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鳳凰之城尋“新”記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藝術2022-04-19
簡介”現任金嶺礦山傳奇景區運營主任的李江鋒告訴記者,公司專門聘請了北京、杭州知名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設計,計劃用10年時間,分三期推進101400畝廢棄礦山生態治理,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李江峰油畫多少錢

「本文來源:河北經濟日報」

□記者 萬前進 楊亞紅 武新傑 馮立華 邢丁

45歲!我姓黨

是個唐山娃!

45年前,唐山,7。8級地震讓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如今,45年過去了,當初在襁褓中獲救的孤兒也已45歲。他們親身經歷並見證著新唐山45年來的巨大變化。

(張夢琳 馮立華 閆航 吳昀)

提起唐山,人們總是喜歡叫它鳳凰城,不只是因為城中鳳凰山的傳說,更是震後45年,整座城市涅槃重生的有力印證。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7。8級強烈地震,造成24萬人遇難、16萬人重傷……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最大的一次災難,給唐山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從廢墟中崛起,在災難後重生。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包含著無盡悲歡,也見證著無數奮起。7月24日,記者再赴唐山,開啟一場尋“新”之旅,看新時代的鳳凰城的新變化。

老兩口的幸福新生活

座標:唐山市截癱療養院

“配一把鑰匙有幾塊錢的,也有十幾塊的、二十塊錢的,價格不一樣。”每天上午在唐山百貨大樓前,總能看到楊玉芳坐著電動三輪車配鑰匙的身影。唐山大地震共造成3817人截癱,楊玉芳和妻子高志宏也在其中。

“我們有退休金,國家都管著我們的生活,我幹這個活不是為了掙錢,就是想證明自己還能幹,不給社會添負擔。”配鑰匙這個活兒,70歲的楊玉芳已經幹了30多年,雖然因為地震受傷導致行動不便,但是他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靠國家養自己一輩子。

“一開始抹不開面兒,後來一想,我靠著雙手自食其力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殘疾人同樣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每天擺攤兩個鐘頭,其餘時間,他和老伴高志宏就在截癱療養院生活。

除了療養身體,老兩口的日常就是看書、寫詩、唱歌、養花等。“我倆今年結婚36年了,每天一睜眼面對的就是生活裡的各種困難。但是我們有愛呀,這種愛有國家給的,有社會給的,有愛人給的,我們過得很好。”楊玉芳牽著高志宏的手說,他們倆就是彼此的左右手,誰也離不開誰。

為了讓兩人生活更方便,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專門為他們提供了夫妻房。看著牆上的婚紗照,楊玉芳、高志宏兩人有說有笑。“這婚紗照是我們60歲的時候補拍的,又十年過去了,你看著也不顯老。”聽著楊玉芳打趣,高志宏樂呵呵地笑著。

“開心一天也是過,難過一天也是過,我們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地過呢?”高志宏告訴記者,下午有專業的聲樂老師來教大家唱歌,她已經把歌詞記住了。

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說,今年還有讓大家高興的一件事兒是年底就要搬家了。“新的養老院已經建成,預計在今年年底,大夥兒就能住到新的療養院了。那裡的環境更好,軟硬體設施都提高了,更加有助於截癱病人的療養和恢復。”

這就是唐山人,他們的樂觀向上,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社群書記的新稱呼

座標:唐山市祥富里社群

張慧娟夫婦是唐山市路北區祥富里社群的低保戶,丈夫馮勇近幾年做過三次心臟手術,妻子張慧娟患病後也無勞動能力,下崗的夫妻倆無收入來源,只能靠政府幫扶和社會救助維持生活。

“多虧了社群和陳書記,一次次幫我們,現在低保也辦下來了!”張慧娟夫婦口中的陳書記是唐山市路北區機場路街道祥富里社群黨總支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陳林靜,社群居民給她起了一個新稱呼,都叫她“小書記大家長”。

“要想做好社群工作,必須學會‘千里眼’‘順風耳’‘婆婆嘴’,練好‘飛毛腿’”。這是陳林靜總結的做好社群居民工作的基本功。

陳林靜向記者介紹,為切實打通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社群推行代理服務的“365黨員工作室”,創立了對社群建設有貢獻的“功德簿”,還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開通了社群微信公眾號,打造了“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上審批平臺。

“大家都喜歡她,只要有陳書記在,我們心裡就踏實。社群裡大大小小的事,她都是親力親為,像個永遠都充滿激情的‘陀螺’。”這樣的評價來自社群眾多居民。

“看著居民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我對社群工作也充滿了幹勁。”從2005年上崗至今16年的時間裡,為了實現“家庭美景、樓道新景、社群願景”的“社群夢”,陳林靜幾乎天天在崗。

堅持“為群眾建立、靠群眾建立、建立成果由群眾共享”的思路,陳林靜引導社群黨員以自己的“一點紅”匯聚成“黨旗紅”,形成了“群眾提、組織找、黨員諾、領導點、群眾評”的五步工作法,集思廣益,讓每一名黨員在服務群眾中充分發揮作用,展示良好形象。

“急居民之所急,解居民之所難,傳居民之所呼,才能夠做到凝聚民心。做服務工作,應該持之以恆。作為社群工作的負責人,服務群眾所需,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陳林靜深情地說。

