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由 青年社群 發表于 藝術2021-05-28
簡介《小捨得》用孩子們的激烈反彈,迫使劇中父母審視自己的教育、過度的校外教育哪裡出了問題

多稜鏡是什麼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歡歡重新穿回了她愛的公主裙,子悠也比從前活潑開朗……近日,熱播劇《小捨得》在溫情中迎來大結局。

作為中國教育劇“小”系列第三部,《小捨得》較之《小別離》《小歡喜》,有著更為豐富的維度。表面上,它聚焦的是“小升初”的升學話題,實則是以三代人的生活為縮影對映中國萬千家庭的喜怒哀樂。在這裡,看得見親子關係、家庭教育,也如一面鏡子照見了婚姻、職場、養老以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雞零狗碎。因此,該劇自開播以來,劇中家庭的舍與得一路牽動著觀眾情緒。依據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許多人從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和現在的影子——曾經,有人希望從南儷身上尋找答案,看看“如果一直堅持快樂教育,逆著補課的潮流走,能頂到什麼時候”;後來,獲得熱讚的短評是這樣寫的:“人間真實”。

而如今,故事到了終章,劇情引發的家庭、教育、情感等話題仍在發酵。在回望、反思中,人們期待:教育的多稜鏡能照見多維度“愛”的覺醒。

是為人父母者的捫心自問,愛有沒有附加條件?

《小捨得》與《小別離》《小歡喜》都是以若干家庭作為敘事樣本,不同的是,這回擔任參照組的兩家,有著極微妙的牽絆。南儷與田雨嵐,因老一輩的婚姻狀況,兩人成了“半路姐妹”,從少女時代一路比拼,比到了現在各自的下一代。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極致的人物關係不具備普遍性,卻也不妨礙觀眾與她們共情。歸根結底,一個“真”字。場景是真的。歡歡一坐到書桌前,不是要喝水,就是想上廁所;顏鵬調侃妻子,考得好母慈子孝,考不好雞飛狗跳……凡此種種,不少人會心一笑。情感也是真的。為了兒子在擇數金牌班繼續“鍍金”,田雨嵐甘願向早就翻臉的鐘老師低頭。一句“在當父母前,誰還沒有點傲氣”,聞者百般滋味上心頭。雖然補習班學費不菲,可米桃媽輕聲細語說的“當父母的,誰不想為孩子拼一把”,卻是最堅定的天下父母心。更不消說大環境的真,劇中,老師問班上多少同學在外補課,呼啦啦站起一大片。現實裡,一邊是政策和學校不斷為孩子、為家庭減負,一邊不可否認的是,“劇場效應”下,家長們主動為孩子加課。

有了“真”打底,極致的人物關係讓觀眾更容易看清所有的愛與恨都其來有自。于田雨嵐,兒子子悠的分數可能是她在南儷母女面前有且僅有的炫耀資本。於南儷,出場時的“佛系”源自方方面面的心理優越,一旦孩子、父母、職場、買房四處栽跟頭,心理閾值被沖垮,“不甘心”便成了她態度急轉的推手。孩子在作文裡發問:“媽媽愛我,還是愛一個學習好的我?”需要捫心自問的,誰說不是熒屏前的為人父母者——愛有附加條件嗎?

是孩子的“擴音器”,放大他們或被忽略的成長心跳

《小別離》發生在中考前,青春期的孩子、人到中年的父母,在人生第一次別離之際真正懂了彼此。《小歡喜》講高考事,“春風四子”是孩子也是準成人,他們和父母間,與其說是教育與被教育,毋寧看成代際在對話,折射的也是不同年代的考學觀。到了《小捨得》,孩子年齡下沉到了小升初。在基本由爹媽“說了算”的年紀,孩子只能是教育理念碰撞下的執行者嗎?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故事的起點的確如此。歡歡與子悠在家宴上“比才藝”,在學校裡競選班委,看似主動行為,推動決策的實為父母。漸漸地,當壓力在“愛”的名義下持續增長,子悠鬱悶了,歡歡反抗了,劇本遞給他們“擴音器”,放大那些或藏在心裡、或被父母忽略的真心話。子悠很刻苦也很自覺,可他希望能少點補習多些擁抱自然和足球的時光。歡歡很要強,卻被媽媽的“雙標”傷了心。《小捨得》用孩子們的激烈反彈,迫使劇中父母審視自己的教育、過度的校外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其實也在替現實中的同齡娃發聲,歡歡與子悠所思所想,與天下孩子相通。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而米桃,她由始至終能讓人看見“成長的韌性”。世俗地說,她是“別人家的孩子”。作為外來務工人員的女兒,她沒開過“小灶”,憑天賦在數學上所向披靡。可她絕不僅僅是個用來支援“順其自然”教育理念的工具人。相反,這姑娘眼睛裡有戲,對自身家庭環境的有限、父母眼界的侷限,對贈與的接受或拒絕,甚至面對被同學朋友孤立的態度,米桃都在心裡有自己的標尺,都敢為自己做主。

從不同的成長心跳裡,編劇把孩子個體成才途徑、成長先後的參差和盤托出。藉由他們的心聲,許多人便也理解了孩子的成長需求。就像米桃投向夏君山夫婦時所憧憬的,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在成長路上既做後盾也可領路的父母,也是一個真正懂得幷包容自己的家庭環境。

是“功能性”角色的高光,點透了教育實為迢迢長路

看多了“甩手掌櫃”式的父親,劇中的夏君山被網友稱作“清流”。不讓父親缺席孩子的人生,劇本借夏君山為人夫、為人父的複線敘事,闡述瞭如是理念。

看多了“愛與奉獻”的老師形象,張雪兒與鍾益的出現成為同類題材裡難得的風景。張雪兒信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鍾益卻篤信天賦論與“嚴師出高徒”。這對情感上的伴侶如何在教育理念上一步步分道揚鑣,投射出劇本對學校教育、校外機構教育現象的深挖野心。

熱播劇《小捨得》收官:願教育的多稜鏡照見“愛”的覺醒

尤其精彩的還有故事裡的老年組。南建龍、“長公主”、蔡菊英,他們既與通常意義的祖輩一樣,渴望“隔代親”。可他們自身的靈魂更復雜,所帶去的影響力也比想象深刻。中年一場大病後,南建龍舍了原配妻子,決心與護工蔡菊英共度餘生。鬼門關上走過一遭的人,求生是本能。一旦想被照顧的慾望蓋過了情投意合,生活中心安理得於蔡菊英的張羅忙碌,便是自私的心理慣性。而一個“最愛歡歡和超超的外公”,一個悄悄賣了墓地給女兒籌措房款的父親,又有效抵消了失足丈夫、失責父親的負能量。至於“長公主”和蔡菊英,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老年“嬌氣派”,一個婚姻的“闖入者”,誰都有可恨、可氣又可憐的一體多面。老年組纏繞半生的交鋒,不僅析出了“半路姐妹”心頭刺的來龍去脈,也照見人生這條路上,教育的天花板不取決於天賦、學校,更非金錢和資源,而很可能是自己的家庭。

從某種角度講,《小捨得》很大的開拓性,恰在於它把一些“功能性”角色拽到了聚光燈下,鮮活演繹了——教育是漫長而複雜的。它以一種“我瞭解,我理解”的口吻提醒人們,孩子成長的迢迢長路上,沒有誰是絕對的“免責人”。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