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由 大龍貓聊生活 發表于 藝術2021-05-27
簡介結語馮記圈明墓出土的織物和錫器,使我們對當時的紡織和金屬冶鑄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墓誌銘記載了明代邊防與官制世襲、婚配製度等,也都是研究明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胡旋舞是從什麼傳入中原的舞蹈

大家好,我們的大龍貓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特別宣告: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併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資訊釋出平臺。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偉

引言

7月20日下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偉,以“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為題,為大家介紹本次“絲路歲月——大時代下的小故事”特展中“邊城孤衛”的故事。

1999年7月18日,寧夏鹽池馮記圈這個乾燥少雨的地方下起了一場大暴雨,兩座明代磚室墓的墓口被衝開,引起許多村民圍觀。考古學者趕赴現場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其後的8天時間裡共發掘了三座墓葬,墓主是守衛明長城的楊氏家族。

由於鹽池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楊氏家族墓大批的織物與墓葬品儲存良好,有助於後人瞭解墓主人的人生故事與當時的明代社會風尚。

鹽池概述

1。 地理背景

鹽池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最東部,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東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接壤,東南比鄰陝西榆林市,南邊和甘肅省慶陽地區相交界,四省相鄰,地勢南高北低,全縣境內無高山大河,最大的河流為水量稀少的苦水河,往西北注入黃河,屬於典型的內陸乾旱地區。

唐代詩人李益在《鹽洲過飲馬泉》詩中寫道:“綠楊著水草如煙,舊時鹽池飲馬泉”,明代時形容此處:“幅員數百里,又皆可沃壤可耕之地”,可見歷史上的鹽池曾經是塊水草豐美的地方,但是經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土地過分放牧與樵採,以及戰事頻繁,早已逐漸荒漠化,流沙遍佈。境內野生動植物、礦產資源豐富,盛產毛皮、甘草與食鹽,俗稱鹽池三寶。

大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鹽池地區就有人類活動,這裡處於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過渡地帶,因此發現了大量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古代,食鹽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來源,但是產鹽的地區很少,鹽池就既是食鹽的主要產地,又與其他地區相鄰,自古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2。 鹽池考古

秦統一六國後,鹽池屬於北地郡的轄地,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秦至北地郡領縣19”,19縣裡麵包括馬嶺、富平、朐衍,鹽池就位於朐衍縣,而朐衍縣舊址,現在稱為“張家場古城”,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牆以夯土砌築,城內散佈大量的繩紋板瓦,捲雲紋瓦當、回紋空心磚、陶器殘片和“大富貴,子宜孫,樂未央”銘文的方磚,還有一些銅璇璣、帶鉤、封泥、銅印章、貨幣等文物。張家場古城是寧夏境內儲存比較好的漢代古城之一。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張家場古城出土器物

公元407年,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在銀川建立夏國,稱作“赫連夏”或是“大夏”,首都在陝西省靖邊縣(今統萬城),鹽池屬於赫連夏的屬地。

而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政權更迭頻繁,地方勢力割據以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大量的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域胡人湧入鹽池,此地成為少數民族胡人和漢族的雜居之地,交匯了各方文化,考古學者也在此地發現了許多墓葬。

唐代在鹽池設立“六胡州”,負責安置歸降的突厥人和粟特人。在鹽池縣花馬池鎮硝池子村的“窨子梁唐墓”,共有六座石室墓葬,墓主人姓何,為昭武九姓之一。

從M3墓出土的墓誌銘顯示,墓主下葬於唐代公元700年,地點位於六胡州之一的魯州,為明代長城沿線地區。 窨子梁唐墓是帶有石柱的石室墓,最著名的文物是兩扇“胡旋舞石刻墓門”,門高88釐米、寬42。5釐米,正面琢磨光滑,中間雕刻有一對男性胡旋舞舞伎,兩人生得髭鬚捲髮、深目高鼻、胸寬腰細,體魄健壯,頭髮上束著髮帶,身著圓領緊身窄袖衫,下著緊貼腿部的裙子,腳穿長筒皮靴。左側男伎踩在一小塊圓毯上,右腿後屈,左手正微微上舉,右臂屈至頭頂,右側男伎,腳立於毯上,左腿前伸,雙臂上屈,至頭頂上方合攏,兩人都是手持長巾,熟練迴旋,飄逸瀟灑。門板四周以剔地淺雕捲雲紋裝飾,形成舞伎騰躍於雲氣的畫面,具有流動如飛的效果。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鹽池窨子梁唐墓胡旋舞墓門拓片

