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您知道古代的學生和課本是什麼樣的嗎

由 雜家哥 發表于 藝術2022-04-20
簡介這些都極大的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方便了學生的學習以及知識的傳播等等

龔自珍是宋代的嗎

今天的學生可謂是非常幸福的,有的紙質教材和電子版教材,還有一些音影片教材等等。這些都極大的豐富了教材的內容,方便了學生的學習以及知識的傳播等等。

每年每天甚至每小時每分鐘都有大量的編輯人員在做著這些工作,他們的默默奉獻代代相承,才有了今天豐富的知識內容。

今天的學生以及課本,都是古時學生和課本無法比擬的。

古代的學生最初並沒有課本,完全憑師生間的口耳相傳,因為那時還沒有紙張。春秋戰國之後,儒家經典逐漸成為學習的教材,但那是刻在竹簡上的,不大方便。漢朝以後,有了寫在絹絲上的帛書,不過,這隻供太學生使用。

直到宋代發明了印刷術,加上已能生產紙張,兒童的啟蒙課本才逐漸完善起來。兒童八歲入學後,要依次讀《小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孝經》等。八歲之前讀私塾時,就用《千字文》、《三宇經》、《百家姓》之類的書作為教材。這些啟蒙課本包括天文、博物、歷史、人倫、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內容,幾字一連,合轍押韻,讀來上口,言簡意約,通俗明白十分好記。像《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等句,今天還在引用。有些老人雖不識字,但一張嘴就能說出《百家姓》裡面的話:“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可見影響之深。到八歲入學後,學經典著作,就比較費勁。

古代學生的來源和出路不完全一樣。最初只有貴族子弟可以入學,孔子開創私學後,也招收了一些平民子弟。漢朝以後實行了舉薦制,選取一些鄉間優秀子弟進入官學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後,擴大了各級學校的學生來源,透過鄉試、省試、殿試等各級考試,取得秀才、舉人、進士等不同資格身份,再由國家分別授以官職。這些學生上課是沒有課堂的,也不分班級,主要學習儒家學說和歷史著作,基本上不接觸自然科學的內容。在這樣的環境和內容的薰陶下,大多數學生只會死鑽書本,缺乏實際本領。到後來有了所謂的八股文之說,清人龔自珍憤極而說:“我勸天空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直擊舊時科舉制度的弊端。

今天的學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非昔日可比。在追求知識的過程當中,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今日的課本,也非昨日的課本可比。琳琅滿目,汗牛充棟。在紙質版的基礎上,發展了電子版音影片等等,更加的科學合理實用。

您知道古代的學生和課本是什麼樣的嗎

您知道古代的學生和課本是什麼樣的嗎

民國老課本精選(晨誦+午讀+暮省)共30冊

檢視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