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藝術2022-04-12
簡介”勤政愛民 心繫民瘼張岳家廟富有明代建築特色張嶽雖得罪權貴、屢遭貶謫,但他並不因此選擇求全自保或混跡官場,而是時刻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己任,認為“必使吏常勞而民常逸”,深受時人愛戴

惠安淨峰鎮有幾個村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從“孝親敬老”到“廉潔為官”,從“做子孝孫賢”到“當清官廉吏”,由孝而廉,以廉盡孝,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孝廉文化,綿延千年而歷久彌新,在新時代依然以其博廣深厚的內涵、日新月異的形式為廉政文化大觀園送來一縷生機勃勃的清風。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8月15日,在淨峰鎮張岳家廟,南音嫋嫋,古琴悠悠,經典誦讀書聲琅琅,不絕於耳……由縣紀委監委、縣委宣傳部、縣委文明辦、縣婦聯、縣文聯主辦,淨峰鎮黨委、政府承辦的“一鎮一孝廉”暨惠安文談第三季“走進廉隅世家”主題宣傳活動正在舉行。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林育偉,市紀委監委相關室(部)領導,縣直相關部門領導及淨峰鎮部分黨員幹部群眾等參加活動。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活動現場 張琦敏/攝

活動以經典朗誦、方言講古、古詩吟誦、南音演奏、快板表演、現場訪談孝老愛親模範的形式,巧妙融入當地文化特色,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豐盛又接地氣的廉政文化盛宴。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學生誦讀《百善孝為先》

▲南音演奏《頌襄惠公張嶽》

▲快板表演《惠女歡歌頌中華》

▲古詩吟誦《瞻龍山書院懷張襄惠公》

▲方言講古《張嶽不持一珠》 張琦敏/攝

淨峰鎮歷代賢才輩出,以清正廉明傳揚於世、素有“淨峰風骨”之稱的大儒張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活動現場,張氏後人——張揚先生還與觀眾分享了“廉隅世家”張氏一族的家規家訓和孝廉故事。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張嶽後人講述張嶽廉政故事 張琦敏/攝

“我所在的淨峰西頭村,是省級文明村。平日裡,我常聽到村裡的老人講起張嶽的孝廉故事和家規家訓,尤其是張母教導張嶽‘必讀書、守禮法、為善人’對我觸動很大。”淨峰鎮西頭村孝老愛親模範張利梅在現場接受訪談時表示,作為外來媳婦,她深切感受到惠安“崇廉尚孝”的濃厚社會氛圍,惠安女勤勞樸實、敢於拼搏的精神更是深深影響著她。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孝老愛親模範張利梅接受採訪 張琦敏/攝

“今天的節目很豐富,形式新穎,是一堂生動的孝廉文化課”……

“老祖宗鐵骨錚錚、勤政愛民的‘廉隅’家風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丟,也不能忘。”

入人心、接地氣的孝廉文化主題活動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幹部群眾紛紛點贊。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活動開始前,淨峰鎮西頭村老年書畫協會還舉辦了張岳家規家訓主題書畫筆會

今年來,惠安縣持續推進“一鎮一孝廉”建立活動,深入挖掘張嶽、康朗、鄭一信等孝廉人物典型,在線上線下開展多形式的宣傳活動。“下階段,我們將融合孝廉文化精品創作、廉政文化巡演、孝廉旅遊路線打造、微影片創作等,讓‘孝廉因子’切實轉化為廣大黨員、群眾向上向善的行動自覺。”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延伸閱讀

張嶽 :鐵骨錚錚清正廉潔 勤政愛民名留青史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張嶽先祖至其父四代皆為明朝地方官員,

始終清明,卓有名望,被譽為“廉隅世家”。

他既是學識淵博的大儒,又是安疆愛民的良臣,還是胸懷韜略的將領。

他是明史中唯一一位載入列傳的惠安人,入仕四十載,曾總督西南六省軍務,率兵征剿匪患、多次平定邊境叛亂。

他為官清正廉明、不畏權貴,世稱“淨峰風骨”。他的剛烈氣節讓主修《四庫全書》的紀曉嵐感嘆道:“其剛正之操,天下推之”,多個省市志書均予以高度評價,多地民眾自發立祠供奉。

