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唐朝滅亡後,古代王朝為何一蹶不振?有兩個因素

由 深海未眠的你 發表于 藝術2022-03-10
簡介知道李筠要起兵反宋時,遠在南方的李重進是最高興的人,因為他早就對趙匡胤心懷怨恨

唐朝以後是什麼朝代

作者:李曉偉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華夏族王朝的歷史上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永樂大帝之外,再無盛世輝煌!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因素。

第一,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把華夏族王朝風水最好的寶地長安扔到了一邊,以開封為都城。以後的歷代帝王均以開封為都城。再無定都長安者!後宋廷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定都,更使華夏族王朝弱到了極點!

唐朝滅亡後,古代王朝為何一蹶不振?有兩個因素

殊不知,華夏族的發源地與發祥地,乃長安也!周武王姬發定都於此,開創周朝791年天下。秦王嬴政於此地,消滅東方六國,掃六合而一統天下。漢高祖劉邦定都於此,開創漢朝四百年天下,奠定了漢朝盛世。隋文帝楊堅定都於此,開創隋朝盛世一一一“開皇之治”。

唐朝李淵、李世民定都於此,則開創了中國華夏族王朝歷史上的最強大的盛世一一一一大唐盛世。“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大唐盛世為華夏族王朝的盛世頂峰,歷代莫與可比!朱溫拋棄了“都長安”,嚴重的破壞了華夏族王朝的風水!導致了華夏族王朝積窮積弱。

第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極大的削弱了華夏族王朝的軍事戰鬥力!使華夏族王朝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武力進攻下,變得不堪一擊!杯酒釋兵權的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善於總結歷史經驗的帝王,他清楚,自己能夠順利登上皇帝之位的關鍵在於手握兵權。因此他稱帝之後,便開始想盡辦法來避免歷史重演,由此還引出了一段“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可以說,趙匡胤的手法是極其高明的,藉助幾杯美酒,既解決了自己的憂患,又保住了美名,因此這段佳話一直流傳至今。

唐朝滅亡後,古代王朝為何一蹶不振?有兩個因素

在一些同樣手握兵權的將領看來,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他們身處政權頻繁更替的時代,對此早已麻木。讓他們不服氣的是,這麼好的機會,居然讓趙匡胤佔去了。

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蠢蠢欲動,企圖奪取趙匡胤手裡的政權,李筠和李重進就是其中的兩個。李筠位高權重,在潞州、澤州和沁州等地駐軍防守長達八年,周世宗生前都對他敬重有加。

趙匡胤稱帝后,想用官位來籠絡他,派出使節賜封他為中書令。可李筠完全不把趙匡胤放在眼裡,甚至拒絕接見使節。幕僚好說歹說,他才毫不情願地出來接待。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他故意當著使節的面掛出一幅周太祖的畫像,還對著畫像號啕大哭。

後來,北漢皇帝劉鈞知道了這件事,便攛掇他起兵反宋,並承諾出兵相助。李筠聽信了他的話,但其長子李守節在他剛開始籌備兵變時就表示強烈反對。趙匡胤為了摸清李筠父子的真實想法,便封李守節當了皇城使,還親自召見他。

一見面,趙匡胤就稱李守節為“太子”,李守節一聽,嚇得魂飛魄散,馬上跪地叩頭為自己辯解。趙匡胤打算寬大處理這件事情,好讓那些仍在效力的前朝老臣安心,於是交代李守節回家勸阻其父親,還承諾只要他答應不起兵就不追究責任。

不料,李筠並不領情,率兵直京城,但遭到了宋太祖的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有力反擊。而此時的劉鈞也把當初的諾言置之腦後,只是隔岸觀火,讓李筠孤軍奮戰。

趙匡胤親自出戰,最後李筠潰敗,落得個投火自焚的下場。李守節用潞州作為獻禮歸降,至此,李筠之亂告一段落。知道李筠要起兵反宋時,遠在南方的李重進是最高興的人,因為他早就對趙匡胤心懷怨恨。

唐朝滅亡後,古代王朝為何一蹶不振?有兩個因素

當初周世宗早逝,七歲的小皇帝沒有主持政務的能力,而趙匡胤已經基本完成了政變的前期準備。為了把障礙清掃得更加徹底,他利用手中的大權,把李重進貶出京城,調到揚州當節度使,李重進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因此,知道李筠要反宋,李重進馬上派出一個叫翟守珣的幕僚去找李筠商量,打算對宋朝展開南北夾擊。誰知這個翟守珣很懂得明哲保身,跑到東京汴梁找到了宋太祖趙匡胤,將此事告之。

