性漿糊,不但恢復不了古書的原貌,而且還會使已經損壞的古書損壞得更厲害。

而且這種被暴性漿糊損壞的古書,以後再修時無法揭開,遂至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1]

漿糊黏性要求的“適中”具體指:

文獻經修復後,紙張要柔軟並具有可逆性,即修復後紙張柔軟且長時期不會起殼脫落,而當需要重新修補時,用水噴溼即可揭去補紙而不會損壞原件。[2]

“安全可逆”是目前行業通行的古籍修復原則,和“修舊如舊”、“最少干預”等原則都是在長期的修復實踐中逐步確立和完善起來的。

濃度可調

古籍修復過程中,需要用到漿糊的場合非常多:修補書葉、溜口、託裱、包角、粘書衣、貼籤等等。

不同修復工序、紙質和紙張厚度[2],以及紙張和其他材料的粘結質量對漿糊的濃度需求是不一樣的。

這就要求古籍修復的漿糊,濃度可以根據具體的使用要求,靈活調配。

漿糊調配的濃度大致分為:稠漿糊、半稠漿糊和稀漿糊(又稱漿水)。修補古書所用漿糊的濃度,可以用波美表精確地測量出來[1]。

但測量數值也僅是提供參考,對各種情況的考量是需要在具體工作中積累一定的經驗才能真正把握的。修復珍貴古籍和破損嚴重的古籍時尤其需要慎重,有時光是調出濃度適宜的漿水這一環節就很考驗功夫。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波美表(圖片來源網路)

安全可靠

對古籍有安全風險的漿糊,不能用作粘結材料。市場上出售的摻有化學防腐成分的漿糊對古籍的紙張有腐蝕作用[1];

傳統上有在製作漿糊的過程中新增明礬的,這種做法也值得商榷;

書畫裝裱方面,古代有製作漿糊的時候加花椒水的[3],當代研究也有往漿糊里加奈米氧化鋅和碳酸氫鈉的[4]。相較其他紙質類文獻,古籍修復使用的漿糊對安全性要求是最高的。

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北方端午前後待收穫的小麥

所以,滿足黏性適中、濃度可調、還安全可靠這樣苛刻要求的漿糊原料是不是很難尋覓呢?好在“道不遠人”。從新石器時代就“馴化”人類,在中國也有5000年左右種植史的小麥,正是這種純天然無汙染安全可靠原料的提供者。

修補古籍的漿糊原料,各地區因物產和傳統不同而略有差別。北方地區一般用小麥澱粉,即去掉麵筋的麵粉。江南一帶多用精白麵粉(今稱富強粉)。日本則有用粳米粉、粟米粉、澱粉或精白麵粉的。[1]

【參考文獻】

[1]潘美娣。古籍修復與裝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童芷珍。古籍修復技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明)周嘉胄。裝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8。

[4]於孟楠。傳統紙質書畫裝裱用漿糊材料改進研究[J]。西北大學,2017。

撰稿人 | 李玉茹

原標題:《妙手匠心 | 古籍修復粘結材料——漿糊,可不是普通的漿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