胡旋舞又名“團亂旋”、“團圓旋”,是出於中亞一帶的舞蹈,由西域傳入中原以後,頗受上層階級喜愛,白居易與元稹都曾有詩作,描述胡旋女體態輕盈、旋轉之快的舞姿,在很多文物裡也會看到胡旋舞的形象,例如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胡旋舞石碑、甘肅山丹縣文物館的胡旋舞銅俑、太原唐墓出土的胡旋舞長沙窯。 窨子梁唐墓出土的兩扇墓門,是我國首次在唐代墓葬中發現有胡旋舞形象的墓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五代和北宋時期,政府開始在鹽池設定鹽州。北宋鹹平五年,鹽池被西夏佔據,為西夏帶來了大量的青白鹽貿易收入。明代,鹽池成為朝廷和北歸蒙元勢力對峙的北部邊塞重地。明政府為了阻止韃靼入塞,從洪武年間開始在黃河東岸修築長城,並調兵戍守。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在鹽池設花馬池營;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又置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正德元年,改千戶所為寧夏後衛,全境分屬花馬池、興武營、林州三個守禦千戶所管轄。

現在的鹽池,是品嚐灘羊手抓肉的好地方,還保留了早期草原民族的特色。

鹽池馮記圈明墓概述

1。 墓葬形制

“馮記圈明墓”是寧夏正式發掘的少數明代墓葬之一,它的墓葬形制完備,出土器物精美,堪屬寧夏之首。馮記圈明墓一共發掘了三座墓葬,墓葬的地面建築均已不存,地下的總體形制儲存完好。其中M1、M2的墓道上方區域性已被破壞,M3儲存完好。三座墓葬都是帶有單室券頂斜坡式墓道的長方形磚砌墓室,方向坐南朝北。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M2平剖面圖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M3平剖面圖

明代經濟交通發達,各地商品與文化往來傳承,全國文化面貌的趨同性加強。 從我們已發表的資料來看,明代的墓葬形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王侯宗室”為代表的多室墓墓葬,墓葬的建築平面佈局,大多仿造地面上的王府宮殿建築形式,此類墓葬大多出現在山東、四川、江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另一類是“一般官僚與平民”的簡單長方形磚石墓,這種墓葬長期流行於南方,尤其常見於藩王、品官、宮城太監的墓葬,馮記圈明墓就屬於此類。

明代墓葬十分注重墓室的密封和牢固性,建造時會特別注重墓室的防腐和防水。

馮記圈明墓也反映了這個特徵,墓室採用平磚錯縫平鋪,逐層壘砌而成,拱券多使用堅固厚實的兩層重頂,讓盜墓者難以從上面開啟,而且縫隙之間,用三合土溝縫,表面抹平處理,牢固又防水。

2。 隨葬品及其特色

馮記圈M3夫婦合葬墓儲存完整,棺墓等隨葬品均放在原位。

墓室內,封門處並列兩張硃紅色的木桌,從木桌的腐朽程度與棺槨外型的特徵來看,木桌應該是隨棺槨一同下葬,男棺前的木桌較為高大,桌上擺放一個實木架,再用白色的帳幔遮蓋(帳幔出土後已毀壞),架上擺放灶臺、銅、扁擔等錫器,還有少量的筷子與木器,男棺前木桌的錫器數量較女棺前多。

棺槨擺放位置為頭內腳外,男棺位在西邊,女棺位在東邊,男棺槨較為高寬,槨外還有六個翣牌,具有鎮墓辟邪的作用,棺槨後方的壁龕上並列九件器物,包含罐、碟、碗等,其中兩件瓷罐分別盛有風乾的食物和水狀液體,壁龕上的器物基本上都是使用器,與木桌上擺放的錫制模型冥器不同。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出土翣牌

