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停招學碩並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

由 ZAKER 發表于 藝術2022-02-16
簡介學碩,顧名思義,是以培養學術型科研人才為主的碩士學歷教育

學術學位是學碩嗎

停招學碩並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

近期,有關“自2022年開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不再招收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訊息受到關注,並引發學術碩士是否會“退場”,專業碩士(以下簡稱“專碩”)與學術碩士(以下簡稱“學碩”)在人才培養、就業方面的差異等話題的討論。專家迴應稱,高層次學術人才培養轉向以博士為主。

停招學碩並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

停招學碩的高校不止有復旦大學,據媒體盤點,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院校在內的部分學院都做出了不再招收學碩的決定。高校紛紛停招、縮招學碩,其中不乏眾所矚目的名校,自然引發了一些社會議論,有人甚至質疑:難道是嫌搞學術的太多了?這似乎與當前對科研人員求賢若渴的潮流背道而馳。

表面上看,質疑確實有道理,但也僅僅流於表面。如果結合當前的人才需求和培養狀況,就會發現,某些高校停招、縮招學碩,一方面與學校自身的定位有關,是高校教育自主權的體現;另一方面與我國人才培養戰略佈局調整有關,恰恰是高等教育大發展的結果。無論是從哪方面看,停招、縮招學碩都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了”。

學碩,顧名思義,是以培養學術型科研人才為主的碩士學歷教育;而專碩則是培養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碩士學歷教育。在精英教育時代,學碩作為高層次學術研究人員培養,有其歷史價值,符合當時科研人才緊缺的社會狀況。但也有其侷限性,學碩培養年限較短,在不少發達國家要麼是將其作為讀博士讀不下去時的一條退路,要麼就是將其當作攻讀博士學位的準備階段,學碩佔比都不是很高。簡而言之,如果真正有志於學術,學碩的培養經歷並不足夠;另一方面,作為培養高階人才的一個特殊階段,學碩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重要,在一些國家,則是取消了學碩這一環節,優秀的學生本科畢業後即可攻讀博士學位。

而學碩直接面對人才需求市場,受學術型培養模式的影響,在實際工作能力方面則有所欠缺。社會上時常聽到用人單位說碩士眼高手低,還不如直接招個本科生甚至專科生,其背後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個人,還在於碩士的培養機制。相較於學碩,專業技能性較強的專碩更能適應人才市場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停招學碩並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與時俱進地進行人才培養結構定位調整十分必要。2020年7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提出,未來高層次研究人才主要以博士教育為主,碩士生培養將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即專業碩士為主。教育部於2020年9月公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則明確,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做出這樣的調整,一方面可以滿足國家、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順應高等教育的國際潮流。

換言之,今後碩士研究生教育更多偏向於職業教育,而學術型的高階人才培養則由主要博士教育來承擔。實際上,現在很多人之所以讀研,也並不是打算今後從事學術研究。有專門機構做過考研動機調查,結果顯示,主要動機還是為了提高就業、從業的核心競爭力。由此而言,停招、縮招學碩,擴大專碩比例,既符合人才市場需求,也符合考生意願。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導用人單位消除對專碩的就業歧視,同時學校要適時調整教學資源和科目設定,提高專碩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使之更符合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市場的需求。

停招學碩並不意味著“搞學術的太多”

停招、縮招學碩,也有益於將更多的學術資源和機會留給真正有學術興趣、有學術發展潛力、有志於從事科研學術工作的人。而且現在的高考錄取率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深入,年年在提升,也不必擔心通向學術科研的道路會變窄,搞學術的人會因此減少。相反,經過結構調整和最佳化,搞學術的人數量和質量都會有所提高。

如此一來,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高層級學術研究型人才,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是所謂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王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