宋朝兵力雖強,但如果應付南北夾擊的話,畢竟吃力。於是,宋太祖安排他回到李重進身邊盡力拖延時間,阻止二李同時行動。翟守珣照辦了,他在李重進面前盡說李筠的壞話,勸他不要和這樣的人聯手,先看看局勢怎樣再說。

李重進聽信了他的話,錯過了起兵的好時機。後來,他單獨起兵,沒堅持到五十天就被擊潰了,無奈之下,李重進選擇了自盡。至此,二李之亂徹底被平定。趙匡胤雖然打敗了二李,但心裡也留下了一個疙瘩。

雖然,大部分武將和節度使都沒有參加兵變,但誰敢保證這些將領以後會怎麼樣呢?該如何消除這些威脅呢?他期盼著謀臣趙普提點有用的建議。趙普是趙匡胤身邊最重要的一位謀臣,他們的關係有點像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與劉備。

趙普建議宋太祖削弱禁軍將帥的實權,“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這樣一來,首先要面對的是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這些人。他們雖然是宋朝的開國元勳,對趙匡胤忠心耿耿,隨他四處征戰,戰功顯赫,還策劃參與了陳橋兵變,但為了維護統治,趙匡胤別無選擇。

一天,退朝之後,趙匡胤邀請石守信等人吃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都有了點醉意,這時候,趙匡胤吩咐侍從退下,舉起一杯酒要敬諸位將領:“沒有諸位愛卿,就沒有朕的今天。以前只聽說做皇帝好,現在當了皇帝才知道有那麼多的難處,還不如當個節度使舒服呢。”一席話把石守信等人都說糊塗了。

見他們沒有領會自己的意思,趙匡胤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在座的都是朕的兄弟,不瞞你們說,朕已經有一年沒有安安穩穩的睡上一個好覺了。”石守信問宋太祖:“陛下,您何出此言?現在天下已定,您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趙匡胤別有意味地說:“朕當然相信你們,就是擔心你們的部下有想要榮華富貴的,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恐怕到時候你們就身不由己了。”

唐朝滅亡後,古代王朝為何一蹶不振?有兩個因素

石守信等人聽了,馬上下跪,請求趙匡胤指點一條明路。趙匡胤不緩不急地說:“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享樂啊,要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不過是為了有吃有喝,造福子孫後代。你們不如交出兵權,做點閒差,置些家業,安享晚年。而朕呢,和你們結成親家,君臣之間還是親密無間,這樣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人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於是,第二天上朝時就各自呈上一份奏摺,以年老體衰為由請求告老還鄉。這正好順了趙匡胤的心意,他非常滿意,當場就批准了,還封了他們一些沒有實權的官職,賞賜了豐厚的財物,後來又兌現了結為親家的諾言。

解決完禁軍將帥的兵權問題後,接下來就該對付地方節度使了。趙匡胤故伎重施,邀請幾位手握兵權的節度使赴宴。他委婉地說道:“你們都是為我大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一輩子馳騁沙場,現在還在兢兢業業地保衛我大宋邊疆,是朕這個當皇帝的失職,沒有讓你們過上好日子啊。”

聰明的節度使王彥超聽出了趙匡胤的話外音,馬上答道:“微臣本來沒有什麼功勞,承蒙陛下寵幸。現在臣只剩下一把沒用的老骨頭,只希望能回家養老,過些粗茶淡飯的日子。”

其他幾位節度使也心知肚明,但他們以自己曾經立下的戰功為籌碼,不想照著趙匡胤的意思說話,只是各自講述征戰的艱難和辛苦。趙匡胤見狀,冷冰冰地說了句:“都是前朝舊事了,不值得再提。”

第二天,趙匡胤不管他們是什麼反應,一概解除兵權,封些沒有實權的虛職。就這樣,宋太祖趙匡胤通過幾杯酒就輕而易舉地解除了大將們的兵權,促成了皇帝安心為政、大臣安享富貴的雙贏局面,

因此,“杯酒釋兵權”一直是後人傳頌的佳話。凡事有利必有弊!宋太祖大幅度削減兵權,也為宋朝後來國防薄弱、軍事戰鬥力大幅度下降、乃至於積貧積弱、被北方各政權侵略和欺凌埋下了一個極大的禍根。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