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由 津門影像 發表于 藝術2022-05-15
簡介陳強於上海望浦樓陳如冬 1970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作品沿襲吳門繪畫的精神品質,追求筆墨精微、寫意空明的文人氣息,使作品在清韻雅正中體會詩境之美

陳如冬作品值得收藏嗎

我與陳如冬知交已近三十年,只是彼此身處兩地,平時見面的機會不多,但每次相聚,接讀其畫,彷彿又見到了睽違已久的摯友,進入了我期待的視野之中。尤其是觀其近作,水墨丹青更具別樣風采,思其華麗身段,乃學養自覺,乃血脈造就。

陳如冬年甫弱冠即追隨吳門畫派衣缽。數十年來,融入傳統元素,跟蹤歷代中國畫崇尚的筆墨意趣,以師自然,造化胸中丘壑,將其情思、詩性從筆端瀉出,頗得文人狀氣,耐人尋味。

畫有“逸、神、妙、能”四格,古人並將“逸格”置於其他三格之上,這為中國繪畫建立了一個重要的審美標準,同時,引導了中國畫的美學方向。把筆墨作為畫家養性悟道的載體,強化了“師法自然”的表現性,突出畫家在創作中抒發個人生存本源與悟究“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本源就是與“文人意趣”一脈相承。“文人意趣”是“逸格”的表現形式,倪雲林曾雲:“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寫胸中逸氣是一種境界與品格,繪畫本為抒情,就是表達、抒發、宣洩自我的怡情氣息。“逸格”是一種脫俗的雅意之情。具有這種逸緻的情愫,才能不為“世俗”所囿,也不為“塵垢”所染。用安逸閒樂、簡率疏朗之筆,看似漫不經心而為之,實質卻是在追求“不求形似”的逸格氣象,表現出至高的天然恬淡、清遠秀逸的審美情趣。

一個畫家情感世界中獨特的個性體驗,必定會影響其主體的審美感受及其藝術創作的風格特徵。而當畫家的創作靈感勃然生髮之際,又每每會因意緒和心境的各異,而調動起不同的審美情懷,從而使作品呈現出藝術風格上的表象特徵。陳如冬的山水畫,同樣對山水自然有著別出心裁的獨特體悟,同時,他又有著紮實的筆墨功底,不懈追求自我的終極意境,以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個性,且能各得其所,各擅勝場,一以貫之。或許正是在這樣的情狀心境下,才能營構出如此風格獨特、暢神達性的畫面意蘊。明董其昌說:“以畫寄樂”、“寄樂於畫”和“於此卷中消受清福”。所以,我認為他的作品正是當代的“文人畫”。實際上,對許多從事中國畫創作的畫家來說,“文人畫”都是一個不小的誘惑。說是誘惑,是因為一不小心,便會上當。如果沒有在精神上的使命感和物我兩忘的“天人境界”,是難以廁身期間的,在“文人畫”的殿堂裡無法“濫竽充數”。“文人畫”是藝術風格上的高度“私人化”和“個性化”。這一特點在如冬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不似之似”,他的“興之所至”以及率爾的“無法之法”,有著太多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正如石濤所說的:“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這種熔鑄著畫家性靈、情趣、逸氣的寫意筆墨,將法變通,大而化之。“不似之似”和“無法之法”是中國畫美學思想的重大命題。

通觀中國畫歷史,由元明趙孟、董其昌兩次推動中國繪畫“復古”的本體化程序,其功過是非自然一言難盡,但就其終極效應而言,這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否則就難以解釋董其昌作為承脈,所引領清代近三百年的繪畫發展。這二位“復古”運動的領袖人物,同時又都是“文人畫”的一代宗師。他們所提倡的“古意”,即是唐宋以來的繪畫傳統,並非是一味的模仿古人,而是以唐宋文人畫作為借鑑,力矯宋院體畫的流弊,以期形成“私人化”的風格,那麼這種“古意”實在是大有“今意”的。對陳如冬的畫,也可作出相同的判斷。品讀他的畫別具一種淡泊超脫的“古意”,獨杖林間、臨窗品茗、焚香賦詩及蕉蔭瘦石、茅舍小橋、林泉修竹等所營造的意境出自機杼,更有一種氣貫古今之概。正如董其昌所說:“又會心處,描寫,但以意取,不問真似,如此久之,可以驅役永珍,熔冶六發矣。”陳如冬深得此真意。

當下中國畫壇,“創新”之聲甚囂塵上不絕於耳,各種花樣百出的“創新”層出不窮,而漠視中國畫“文人意趣”的審美標準。殊不知,面對現代社會和當代文化藝術,“文人意趣”其實是大可深究的。把筆墨形式作為物化的個性強調的突出,畫出“文人意趣”是一個不小困惑,這是因為有朝一日入得“山門”,便難以逃脫傳統筆墨的桎梏。在這所謂的“恪守”和“解構”的兩極之間,不能只是對傳統形式的背離,而是要確立一個文化取向,這是中國畫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途徑,也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明確中國畫特性的關鍵。如今的中國畫創作語境,就是在這多種比較判斷和選擇可能性的轉型期,正面臨著一個如何走向當代形式的重要課題階段。把陳如冬的畫冠以“文人畫”或“新文人畫”應當是沒有異議的。但是,我不妨再另加一冠,曰:“逸士畫”。“畫之逸格,最難其壽。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既然“逸格”置於“神、妙、能”三格之上,再以此來縱觀如冬的畫,他所具有的形式語言和審美精神與其是高度一致的,從而達到了傳統的當代性轉換。未知信然乎?

陳強於上海望浦樓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津門網」國畫家陳如冬工筆動物作品欣賞

陳如冬 1970年5月生於江蘇蘇州,作品沿襲吳門繪畫的精神品質,追求筆墨精微、寫意空明的文人氣息,使作品在清韻雅正中體會詩境之美。學術上強調筆墨,傳承吳門文脈的同時,一洗依傍,借古開今,抒寫屬於自己內在的自然心境。擅長山水翎毛、間作花卉草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