他一生高志好學,著述宏富,還曾參與修撰《泉州府志》《惠安縣誌》等志書。

這位以文治武功著稱於世的大儒,就是惠安淨峰人張嶽。

直言極諫 剛直不阿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張嶽塑像

張嶽(1492年-1552年),字維喬,號淨峰,諡“襄惠”,惠安縣淨峰鎮西頭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舉進士,從禮部行人司行人起,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張嶽入仕時,正值明朝中後期,因不肯結黨、媚奸,他先後與權傾一時的張璁、夏言、嚴嵩三位權相勢成水火,還曾冒死進諫正德和嘉靖兩位皇帝,屢遭貶謫,但他始終鐵骨錚錚、剛正不阿。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皇族寧王朱宸濠勾結太監劉瑾、倖臣江彬,唆使正德皇帝南巡,想趁機弒君篡位。張嶽與兵部郎中黃鞏等朝臣冒死上諫,勸阻皇帝南巡,被正德皇帝罰跪暴曬宮廷五天,受廷杖幾乎死去,後被貶為南京學政。

嘉靖皇帝嗣位後,要追封死去的父親興獻王為帝,入祀太廟,因有違封建正統禮法,遭諸多朝臣反對,一百多人被下獄。這時張嶽已官復原職,提出了一個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提議設“皇初祖位”,得到嘉靖皇帝的同意。為此,首輔權臣張璁想延攬張嶽為己用,許其官升兩級。但張嶽不肯趨炎附勢,斷然拒絕,惹惱了張璁,被張璁藉機貶出京城,調任廣西提學僉事。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張嶽巡撫江西,恰逢江西九江、廣信、袁州等地災荒,顆粒無收。當時,夏言罷相,朝廷“賜塋”,要在廣信七縣攫取千金;嚴嵩兼武英殿大學士,朝廷“賜第”,又要增斂五百金。張嶽以“江右民困極矣”加以抵制,申報朝廷停租減稅,而只批給嚴嵩五百金,給夏言一百金,並貽書嚴嵩,諷以“切戒奢侈”。因此,嚴嵩父子對其恨之入骨,伺隙加害。朋友邱少卿寫信勸道:“聞公批金忤嚴相,減銀逆夏丞”,恐有殺身之禍。張嶽回書:“稜稜之寒骨,少馬革一張!”

勤政愛民 心繫民瘼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張岳家廟富有明代建築特色

張嶽雖得罪權貴、屢遭貶謫,但他並不因此選擇求全自保或混跡官場,而是時刻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己任,認為“必使吏常勞而民常逸”,深受時人愛戴。

張嶽文化研究會幾位研究者曾查閱張嶽任職地的志書,瞭解到多個感人事例:嘉靖十二年(1533年),張嶽被貶為廣東鹽課司提舉,他對鹽民的勞苦十分同情,強調鹽使“當為民著想”,一上任就著手提倡並推行“以田辦鹽,以畝科稅”辦法,革除種種鹽務弊端,使鹽務納入正軌。

嘉靖十七年(1538年),張嶽調任廣西廉州(今廣西北海、合浦等地)知府。他一到任即察訪民情,發現當地耕種技術落後,當即推行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力發展農業。據《廉州府志》載:“廉民不樂耕植,其天性雲。自淨峰張公蒞其地,廣為陂池,教民稼穡。當時田疇之利,開於公者十常八九。”此外,張嶽還在偏僻的廉州施行教化,大振士風,至今當地依然流傳著許多張嶽勤政愛民的故事。

在巡撫江西之時,遇到嚴重的旱災,老百姓飢寒交迫,張嶽心急如焚,向上級申請減租和停徵農稅,並將自己累積的餘薪,結合濟預改兌換米十萬石,分發賑濟饑民。《南昌府志》記載:“甲辰(1548年)歲大飢,設法賑濟,民賴以生,各郡糧苦重,為請改若干。民至今稍得輕輸,皆公惠雲。”

張嶽雖是文官,入仕四十年曾多次掛武職,率兵征剿匪患,海南征黎,封川平亂,柳州滅寇,寧息西南邊境之亂,建功無數。在處理少數民族的事務中,張嶽一改前任濫殺無辜的做法,堅持除殘救民、招討並舉的原則,只懲處首惡,而對脅從者加以撫諭。在安撫歸順苗人時,張嶽給招撫的人“分賞魚鹽”,令他們“回寨耕種”。對那些濫殺幼小冒充軍功的害群之馬,責“皆削之,使之不敢以幼口充數”。在風雨飄搖的明朝中後期,張嶽對各少數民族起事的處理方法,促進了各民族的歸順 ,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統一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清正廉潔 不謀私利

