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餘秋雨《文化苦旅》:即便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見不到詩人的寂寞

由 平常的精神家園 發表于 藝術2022-03-20
簡介西出陽關的文人越來越少,只有陸游、辛棄疾等人一次次在夢中抵達,傾聽著穿越沙漠冰河的馬蹄聲

萊辛如何論述詩與畫的界限

《文化苦旅》第五篇:《陽關雪》

原文經典段落:

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於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甦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這些藝術家以多年的奮鬥,執意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而更早就具有這種微笑的唐代,卻沒有把它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越見悽迷。

王維詩畫堪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覆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限,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只允許他們以文化人的身份躬身而入。這裡,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人文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人性寄託。

於是,九州的文風漸漸刻板。陽關,再也難以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越來越少,只有陸游、辛棄疾等人一次次在夢中抵達,傾聽著穿越沙漠冰河的馬蹄聲。但是,夢畢竟是夢,他們都在夢中死去。

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見不到詩人的寂寞。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風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旅途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如壯漢嘯吟,與自然渾和,卻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不再歡悅,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回去吧,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餘秋雨《文化苦旅》:即便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見不到詩人的寂寞

解讀:

歷史的張力在一代代文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文人的心路,即是文化的歷史。在厚重的字裡行間,讀到從古至今真正有思想的文人一種行遠路的從容。許多事,原是不必計較的。文化不為填充是為了增容,最終帶給心靈更博大、更自由的空間。散散慢慢讀書,路過一處處風景,抵達舌尖的苦反芻到舌尖,竟是回味悠久,淡然的甜。

文中提到:“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這個場景我非常有同感,因為特意去過陽關故址,一路上全是沙漠,偶爾有一些耐旱植物,天與地非常的空曠,當時我們一路西行,所謂故址,已沒有了古蹟,只有土墩式的烽火臺。這就是陽關古蹟。陽關就是陽關,有著歷史的斑駁痕跡,帶著種種傷痕,被掩埋於此。多麼想再讀都“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邊塞詩,多麼想看看那漫漫沙漠中戍關將士們的足跡,多麼想聽聽那浩浩雄風中李白高適們的淺唱低吟,那悠長的胡笳和羌笛的迴響。

歡迎關注百家號“平常的精神家園”,每天分享創業財經、閱讀心得、人生技能(辯論、演講、主持)相關原創知識,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評論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