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范仲淹與《岳陽樓記》(陳先樞專欄)

由 九派新聞 發表于 藝術2022-03-30
簡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春天,在河南鄧州(今河南鄧縣)任知州的范仲淹收到巴陵(今岳陽市)郡守滕子京的一封信,並附有《洞庭晚秋圖》和歷代名人詠岳陽樓的詩詞歌賦,希望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

范仲淹是怎樣的人岳陽樓記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人。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於是苦讀詩書。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中進士,任過地方官,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謫。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被召入朝,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新政受挫,貶到地方任職。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集中展現在《岳陽樓記》這篇雄文中。

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春天,在河南鄧州(今河南鄧縣)任知州的范仲淹收到巴陵(今岳陽市)郡守滕子京的一封信,並附有《洞庭晚秋圖》和歷代名人詠岳陽樓的詩詞歌賦,希望他為重修岳陽樓作記。信中言辭懇切:“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成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為著。”

30年前,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科進士。滕子京後來被貶到巴陵郡,滕子京到任巴陵後,擴建學校,修築防洪長堤,兩年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到任第二年,他重修了岳陽樓。岳陽樓原是三國時期東吳將軍魯肅所建的閱兵樓臺。唐代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謫守嶽州,加以修復。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白居易等眾多文人都曾登臨題詠。到宋代時已破舊。岳陽樓重新修好後,滕子京聯想到岳陽樓的滄桑歷史和自己的宦海沉浮,“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聲”,心情悲愴激烈。

范仲淹讀完信後,心潮起伏。他聯想到自己幾十年的波折,現在因極力主張改革,觸犯小人利益,為保守派所不容,“慶曆新政”流產,由相當於副丞相的樞密院副使降到鄧州知州。自己竭力為了振興國家,不求有功,一心求治,但反遭疑忌,心中感慨頗多。他雖沒有到過岳陽樓,但少年時曾隨繼父到過鄰近岳陽的安鄉,朝夕面對洞庭湖的風雨晴晦和風俗民情,洞庭湖的水光天色、兒時的記憶和屈原在洞庭湖畔留下的名篇,還記憶猶新。

在細緻端詳《洞庭秋晚圖》後,范仲淹揮毫疾書,寫成氣勢磅礴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岳陽樓記》以“淫雨霏霏”的淒涼景象襯托“遷客騷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傷感情緒。繼又寫了“春和景明”時的歡快與得意。最後,聯想到自己的變革挫敗,發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嘆。文中提出,有抱負、有理想的“仁人”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以君子的崇高風範超越個人的狹小精神世界。不論升降進退都不忘天下黎民與社稷,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章高度概括了中國儒家尊奉的道德和理想原則,提出了一種政治、道德和人格的規範。

《岳陽樓記》被製成匾屏置於樓內,廣為傳誦,成為中國古代士子的行為準則和座右銘。岳陽樓成了先憂後樂的精神象徵,激勵了歷代湖湘士子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而這篇奇雄之文,又滲透著范仲淹兒時的記憶。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病卒。4歲時母親謝氏改嫁給在蘇州為官的朱文翰。約在至道、鹹平年間(公元995—1003年),少年范仲淹在7歲至15歲的時候,其繼父朱文翰任湖南安鄉縣縣令。范仲淹就隨母親朱氏生活於“縣三面皆大湖”的安鄉,拜興國觀司馬道士為發矇老師。

宋代時,位於八百里洞庭北岸的安鄉,也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想起少時目睹的洞庭湖蒼鯨噴水、落霞孤鶩等景色,眼前浮現出漁舟唱晚的圖畫。於是《岳陽樓記》裡有了“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佳句;腦海裡湧現出了“春和景明,漁歌互答”的勝景;筆下流出了“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美妙春景圖。

如今, 安鄉縣城北鸛港(今書院洲)興國觀,尚有相傳為范仲淹苦讀詩書的讀書檯,還有與他相關的“揭榜行醫”“斷齏劃粥”等故事流傳。讀書檯成了安鄉八景之首,古人有許多題詠的詩作。

【來源:長沙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