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牛頭山上有“牛”人

由 中國科協 發表于 藝術2022-06-28
簡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牛頭山觀測點地處群山環繞的大涼山腹地,海拔1780米,是中心海拔最高的觀測點,擁有中心最齊全的測控裝置,主要承擔航天發射的首區測控任務,擔負著“萬里測控第一棒”的神聖使命,這裡的牛頭山人始終踐行著“山頭自有雄魂焰,誓託神星凌

牛頭向山代表什麼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牛頭山觀測點地處群山環繞的大涼山腹地,海拔1780米,是中心海拔最高的觀測點,擁有中心最齊全的測控裝置,主要承擔航天發射的首區測控任務,擔負著“萬里測控第一棒”的神聖使命,這裡的牛頭山人始終踐行著“山頭自有雄魂焰,誓託神星凌九天”的牛頭山精神。

牛頭山上有“牛”人

《陋室銘》裡有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牛頭山揚名遠近,靠的不是巧奪天工的牛頭造型,而是文武雙全的航天“牛人”!

馬忠權:永不出鞘的“一把利劍”

2003年,放棄北上廣等大城市的馬忠權,來到了當時還很荒涼的牛頭山,一呆就是17年。這些年裡,馬忠權先後完成了100餘次衛星發射跟蹤測量任務,主持參與排除重大故障20餘起,撰寫論文2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多次主持科研專案、教材編寫、理論研究,獲得中心優秀人才2次。

牛頭山上有“牛”人

馬忠權所操作的裝置,功能十分特殊:發射過程中一旦火箭發生故障、偏離軌道危及安全時,他們就需要向火箭傳送指令,將火箭炸燬。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馬忠權需要應對的,就是那個“萬一”。每次發射時,他們都靜靜地看著火箭飛行的各種引數,大氣都不敢出。別的部門都希望自己的裝置充分發揮作用,他卻盼望著自己的裝置永遠不要派上用場。相比其他測控裝置,安控裝置表現得不那麼耀眼,每次任務的時候僅僅在默默等待。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正如馬忠權所說:“我們安控人寧願做一把永不出鞘的利劍!”

牛頭山上有“牛”人

任務之餘,馬忠權筆耕不輟。2015年,中心迎來了高密度發射,時間更短、要求更高,但每一發都做到了圓滿成功,看到祖國航天事業的由大變強,有感於牛頭山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奉獻、實幹,馬忠權為山頭創作了大氣磅礴、豪情萬丈的《牛頭山賦》。在“快舟 · 我們的太空”號火箭發射成功後,他代表牛頭山向“我們的太空”發來成功賀電《驚天賦》;“小太”生日之際,譜寫《太空賦》送上週年賀禮;因感覺到網上煥然一新的輿論生態,他又特別創作《紅藍賦》……排故障、做研究、寫文章,他樣樣是行家裡手;書畫攝影、吉他貝司他通通有模有樣。一會兒編個教材、一會兒做個發明,一會兒寫個文章、一會兒搞個攝影,關鍵還樣樣都拿獎,大家都佩服地五體投地,真是牛頭上的”牛“人啊。

馬少峰:堅守山頭的“一匹老馬”

馬少峰是山頭的高階光測技師,擔負著火箭起飛段和飛行初始段迅速捕獲目標、跟蹤飛行軌跡等重要任務。

自工作以來,他就開啟了“永動機”模式。雖然已經順利參與了近百次發射任務,但他依舊堅持上裝置,以山岩、過往的飛鳥、汽車和飛機等作為模擬目標,反覆進行跟蹤捕獲訓練,並且利用動目標模擬彈道,比對模擬值與理論值的差異,研究火箭的軌跡引數。

牛頭山上有“牛”人

馬少峰經常練到手痠得抬不起來,但也因此練就了“一抓就準”的絕活,只要讓我瞄上你,任你插翅也跑不了。跟蹤火箭,那更是不在話下。

馬少峰的刻苦認真在全單位都是出了名的,但他卻說這不過是“老習慣”。剛到牛頭山的時候,山上沒有一幢像樣的房子,想洗澡每個星期也只能抽空步行到山下洗一次,雖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牛頭山每名同志為實現

