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帶00後看流浪地球,他對“中國梗”無動於衷

由 觀察者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5-23
簡介在盜版好萊塢電影中成長的中國人,或者說作為2019年觀眾主體的70後、80後、90後,猛然看到中國人在一部高科技大片中成為主角,看到滿眼的高科技產品上寫著中文,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日常符號成為科幻時代的標配,和以往那些美國的懷舊符號同等待遇,

彗星撞地球是什麼梗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原創 文/馬前卒】

春節放假,回到一個六線小城休息,身為網路媒體人的我成了網際網路輿論的旁觀者。所以,和大多數網民不一樣,我並沒有參與春節期間最激烈的網路爭論,相反,我先圍觀了網際網路上關於《流浪地球》的爭吵,看到民族主義和反民族主義的大戰,看到各路自媒體蹭“親人兩行淚”的熱點,然後才帶著兒子去看了電影。

看完電影,我發現這電影和民族主義、國家主義關係不大;但作為一個快40歲的男人,我非常理解網民為什麼為此爭吵——對於中國成年網民來說,一部反映未來的電影裡有多少中國風的細節,有多少中國的戲份真的太重要了。

我這一代人的觀影記憶,大多始於90年代看好萊塢大片的光碟,《真實的謊言》、《獨立日》、《007黃金眼》、《彗星撞地球》……這些電影的題材、風格差別很大,但共同點是和中國人沒啥關係,即便是全球合作(《獨立日》)或是全球對抗(007系列),中國人的戲份也略等於零,非常配不上擁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國身份。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會替代中國成為東亞的代表。就算是需要反派了,給主角找麻煩的亞洲對手也更可能是越南人。而且越是高科技背景的科幻、諜戰片,中國人的戲份越少。

這種局面倒也不難理解,對於90年代的美國觀眾來說,中國是一個封閉的農業國家,既不像日本那樣經濟發達,出口各種商品;也不像越南那樣曾左右美國輿論,就連牽制蘇聯的任務也結束了,當然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編劇寧可到蘇聯的殘骸上尋找情節和敵人,寧可把還沒炸世貿中心的阿拉伯恐怖分子設定為頭號反派,也不會想到給中國分點戲份。至於在高科技場景中拉上中國——誰見過中國有高科技產品?《獨立日》中第一波上天打外星人的飛機全都是三代戰鬥機,中國會造嗎?既然造不了,就不要抱怨俄羅斯還在當第一配角了。

在這種電影潛臺詞下,我這一代觀眾對電影大片中的中國元素格外重視,重視到了敏感的程度。只要有中國角色或者中國情節出現,觀眾就會出現騷動,如果中國角色給主角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甚至是製造麻煩,集體看碟的學生會一直討論到宿舍熄燈。《007明日帝國》一開場是中國戰鬥機在12海里內攔截英國潛艇,然後雙雙被恐怖分子打爆,這個今天看來多少有點“辱華”的情節,當時卻會引起集體歡呼,因為我們終於也在高科技戰爭中露了一小臉。

餓了半輩子的人,猛然拿到一個大肘子,是不會在乎是蒸還是煮的,更沒空評價廚師的配料和水平。在盜版好萊塢電影中成長的中國人,或者說作為2019年觀眾主體的70後、80後、90後,猛然看到中國人在一部高科技大片中成為主角,看到滿眼的高科技產品上寫著中文,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日常符號成為科幻時代的標配,和以往那些美國的懷舊符號同等待遇,其實劇情已經不重要了,只記得琢磨一個問題——這裡到處都是中國元素,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

所以,看完片上網,有人會說這是一部源於中國文化的電影,大片就該這麼拍,寧可矯枉過正;反方則把《戰狼》的情節一起綁上批判,說科幻電影渲染民族主義,純屬惡性煽情。雙方的話越說越激烈,都因為過頭話露了怯,都不想認輸,在春節假期製造了一場劉慈欣肯定沒想到的大爭論。

2

“正常觀眾”

我是看過大半場爭論才買票去影院的,觀影的時候依然被滿眼的中國元素狠狠衝擊了一下。但有網上爭論的“預防針”在前,我還有餘暇關注一下身邊別人的感受。其中最讓我覺得反差巨大的,就是兒子的淡然——他對太空城、巨大的行星很感興趣,但當中國元素頻繁閃現的時候,他一點也不覺得受衝擊,甚至可以說無動於衷。如果他現在上網和各方交流,恐怕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和這些老傢伙看了同一部電影。

