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由 蘇門畫苑 發表于 藝術2022-06-14
簡介我們再來看一看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富春山居圖》中石頭的對比

胸中逸氣什麼畫

4、 線與主觀造型

元代以後,寫意畫逐漸佔據畫壇主流,中國畫線造型的方式有了顛覆式的發展。

接下來看看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宋畫的對比。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早春圖》中的松樹 郭熙 北宋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富春山居圖》中的松樹 黃公望 元代

在《早春圖》中,一根根松葉像針一樣細細長長,合起來一簇一簇的,像個刺球一樣,很像現實生活中的松葉。

在《富春山居圖》中,松葉只是一些類似於三角形或水滴形的墨點,跟現實生活中的松葉不太像。

從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來,《早春圖》的松樹明顯比《富春山居圖》的松樹更像真的松樹。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我們再來看一看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富春山居圖》中石頭的對比。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在《溪山行旅圖》中,范寬把石頭堅硬粗糙的質感和凹凸的立體感畫出來了。

在《富春山居圖》中,黃公望畫的石頭質感和立體感都不太強,基本是平的。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最後再看看宋代山水畫中的水和《富春山居圖》中水的對比。

宋代山水畫中流水被畫得很有動感。溪水在平緩一點的地方水紋很流暢,在撞到石頭的地方則濺起很大的水花。透過生動的細節處理,可以感覺得到這裡的水流速很快。

《富春山居圖》中的流水幾乎是一片空白。只在幾個拐彎的地方畫上幾筆,交代一下水流的方向而已,如果把這幾筆擋住,幾乎看不出來此處畫了水。

寫意畫在唐宋時期萌芽,到元代以成熟的面目登上中國美術史舞臺以後,一直到明朝、清朝,都佔據了中國畫壇主流地位。寫意畫擺脫了客觀自然對線造型的束縛,是一種主觀的造型方式,畫得像與不像不再重要,關鍵在於是否在畫的過程中抒寫了“胸中逸氣”。

元代以後,一流工筆畫家們的線條也越來越具有獨立的美感,不再是形的附庸。

我們來看看明末出色的工筆畫家陳洪綬的作品。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宋畫《出水芙蓉圖》為了表現花瓣質感,線條畫得非常細,而且變化很多,包括花瓣上一實一虛的、細小如發的脈絡都畫得一絲不苟,為了畫出脈絡的質感,在每一根實線脈絡旁還有淡淡的渲染,所以特別生動自然。

我拿一張荷花的照片與畫對比給你看,相信你就能體會到宋人對自然的觀察與表現有多深入。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中的造型比較概念,並不生動,線條很粗,而且很黑,但是提、按、頓、挫的變化很豐富,線條具有書法的美感,這是與宋畫不一樣的審美追求,體現的是主觀造型之美。

自然之美與主觀造型之美孰優孰劣?

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選擇,每一個觀眾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5、 西方繪畫進入中國以後

從明朝末年到清朝,西方油畫與版畫進入中國,對中國畫造型產生了一些影響,尤其是對人物畫的影響最大。

我們來看看唐代人物、清代人物與油畫人物的對比圖。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唐代工筆畫是一種主觀的線造型法,重視的是人物的氣韻、神情,與油畫的面造型法相比,立體感比較弱,人體比例嚴重變形,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造型方式。

清代一些人物畫家們的造型受西方藝術的影響,比例逐漸趨近於真實人物,不過,線條的關鍵作用並沒有動搖,立體感也不明顯。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正常成年人的身體比例通常是七頭長左右,如果是八、九頭長那就是模特的坯子,如果是五頭長,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侏儒了。不過,如果不是被刻意指出來,一般人看《歷代帝王圖》,並不會意識到比例有什麼問題,這就是中國畫的妙處,畫中的真實或許不是你看到的真實,但是符合你感覺到的真實。

圖解中國畫造型的演變,從技法的角度說美術史(二)

從仕女畫同樣可以看出上述的造型變化,冷枚的《春閣倦讀軸》的人體比例也是按照西方式的比例來處理的,不過他也同樣選擇了對線造型的堅持。

從戰國到清朝,雖然外來文化曾影響過中國畫,但是線造型為主的方式一直沒有變,對線條的表現力一直在挖掘,說明這是傳統中國畫造型最重要的特徵。

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技法,每個朝代並不是一種畫法一統天下,我在文中選擇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作品,肯定不能代表當時所有的畫風。不過,中國畫太多的理論都是玄而又玄的文字,我希望能夠換個角度去看中國美術史,本著以畫會友的立場,希望與同道多多切磋,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文 宋麗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