“山頭自有雄魂焰,誓託神星凌九天”

這個共同夢想的吃苦耐勞精神,深深感染了他。那個時候他就告訴自己,不能辜負老一輩留下的優良傳統,他有責任把“堅守、奉獻、實幹”的牛頭山精神傳承下去。

20年,一批批工作人員來了又走,單位的建設也越來越好,馬少峰也在2010年結了婚,有了孩子,可他依舊堅守在山上,從不曾想過要離開。

2018年,熱心腸的老馬利用業餘時間帶頭創辦了山頭自己的廣播——“牛頭山之聲” ,為山頭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樣的風采。整個播音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作為牛頭山人自己打造的平臺,講述牛頭山人自己的故事,截至今天已播報100餘期。

他說: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我從一個農村娃成長為一名裝置操作手,離不開單位的培養、崗位的錘鍊和身邊優秀同事的影響,在山上的時間這麼長,我早已經把這裡當成了我的家。我願意做紮根山頭的一匹‘老馬’,踏踏實實工作,盡職盡責、不辱使命!”

紮根山溝20年,馬少峰完美詮釋著什麼是堅守,什麼是忠誠,什麼是以實際行動為航天夢做出自己的貢獻。在同事們眼裡,他早就成為了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他的精神品質也在指引著別人,砥礪前行!

劉朝震:山頭上“放風箏的人”

有這麼一份特殊職業,它只需要5秒鐘,對於讀秒計算的中國航天來說,一定程度上講,這5秒決定了航天發射的成敗。

航天測控被譽為“萬里接力”,雷達技師劉朝震的崗位,正是這接力中的“第一棒”。在火箭起飛後,需要操作雷達進行跟蹤,測量火箭飛行軌跡。他把自己比喻成“放風箏的人”。

發射中心位於大涼山深處,由於塔架的遮擋和山體的雜波干擾,在火箭點火後,前12秒無法進行跟蹤測量,而測控任務又要求必須在17秒之內捕獲目標,所以留給劉朝震的反應時間僅有5秒鐘,整個任務就像用槍去射擊一隻百米開外的小鳥,難度可想而知。

牛頭山上有“牛”人

日常工作中,不論是任務實戰,還是訓練演練,劉朝震總是拿著小本不停地記錄,記干擾雜波規律,記目標訊號幅度,記初始跟蹤距離值,記理論飛行軌跡等。

即便是沒有任務和訓練,劉朝震還是要利用飛球等空中目標,不按規律地設定跟蹤專案,強化操作訓練。擁有了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劉朝震並不滿足,

“我的分析判斷和操作處置快一秒,任務成功就多一分保障,我的崗位沒有最好、最快,只有更好、更快。”

他開始向原本只有5秒的工作發起“減肥衝擊”。

透過練習速錄來提升手指的靈活度,透過把滑鼠靈敏度調至最高來練習手腕的穩定度,十幾年如一日的練習,使得劉朝震的雷達操作快得令人不可思議。

牛頭山上有“牛”人

某次任務中,因為天氣惡劣,導致裝置出現誤差,劉朝震跟蹤的目標突然丟失,裝置無法接收資料。“這意味著任務面臨失敗的危險!”危急時刻,劉朝震迅速轉為手動作業,憑藉對火箭飛行軌跡的預判和數千次的操作經驗,他一連調整多個數值。2秒鐘後,雷達再次成功捕獲目標,螢幕上成功顯現出測控資料。

“只有5秒鐘的工作,值得我用一輩子去追求極致。”

牛頭山上有“牛”人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繫民族尊嚴” ,牛頭山人只是祖國航天事業的一個縮影,他們始終懷揣著航天報國的夢想,用心血和汗水詮釋著對航天的熱愛,甘做一顆螺絲釘,緊緊鉚在祖國的航天戰線上。

牛頭山人真“牛”。

(作者:杜龍中、張天澤、何東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