這就是唐山社群,把群眾利益看得比什麼都重,讓每位居民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新科技,再製造

座標:唐山市遷西縣

人生了病,得找醫生;機器有了毛病,也得“看醫生”。在遷西縣就有這樣一群“醫生”,他們專門為機器“看病”,人稱“機電醫生”。

“像這些裝置用於煤炭行業的生產,現在都已經屬於嚴重的‘病號’了,肯定不能再進行正常工作。如果要買一套新品,最起碼也得上千萬。”在河北瑞兆鐳射再製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裡,“機電醫生”趙康介紹,工業生產過程中,有些機電裝置因磨損嚴重只能使用兩三年,他們這些“機電醫生”就負責為“生病”的各類機電裝置進行“手術”。

“這個粉末就是‘藥品’,我們用最先進的鐳射熔覆合金粉末對破損的機電裝置進行再製造,這個技術綠色無汙染。”拿著機電裝置的一個葉片,趙康告訴記者,用鐳射熔覆手段後的機電裝置使用年限能提高到原來的1。2至1。5倍,再製造費用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一。

“再造資源,成就節約。”河北瑞兆鐳射再製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年來,累計修復與再製造各類裝置11678臺(套),為客戶節約成本超18億元,節約金屬資源30萬噸,為國家節約能源39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8萬噸。

“再製造是一種高科技含量的修復術,也是一種產業化的修復,所以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從體制、機制、技術等方面搭建創新服務平臺。”河北瑞兆鐳射再製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宏升用這樣一句話,道出了企業從小作坊發展到全國機電裝置鐳射再製造行業中排名第2位的訣竅。

透過與陸軍裝甲兵學院、中科院力學所、天津工業大學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聯盟,河北瑞兆鐳射再製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國家專利49項,成為了擁有機械再製造、電機再製造、機電工程、資源環境綜合治理四家子公司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多項科技創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就是唐山企業,勇立時代潮頭,用科技點石成金,用科技改變未來。

礦山披綠新傳奇

座標:遷安市金嶺礦山傳奇景區

遷安,依礦而起、因鋼而興,鐵精粉年產量連續14年位居全國縣級地方鐵礦首位,素有“鐵遷安”之稱。在很多人看來,遷安人就像是鐵礦石的伴生礦一樣,在礦山出生、上學、就業,父一輩子一輩都在圍著礦山打轉轉。

“我們現在所在的這片金嶺礦山從1982年就開始開採了,那時候我還沒有出生。”今年26歲的李江峰是土生土長的遷安人,在他兒時的記憶中,家在礦坑的這一頭,學校在礦坑的那一頭,自己從小就在礦坑的縫隙間穿行,聽慣了礦車的轟鳴,也受夠了求學路上的滿身灰塵。“採礦雖然讓遷安人過上了富足的物質生活,但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留下了一道道觸目驚心的‘傷疤’。”

15。3萬畝廢棄礦山,這是採礦成就遷安輝煌的背後,留下的鉅額生態欠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看著滿目瘡痍的家鄉,遷安人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2017年的時候,我們成立了田園治理有限公司,開始對金嶺礦山進行修復。”現任金嶺礦山傳奇景區運營主任的李江鋒告訴記者,公司專門聘請了北京、杭州知名專業團隊進行規劃設計,計劃用10年時間,分三期推進101400畝廢棄礦山生態治理,發展生態旅遊產業。“目前我們已經投資4億元,完成了一期工程3300畝礦山的修復建設。”

昔日被當地人稱作金嶺的礦山,經過4年的礦坑回填、造地復墾、景觀植綠,現在已經變身生態旅遊景區。乘坐著觀光小火車,放眼四周處處綠樹環繞,花開遍野,聽著遊客們不絕於耳的讚歎聲,李江峰的言語中不無自豪,卻也坦言“礦山修復工程太難了”。“採礦容易治理難,其實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來幹這個?其實說白了也簡單,因為這裡是我們的家。”

保護綠水青山、再造綠水青山,既是遷安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也是每一個遷安人的田園夢。在金嶺礦山傳奇景區裡有一段1500米長的礦坑,引入水源後成了一個水域寬闊的人工湖。站在遊覽船頭,李江峰指著湖面上游動的小黑點,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那是一隻野鴨,不是我們放養的,因為有了水,湖裡魚蝦也就多了,突然有一天我們就發現湖面上多了這個‘小朋友’。”

1995年出生的李江峰,雖然還未到而立之年,卻站在了遷安棄“黑”轉“綠”的時代轉折點上,見證並參與著家鄉一道道“工業傷疤”的修復癒合,一天天鋪展綠色發展底色,重現山水田園風光。

這就是唐山變化,在治理汙染、修復生態中營造良好人居環境。

地震曾給唐山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唐山則在一片瓦礫上創造了奇蹟。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五年快速發展,英雄的唐山人民用45年的時間向世界宣告: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堅強意志和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垮的。 2021-07-29 00:00:00:09065801鳳凰之城尋“新”記/enpproperty2021-07-29 00:00:00:0906580con90658。html1鳳凰之城尋“新”記/enppropert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