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馮詠梅: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劇院“看家戲”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藝術2022-05-22
簡介”正是因為對角色細緻的刻畫和表演上的精心打磨,1999年,年僅29歲的馮詠梅憑藉由這兩齣戲串聯改編而成的新編滇劇《京娘》,奪得梅花獎和白玉蘭“主角獎”

馬金鳳哪裡人

馮詠梅: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劇院“看家戲”

馮詠梅近照。光明圖片

【走近文藝家·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她是滇劇竹派傳承人,從藝43年,積極傳承《血手印》《玉堂春》《花田錯》《借親配》等傳統劇目,先後主演了《京娘》《西施夢》《水莽草》等改編和新編劇目。如今,她依然活躍在舞臺上,同時還在不斷思考人才培養和劇目傳承問題。她有一個心願:讓更多新編劇目成為劇院“看家戲”“吃飯戲”。

日前,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名單公佈,雲南省玉溪市滇劇院院長、滇劇竹派傳承人馮詠梅名列其中。得到訊息的她第一時間在朋友圈分享感言:“幸運遇見這美好時代……為優秀作品,為傳承,繼續努力奮進!”

無暇自喜,馮詠梅立刻投入為青年演員響排劇目參加比賽的工作中。“演員的青春很寶貴,我要在他們年輕的時候,為他們創造最好的藝術學習氛圍和條件。”青年時期的馮詠梅受到無數前輩的提點和關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希望能把自己年輕時學到的本領和獲得的關愛,傳遞給下一代的青年滇劇人。

馮詠梅出生在滇劇世家,父親是武生演員,母親是文武花旦演員。“說句開玩笑的話,我打從孃胎裡就開始聽滇劇了。”受父母的影響,馮詠梅自幼就喜愛滇劇。10歲那年,玉溪市滇劇團招生,馮詠梅如願考入了滇劇團的“團帶班”。

馮詠梅從小性格活潑,再加上身體條件好,爆發力強,因此從學習武旦開蒙。有父親做榜樣,她勤奮吃苦,提槍花、倒扎虎……每天三班練,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然而十五歲時,馮詠梅在一次訓練中意外摔傷了手臂關節。傷在此處,完全康復的難度極大。這對於一個表演靠“打出手”的武旦演員來說意味著藝術生命的終結。“當時父親為我想了很多辦法,用中草藥泡、負重拉伸……我的手臂終於可以一點點地自主伸展。可終究沒有恢復到以前的力量和拉伸程度。”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康復期間的馮詠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開發了自己演唱方面的天賦。同時,劇團老師們也注意到她嗓音透亮甜美的特點。於是,傷病恢復後的馮詠梅從武旦轉向花旦、閨門旦。“說來也巧,我手臂雖然不能像武旦那樣運動,但剛好恢復到能夠做好雲手基本功。”說起這段經歷,馮詠梅覺得自己走上花旦藝術道路似乎是註定的。

1987年,18歲的馮詠梅靠著在滇劇《思凡》中展現的紮實基本功,在雲南省青年戲曲演員比賽上獲得二等獎。這次比賽讓她第一次體會到滇劇表演給自己帶來的自豪感,一生只做這一件事的種子從此在她心中種下。

次年,初在雲南戲曲界嶄露頭角的馮詠梅有幸拜在滇劇竹派表演藝術家“小八音”永珍貞門下,這成為馮詠梅藝術道路的轉折點。初見永珍貞,馮詠梅演唱了《思凡》的片段。當唱到“哪怕是,放在油鍋裡炸……”這句時,她使用了一個高腔。永珍貞此時提醒她,要避免為了“秀嗓子”而唱高音。“我特別感謝師父對我的引領。她告訴我要找到自己的聲腔特點,用聲腔塑造角色,而不是賣弄。這點對我的表演影響很大。”

永珍貞格外珍視這位唯一的入室弟子,她將畢生所學傳授給馮詠梅,馮詠梅的表演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師父特別注重培養我在旦角表演中對不同身份表演尺度的拿捏。比如,同樣是‘京娘’這個角色,在《送京娘》裡她前後分別使用花旦和閨門旦的表演方式,在《京娘送兄》裡又融入了青衣的表演風格。”正是因為對角色細緻的刻畫和表演上的精心打磨,1999年,年僅29歲的馮詠梅憑藉由這兩齣戲串聯改編而成的新編滇劇《京娘》,奪得梅花獎和白玉蘭“主角獎”。馮詠梅透過這樣的方式繼承和弘揚竹派藝術,報答師父的教導之恩。

許多人認為,獲得梅花獎代表著戲曲演員走到了藝術道路的一個“巔峰”,但馮詠梅並沒有止步於此。她知道,只有在傳承和發揚滇劇上不斷努力,才能不辜負滇劇藝術,才能無愧於內心。“如何讓傳統滇劇具有現代品格是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我們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糟改’,不能丟了傳統戲曲的精髓。”

2009年,馮詠梅帶著新編滇劇《西施夢》赴臺灣宜蘭縣交流演出。按照主辦方的安排,臺灣蘭陽戲劇團演出的《白蛇傳》將和《西施夢》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先後演出。“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演出安排,很擔心兩出大戲四個小時下來,觀眾們早就坐不住離場了。”讓馮詠梅沒想到的是,當表演結束,返場謝幕,場燈亮起時,臺下的觀眾“滿滿當當”,起身為馮詠梅和滇劇團的演員們鼓掌致意。事後,幾名曾久駐雲南的退伍老兵特意趕來後臺向馮詠梅和演員們表達敬意。“他們說聽到滇劇就是聽到了鄉音,特別感動。一方面,這出新編戲得到了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

從那之後,馮詠梅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繼續求索。在她的帶領下,玉溪市滇劇院創排了《水莽草》《貴婦還鄉》等新編劇目,獲得觀眾和業界一致好評。“現在,我把這些新戲交給我的學生,我的心願是這些戲能成為我們滇劇院的‘看家戲’‘吃飯戲’。再過幾十年,這些‘新編戲’能成為‘傳統戲’。”

如今,馮詠梅把更多時間投入到傳藝授課和劇團人才培養的工作中。“我一直秉持師父的理念,教徒弟的時候也告訴她們要找到自己的強項和特色,那才是最寶貴的東西。”她認為,現在的青年演員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大把的展現機會。“我對滇劇和劇團的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孩子們肯吃苦、肯坐冷板凳。我會傾盡所有給他們找劇本、找老師,創造條件讓他們走上更大的舞臺,讓滇劇被更多人認識和了解。”

滇劇是馮詠梅生命的註腳,回顧自己走過的路,她說:“我曾經有過很多轉行的機會,很多機會都能帶來更多物質上的東西。但我始終沒有離開我熱愛的滇劇舞臺,那是我成就自我、收穫熱愛、揮灑生命的地方。”

(作者:殷澤昊)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