之所以觀影感受完全不同,是因為他出生在2007年,對中國落後的時代毫無記憶。他出生前4年,中國成了世界上僅有的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他上小學的前一年,中國宇航員在太空為全國直播授課。生在這樣一個社會,看到未來的空間站上滿是中國人,看到中國人自己維護星際發動機,難道不該覺得順理成章嗎?至於說超級卡車上有中文提示,從他記事起,中國汽車產量就是全球第一,學校的安全教育課內容在卡車上重複一遍,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家裡的親戚在過年時會打麻將,到了未來的地下城難道不能打麻將?我們這些80後覺得中國符號和未來高科技社會結合有點新奇,對他來說確是天經地義,以至於可以無視。

帶00後看流浪地球,他對“中國梗”無動於衷

有了這份淡然,我兒子不僅不太在意哪些場景有中國元素,甚至也不會在意哪些場景有外國人,是多了還是少了——畢竟世界上還有其他國家,他們也有發達的現代社會,全球的事情全球來辦,今天這個國家出個風頭,明天另一個國家露臉,在他看來和學校的運動會成績波動也沒什麼區別。與其把注意力放在找“中國特色”上,不如安心看電影。我想,這應該算是最“正常”的觀影心態了吧。

當然,培養“正常”心態的潛在成本並不低。我兒子生活在蘇州工業園區,身邊有中國最發達的工廠和基礎設施,感性上認同中國的第一大國地位,所以才有這份平常心來看電影。但中國還有很多孩子拿不到電影票,更得不到這份觀影心態。就在看電影之前幾天,我開車帶他回老家過年,汽車一進燕山,這個十幾歲的孩子就對著山區鄉鎮感慨“好窮,好落後啊”——雖然在我看來這裡的景象已經大有改觀。可見中國的地域、階級差別即便在十幾歲的孩子面前也藏不住。

對於很多落後地區的孩子來說,都市的繁華和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就已經是科幻景象了,電影裡反映的一切是“科幻的科幻”,和魔法沒什麼區別。6年前,我曾經對韓松失敗的科幻科普有一番評論,今天看來依然適用:

帶00後看流浪地球,他對“中國梗”無動於衷

希望所有的中國孩子都能以“正常”的心態看中國電影。

3

中國特色?

看了網上的影評,還有很多人竭力要從情節中尋找額外的“中國情懷”。電影尊重原著,讓全人類帶著地球逃亡,被一些評論說成中國特有的科幻風格——別人遇到災難都是造飛船逃亡,中國人戰天鬥地,堅持帶著地球走,這是家國情懷啊!

我猜這麼說的人肯定沒讀過劉慈欣的其他作品,畢竟帶著整個星球逃亡,在劉慈欣大小几十部作品中也是異類,總不能說劉慈欣的其他作品就不是“中國情懷”。但也不能說他們的說法完全荒誕,電影投資方優先改編這一部小說也是有道理的——這個故事的確適合打動人。

20世紀爆發了兩場世界大戰,和之前的戰爭不同,20世紀出現了飛機,前方的部隊和後方的城市都會遭到無差別的轟炸。但畢竟城市多,炸彈少,將軍們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先炸什麼?

由此引出了一大批殘酷而嚴肅的科研專案,研究轟炸不同目標的效果,這裡不細說。但有一個結論值得注意——對國民心理打擊最嚴重的事件不是親人死亡,不是工廠被毀掉了導致失業,不是物資供應困難,而是自家的住房被炸燬,連同整個街區夷為平地。這是摧垮國民心態的最好辦法。

對於剛剛脫離原始部落幾千年的人類來說,在潛意識中,家對應的是石器時代的洞穴,又是整個部落的象徵,一旦毀滅意味著個人生活意義喪失,所以最容易引發精神崩潰。反過來說,如果能帶著熟悉的居住環境搬遷,再大的災難也容易挺過去。二戰的空軍司令因此決定轟炸住宅區,即便人口被預先疏散也要炸。21世紀的影視公司選擇一個“帶地球一起走”的小說改編電影,利用的也是人類這份共性。

還有人說,中國人是農業民族,所以必須帶著土地走,所以才有“流浪地球”。可是,往前數幾百年,地球上有幾個人不是農業民族?強調農業民族的身份,無非是中國工業化慢了一步,70後、80後在童年還記得農業社會的樣子,所以才企圖從中發掘一點文化遺產。00後一代沒必要為上一代人的情懷負責。

最後,回到開頭的“電影中國化”的話題,作為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80後中國人,我倒是發現了一處向現代中國致敬的場景:

帶00後看流浪地球,他對“中國梗”無動於衷

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特色的電影,它的特色也來自現代中國。

以上內容為使用者在觀察者網風聞社群上傳併發布,僅代表發帖使用者觀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