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下)

由 雲中方寸山 發表于 藝術2022-06-24
簡介現代哲學主要潮流有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歷程哲學主流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革新的黑格爾主義結構主義後古典現代哲學:分析哲學實證主義新康德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語言哲學現象學唯物論新托馬斯主義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科學哲學意志主義實用主義存在主義

如何認識全球問題哲學意義

近代哲學

我們是怎樣認識世界的?哲學史速讀(下)

中世紀哲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超自然的事物上,而新時代的人們將目光從天堂轉向塵世,自然科學逐漸位居前列,經院哲學逐漸式微。當人們反對過去並渴求新事物的時候,有兩條路可供選擇:或者創造生活、藝術和思想的新形式,或者回到古代的模式中。人們首先選擇了後一做法。中世紀人們的心靈已經習慣於接受權威和傳統的束縛,他們不可能立刻沿著新道路進行創新。理智的改革者回到古典文明中去尋找靈感,希臘和羅馬文化又獲得新生而重新流行(文藝復興),人性被重新發現(人文主義)。在《浮士德》中,文藝復興的精神被人格化:對知識無法滿足的渴求、獲取知識的粗糙方法、中世紀的偏見和迷信、隨之而來的懷疑論、熱切渴望生活的愉悅—這些都是一個處於新世紀開端的人的特徵。至此,西方又回到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從17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

我認為這個時代主要建立了三大塊:

基於認識發揚了經驗論和唯理論

不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興起

反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其他體系

經驗論和唯理論

經驗論與唯理論二者討論的是關於知識的來源問題,屬認識論範疇,都認為真正的知識是普遍和必然的。唯理論支持者認為存在一種“天賦觀念”或者說是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作為知識的來源。經驗論強調經驗才是知識的來源。幾乎所有的近代思想家都將唯理論視為理想的知識概念,無論他們是否相信有實現的可能,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符合數學模型的知識才叫做真正的知識。除了這兩個理論佔據主流之外,神秘主義,懷疑論,天主教堅持的經院哲學也在發展。

經驗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唯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基於唯理論又發展了馬勒博朗式的唯心論,帕斯卡爾的神秘主義,貝爾的懷疑論。

培根是經驗論即經驗主義的典型代表,他認為知識的典範是自然科學,利用歸納法發明和創造技術。以前的人們缺乏完善的歸納法。

洛克對經驗主義進一步發展,在洛克看來,哲學是關於事物的真正的知識,包括事物的本質(物理學),人作為有理性、有意志的動因應該做什麼(實踐學或者倫理學),以及獲取和交流這樣一種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符號學或邏輯學)。提出了因果論和目的論的證明,認知論,倫理哲學,教育理論的影響跨越了時代。

休謨,歷史學家們一般將休謨的哲學歸類為徹底的懷疑主義,但一些人主張倫理自然主義也是休謨的中心思想之一。他對現當代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包括康德,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等。

笛卡爾將數學作為其哲學方法的典範,他不僅提供了人類知識的綱要,而且試圖構建一個具有數學確定性的思想體系。所用的工具是演繹法。在對外在自然的觀點上,他贊同新時代偉大的自然科學家們的觀點: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甚至心理過程和情感—都必須以機械方式進行解釋,而無須藉助於形式或者本質。數學基於公理,那世界基於什麼?笛卡爾從邏輯上推論出:懷疑意味著思維,思維意味著存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是絕對確定、真實的,並且為人們清晰而明確地理解,由此我們可以確立一條普遍原則:所有與這一原則相似並被人們清晰而明地理解的事物,都是真實的。由此笛卡爾建立了它的唯理論思想體系。

斯賓諾莎主義是具有無神論或泛神論性質的哲學學說。斯賓諾莎否認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學目的論、擬人觀和天意說,要求從自然界本身來說明自然,他認為構成萬物存在和統一基礎的實體是自然界,也就是神。他開創了用理性主義觀點和歷史的方法系統地批判《聖經》的歷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質和歷史作用,建立了近代西方無神論史上一個較早和較系統的體系。克服了笛卡兒二元論的缺點,把唯理論與唯物主義和泛神論結合起來。以後的哲學家稱具有這種特徵的學說為斯賓諾莎主義。

萊布尼茨以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哲學方面的工作在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誕生的同時,也顯然深受經院哲學傳統的影響,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

德國古典哲學——近代哲學的總結

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了近代哲學的高峰,它繼承了由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代表的唯理主義傾向,同時又受到了蘇格蘭啟蒙運動中著名哲學家休謨的經驗主義和懷疑論的影響,對之前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不同觀點進行了總結和發展。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辯性的特點,它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從康德開始,世界觀發生了巨大轉變。世界再也不再是是其所是,理性再不只是被當作法則的附屬品所對待,而是轉變為由理性為世界立法,世界被認為是由我們的觀察所決定的。

跟隨康德,產生了以叔本華為代表的唯意志主義,而後又產生了新康德主義。

跟隨費爾巴哈,產生了以馬克思為代表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哲學、現象學等等哲學分支。在這些思想的共同影響下,德國古典哲學家總結並探討了一系列哲學上的重大問題,儘管他們中的多數經常被泛泛地認為是唯心主義,但他們的主張卻不是統一的。

伊曼努爾·康德,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並且影響後世,誕生了新康德主義。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不少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1]。《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鉅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康德哲學理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認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理性(即“範疇”)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先天的範疇我們就無法理解世界。他的這個理論結合了英國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對德國唯心主義與浪漫主義影響深遠。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也十分著名。此外他還曾針對太陽系的形成提出第一個現代的理論解釋,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設。

現代哲學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19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這些都是基於經驗論和唯理論,然而還有一些反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其他學說,如浪漫主義,德國的存在主義,科學虛構主義,實用主義,直覺主義,德國的現象學,英國和美國的實在論,這些被統稱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20世紀的

西方哲學

上主流有兩條:

一、由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特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二、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現代哲學主要潮流有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歷程哲學

主流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革新的黑格爾主義

結構主義

後古典現代哲學:

分析哲學

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

語言哲學

現象學

唯物論

新托馬斯主義

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科學哲學

意志主義

實用主義

存在主義

解釋學

總結

到了這一步,我認為總的來說還是沒有跳出古希臘哲學家提出的三個觀點,一個是唯物,一個是唯心,還有一個是抽象工具(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以數學為工具,懷海德,羅素提出的以邏輯為工具)。有些理論則將三者結合起來(新康德主義等)。面對如此眾多的學說,我曾經想的是經過自己衡量,接受歸納我認可的部分,形成自己的認識。事實證明我想多了,對於唯物論,科學告訴我了該怎麼做。對於唯心論,各種學說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每個人不同,就不應該有正規化。這更多的是各種經驗的積累才能確定,所以才有50歲再來讀哲學的說法。最後一個抽象工具,與其把數學當作工具,不如說把數學的思想當作工具,這是認識世界的根本工具,也是科學的基礎。最後,目的初步達成,我需要把這幾天粗略學習哲學史的收穫梳理一下,回答我最初的疑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