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由 福林媽咪 發表于 藝術2022-05-16
簡介合理的方式,不是要求爸媽直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正,而是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對問題

鞋帶太長怎麼處理

文丨福林媽咪

孩子的叛逆期,可不是隻在青春期才有的,“可怕的兩歲”已經早早的給了爸爸媽媽們“警示”……

【情景一】

超市裡,兩歲的圖圖非要遙控車,可媽媽不同意。

“咱家都有好多車了,不能再要啦!”

“就要!”

“圖圖,你再這樣話,媽媽可就生氣啦,快放回去!”

“不!哇……我要!”

看到媽媽不同意,圖圖情緒受不了了,索性就開始以大哭的方式來發洩自己。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情景二】

晚飯前,挺安靜的環境。

“媽媽,餅乾!”

“你不能再吃了,一會兒要吃飯啦!”

“不,就吃!”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都說了不能再吃啦!”

看到被媽媽奪走的餅乾,孩子很奔潰,然後就躺倒在地上撒起潑。

面對這樣的局面,爸爸媽媽會怎樣做?

很多爸媽會說,能怎麼辦,只能按照經驗來啦!

應對經驗一:直到孩子哭鬧才順著孩子心意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好好,我們去買。”“好啦,別鬧了,給你吃不得了!”

如果爸媽在看到孩子有這些哭鬧情緒發洩的時候,就立馬錶示出妥協,那這樣的行為就會被孩子“認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以哭鬧來“要挾”爸媽,以此來讓爸媽滿足自己的要求。

爸媽在看到孩子哭鬧後,再順著孩子心意,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察言觀色”的壞習慣,這種習慣在某種程度上會讓孩子助長孩子的“囂張氣焰”,他們也會把哭鬧當成自己有恃無恐的“本領”,甚至會是變本加厲的。

應對經驗二:跟著孩子一起崩潰

“哭什麼,再哭也不給你買!”“你再躺地上試試,信不信我踹你呀!”

面對孩子情緒崩潰的狀態,爸媽沒有安慰,反而更是在言語上刺激孩子,這樣的行為實質上是在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被爸媽喜歡,以後,就算孩子再遇到自己想要的或是喜歡的東西,他們也不敢表現出來,性格也會變得越來越自卑。

應對經驗三:在孩子鬧情緒前就滿足孩子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好,你要什麼都買給你。”“行,想吃什麼就吃。”

雖然爸媽在某種程度上,是應該聽從孩子的話,可是毫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勢必會對孩子形成溺愛,被溺愛著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中如果遭受挫折和拒絕,那他們的內心遭受的打擊,將要比幼時接受的打擊更有痛感,甚至會讓他們一蹶不振。

也就是說,不管是哪一種“經驗方式”,雖然最後孩子的問題是會被解決,但是最終都是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傷害。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可怕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其實,孩子的兩歲並不是可怕的,只是孩子在兩歲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初步的自我反抗意識剛剛建起來,而爸爸媽媽卻依然還是以成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這就引起了孩子的不配合和不聽從。

孩子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這些不配合和不聽從在爸爸媽媽們看來就會是“可怕的”。

從實際意義上來講,爸爸媽媽應該為孩子們的“可怕的兩歲”而開心,畢竟,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首次覺醒,算得上是孩子成長的很大一項進步。

可高興的同時,爸爸媽媽又該怎樣去應對孩子這樣強烈的自我意識呢?

首先,爸媽要正確認識孩子的這種行為。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沒有哪個孩子會在一開始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的時候,就是與爸爸媽媽的意見相統一的。

面對兩歲孩子不聽話的狀態,爸爸媽媽們千萬彆著急,儘量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應對,別急於板正孩子們的想法。

其次,多讓孩子用語言表達,在明確孩子的想法後,做好基本的引導。

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會有很多想法, 但是他們匱乏的語言系統,使得他們在表述自己想法的時候,不能明確被表達出來,而爸爸媽媽也會對他們的表述存在錯誤的理解,這樣就造成孩子們“不被理解”,爸爸媽媽“理解不通”的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孩子的煩躁感,爸爸媽媽們也不得不面臨孩子煩躁時帶來的各種“可怕”表現。

所以,爸爸媽媽有必要在平時多訓練寶寶說話,在寶寶有意識去表達的時候,爸媽要有耐心地去傾聽,同時也要對寶寶的語言表達做出指正,這樣寶寶也就能在下一次的表述中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爸媽們也就會清楚的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再次,爸媽要適度放手,給孩子自己的空間。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孩子再有初步意識時,其實也是很厭煩被大人們干擾或是阻止的,他們甚至會出現“過早叛逆”的表現。

其實,只要孩子的行為是安全合理的,爸媽沒必要非得要求孩子按照我們既定的方式來做,事實上,孩子在他們自己認定的方式出現的錯誤,也是他們一種經驗的總結。

安全情況下,適當的對孩子方式,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思維,就算是有錯誤,那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們的認知有一定的影響,讓他們能慢慢的建立自己的認知世界。

最後,爸媽要用合適的方式來和孩子進行溝通。

合理的方式,不是要求爸媽直接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正,而是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對問題。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兒子兩歲左右的時候,有一次晚上,他非要吃一塊蛋糕才肯睡覺,可考慮到睡前吃東西會影響孩子睡眠,而且甜食也會影響牙齒,所以我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惹得他一陣哭鬧,而此時我講再多的道理他似乎都置若罔聞,於是我開始改變策略。

“蛋糕真好吃的,我也想吃,可是,晚上吃蛋糕,那些甜甜的東西會粘在牙齒上,招來蟲子啃掉我的牙齒,那我以後可就沒辦法吃東西了。我知道你也不想讓自己的牙齒都被蟲子吃掉吧!”

這樣的對話,讓我與兒子達成統一戰線,約定好如果晚上想吃東西,就快些睡覺,那樣才能在第二天起得早,也好吃到那個魂牽夢繞的食物。

事實上,站在孩子的角度面對問題,很容易拉近自己與孩子的距離,孩子也就會很願意敞開心扉的去與我們溝通。

當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爸媽能與孩子做到真正的“同角度”,那就是與孩子平視。

“可怕的兩歲”怎麼躲過?按經驗解決只會更糟,這樣的方式剛剛好

視覺上的高差之別,很容易讓爸媽忽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之前有一個故事:媽媽對女兒不喜歡逛超市感到很疑惑,直到有一次自己在超市裡,蹲下來繫鞋帶才發現,以自己蹲著的角度去看周圍的人,看到的都只是大人們的腿,而這個高度剛巧就是女兒的高度,這讓媽媽恍然大悟。

不是孩子不喜歡,而是在孩子的角度世界裡,他們看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然就會很反感。

爸媽也不要太抱怨孩子在兩歲時不懂事、不聽話,或許,他們的懂事和聽話根本就與爸媽不在一個頻道上,再多的要求也只是徒勞的。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