【一鎮一孝廉】惠安:走進廉隅世家 傾聽孝廉之聲

張嶽工於文章,著述宏富。

為官四十載,張嶽始終秉承“儒素寒儉”的家風,堅持“用民一線,如針刺吾體血,吾不忍也”,在其生前身後,都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張嶽任廉州知府時,在府署後堂屏風上寫著“勸君莫用半點私”“勸君莫用半點術”,以此自警。該地盛產珍珠,但朝廷嚴禁民間私採珍珠。由於利益所驅,官員想盡辦法侵吞珍珠,導致廉州腐敗橫行,民盜珠難治。張嶽上任便嚴於法制,整肅治安,招撫盜賊,並採用收購方式追珠入庫,對屢犯、重犯者嚴厲懲處。張嶽自己身體力行,在任四年從未私取一珠,當他要離任時,其家人尚不知珍珠為何物,只好去府庫借來觀看。張嶽身教重於言教,以自己的清廉正派,帶動一地風氣的改觀,廉州百姓深受其惠,無不感激張嶽。

任兩廣總督兼巡撫時,為杜絕官場中存在的公私不分、中飽私囊現象,張嶽大膽改革,雖掌控鉅額軍餉,但從不私取一分一毫,書曰:“時兩廣公私供億、歲費數千金,嶽力裁之。餉無私入,自嶽始。”為改變官場陋習,張嶽嚴禁下級送禮,規定“州縣吏非宣勿進,至入內不得手持一物”。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張嶽因積勞成疾,於沅州任所去世。沅州州官去收殮時發現,張嶽的衣床褥席皆“枝梧綻裂”,不禁感嘆道:“公簡儉一至此耶。”《明通鑑》記:“嶽卒於沅州,喪歸,沅人迎哭者不絕。”嘉靖皇帝感其忠君愛國愛民之心,及冰操一生,贈“太子少保”,諡“襄惠”,大學士徐階為他撰墓誌銘。

張嶽的為人、為官的原則,在其所著作品中多有體現。張嶽博學多藝,工於文章,一生雖戎馬倥傯,卻著述宏富,著有《聖學正傳》、《載道集》、《小山類稿》等十幾部文集,還參與修撰了《泉州府志》、《惠安縣誌》等志書。他的代表作《小山類稿》被收入《四庫全書》,詩文總集《淨峰稿》被收入《明史》藝文志。他還是明代泉州理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明史·張嶽傳》稱張嶽“自幼以大儒自期”,“經書湛深,不喜王守仁,學以程朱為宗”,其理學觀點被錄入黃宗羲的《明儒學案》。

詩禮傳家 世守清廉

張嶽出仕幾十年一以貫之的正直廉明,與其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家風薰陶,有直接的關係。張嶽出生在一個“先業素薄”的書香門第之家,先祖至其父四代皆為明朝地方官員,始終清明,卓有名望,被譽為“廉隅世家”。

張嶽先世張祖,任南京知衛事,冒罪為靖難之變被明成祖殺害的吏部尚書一家大小收屍,被貶任安吉縣丞。曾祖父張茂任過浙江桐廬縣丞,在官廉謹,“治家嚴整”,“子孫有過,一毫不貸”。張嶽祖父張綸戒兒子有“讀書不可放過,毋交損友,毋圍棋飲酒,以妨學業等語”, 張嶽認為該觀點“吾子孫世守為規範可也”。

張岳父親張慎,曾任廣東英德縣令,據《英德縣誌》記載,他“興文教,正禮俗,毀淫祠”,建校講學,秉公斷案,輕徭薄役,“以勞致痰疾”,卒於任上,當地民眾感念其恩建祠供奉。

良好的家風家教,養成張嶽愛國愛民、勤政廉明、剛直不阿的品德,也影響著張嶽的後人。張嶽將廉恭儉樸、戒驕奢作為其族規家範的一重要內容,這在其所著《還鄉事略付宓》一文中,有較為集中的體現。張嶽的兒子張宓17歲時,張嶽送他回家鄉惠安,當時張嶽是正三品高官,剛立平連賀之功,而張宓正是血氣方剛的少年,張嶽不放心,寫了《還鄉事略付宓》再三叮囑兒子。記者翻閱該文發現,他所叮囑的十條注意事項中,除前兩條與旅途安全有關外,其餘八條均是要求張宓謙恭儉樸、戒驕奢,如“汝今方離吾側,接應人事之始,凡事須小心收斂。雖僮僕下人,待之亦宜有禮……毋泛交,毋多言,毋聞閒事……大約禮節要謙厚,言語要安詳,接人要款曲,深以膏梁之氣為戒,痛自洗刮,守吾家儒素寒儉之風,然後為人有進步也。”

在張嶽的悉心教育下,張宓後來也成為一名清官,任廣西慶遠知府,守清貧,喪歸,家人打開回家的破箱子時,“獨有故時衣”。張嶽之孫張迎,任兵部武庫司郎中,公正威嚴,有“清風百世師”之譽。此外,張廣、張鏘、張焞、張蒲壁等後裔,均在仕途中自覺堅守清廉之風。

編輯:陳秋紅 美工:鄭詩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