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王邦瑞的家風

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藝術2022-02-26
簡介嘉靖四十年(1561年),王邦瑞卒於任

李孟春會判多少年

勤儉持家,廉政興邦;

德厚博載,家業永旺;

淡泊明志,志存高遠;

耕讀傳家,百善孝廉。

這是宜陽縣蓮莊鎮蓮莊村王氏家訓,每年春節,王氏後人都要舉行家風家訓傳承活動。家風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族中出了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言行功德為後人敬仰效仿,於是便成了家風之源,經過代代相傳,最終成為一個家族特有的道德風尚和精神追求。王氏家風家訓的源頭便是明朝兵部尚書王邦瑞。

王邦瑞(1496年—1561年),字維賢,號鳳泉,宜陽縣蓮莊鎮人。王邦瑞出身寒微,但少有大志,勤勉自勵,聰慧剛直。少年時曾上書河南府,呈《條陳平盜十四事》,深受知府器重。18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歷任廣德州、滁州、賓州知州,又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兵部尚書等要職。

嘉靖初,王邦瑞任寧夏固原兵備副使,時亂匪李孟春等作亂當地。正當王邦瑞一心進行圍剿時,卻受到朝中奸黨陷害,被捕入獄,後經三原知縣張廷琛等周旋,才得以昭雪。王邦瑞復職,並很快平息叛匪。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邦瑞任寧夏巡撫。為防禦胡虜,他提出18條意見,皇帝大喜,詔令依此執行。後屢次擊退犯邊胡虜,使地方秩序安定。其間,他還親自實地踏查,主持興修水利,引黃灌溉,造福一方。當地人民為紀念他,特建造王邦瑞銅像一座。

明中期宦官掌權,政治腐敗。王邦瑞冒死上疏,提出《興革六事》,極力反對宦官掌握軍政大權,受到皇帝的讚賞和採納,當即解散十二團營,並規定以後宦官不得任監軍,“百年之弊,一旦而絕”。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發生“庚戌之變”,蒙古入侵,兵進懷柔,兵部尚書丁汝夔執行嚴嵩“拒戰自守”政策,兵敗被殺。皇帝任王邦瑞為兵部尚書,他臨危受命,將部隊佈置城外,嚴密組織,一舉擊退了韃靼的進犯,保證了京師的安全。

王邦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直接觸及嚴嵩奸黨的利益,因此屢受誣陷。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被革職除名,遣返原籍。後朝中忠臣志士聯名上疏,“要戎政重振,非邦瑞不可”。明世宗也知他剛正耿介,遂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下詔令其官復原職。嘉靖四十年(1561年),王邦瑞卒於任。王邦瑞死後被追贈為太子少傅,諡曰襄毅,皇帝派人護送靈柩回鄉安葬。

王邦瑞為官四十年,以廉正有氣節著稱。一代名臣、內閣首輔徐階評價他:“邦瑞嚴毅有執,器識甚偉,歷官四十年,所至有建立,尤以廉節著雲。”清朝重臣、傑出政治家張廷玉與他惺惺相惜:“王邦瑞抵抗權幸,躓而復起,鄭曉諳悉掌故,博洽多聞,兼資文武,所在著效,亦不愧名臣雲。”

王邦瑞為官清廉,治家有方。長子王正國,嘉靖庚戊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次子王正修,萬曆癸酉舉人,曾任壺關知縣,官聲廉明;三子王亞直,貢生,曾任廣平通判。孫王滋、王衝,曾孫王如揖等都曾為官。自王邦瑞起,子孫入仕為官者延續130餘年,且多官聲顯著,這都受益於王邦瑞“耕讀傳家,廉政興邦”的好家風。

如今,洛河岸邊,蓮花山下,王邦瑞銅像巍然聳立。他頭戴梁冠,身著長袍,手扶長劍,氣概凜然。“嚴毅廉潔高德樹家風,文韜武略雄才安社稷。”是掛在尚書故里的一副楹聯,不僅展示了王氏後人對先祖的讚歎和敬仰,也彰顯著河洛兒女對優良家風代代相傳、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欣賞與嚮往。(宜陽縣紀委監委 谷礦強)

【來源:河南省監察委員會_宣傳教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