整個墓室佈局緊湊有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能突出棺槨的中心位置。

除了木桌上的錫器可能屬於個人使用之外,其餘都是夫妻共享。

從棺槨的大小和隨葬冥器的數量看來,馮記圈明墓帶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識。

馮記圈明墓的三座墓葬都是合葬墓,其中M1、M2發現了三具人骨,從顱骨特徵分析,可能是一夫二妻的三人合葬,M3是夫妻一男一女合葬。

夫妻合葬的風俗,從西漢開始就有,明代深受傳統思想影響,合葬之風盛行,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是夫婦合葬。

馮記圈三座墓的隨葬品包含織物、錫器、木器、銅器和瓷器等,種類雖然不多,但數量可觀。衣冠服飾也反映了墓主的身份等級,例如M3男主人身上出土了一個銅帶扣,是當時引領風尚的款式,其他隨葬品則看不出明確的組合關係。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出土銅帶扣

3。 錫器

馮記圈明墓出土的錫器有三個特點,第一,日用器皿體積較小,製作也略顯粗糙;第二,隨葬錫器擺放隨意,無統一的組合形式;第三,隨葬品會集中擺放在靈座內。

錫器在商周時期已開始使用,但由於材質脆軟,大多作為合金,很少將錫器用於隨葬品,明代以前的墓葬中,僅宋元墓中偶有出土特例。

元明時期,錫焊技術已發展成熟,錫製品開始流行,馮記圈明墓出土了80多件錫器,從選料、剪裁、成型、焊接都已發展完備,除了能焊接薄片的錫料,還有少量器物採用了磨製法。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出土三足鼎

4。 織物

錫器和織物是馮記圈明墓最具特色的墓葬品。3座墓葬中,僅M3的衣冠服飾保持原狀,因為墓室密封性佳,加上當地環境乾燥,出土的織物除了退色、掉色或相互薰染以外,整體儲存良好,是研究明代紡織的良好資料。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M3出土烏紗帽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M3出土四雲紋緞地刺繡獬豸補服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補子細節

5。 瓷器

元代與明代最著名的瓷器是青花瓷,因此馮記圈明墓的墓葬品也有許多青花瓷。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出土青花瓷器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出土黑釉瓷器

楊氏家族,明代長城的戍邊者

我們從M2楊釗的墓誌銘可以看出四個重點,第一是楊氏家族在明朝的發展脈絡,第二是明代的官制世襲制度,第三是婚配製度,第四是喪葬習俗。

1。 鹽池作為寧夏後衛之地的重要作用

明朝建國以後,蒙元的殘餘勢力退居長城以北,但實力仍然十分強大,不時威脅中原,到了明代中期,政府腐敗,國力漸衰,蒙古韃靼瓦剌部相繼興起,各種侵擾更加頻繁,給明政府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明政府耗費幾十年構築長城,範圍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綿延萬里,是九邊重鎮的防線。

鹽池當時為北部邊塞重鎮,明朝為阻止韃靼入塞,於鹽池大修邊疆和城堡,並調兵戍守。正統八年,在寧夏設定花馬池營,併成立寧夏後衛,與寧夏前衛、中衛、左衛、右衛一同形成完整的防衛系統,鹽池境內現在的安定堡遺址,就是當時用作邊防使用。

唐代稱鹽池為六胡州、魯州,學者分析地點應該位於明代的興武營附近,或者就是興武營。

目前秦長城和隋長城都已破壞嚴重,尤其隋長城已很罕見。因此,我們一般講的長城就是指明長城。近年國家文物局進行有關長城的調查,寧夏屬於長城遺蹟較為集中的省份,不同時期的長城都聚集在此,足見寧夏與固原在歷朝都是抵禦北方勢力的重要邊塞。

2。 楊釗墓誌銘所反映的族源及身份

馮記圈M2封門外側出土了一盒長方形墓誌,墓誌帶有志蓋,上方有無界格紋飾,並刻有“明封昭毅將軍紅山楊公合葬墓誌銘”共4行15字。墓誌內容以楷書篆刻,共764字,除了下端區域性模糊,其餘文字皆儲存清晰。

經論講堂:明代長城的戍邊者——鹽池楊氏家族墓及其相關問題

M2楊釗墓誌蓋

(1)楊氏家族在明朝的發展脈絡

根據墓誌銘顯示,墓主名為“楊釗”,祖上本無姓,僅記錄祖輩名字,所以沒有家譜可追溯。姓名是漢族千百年來綿延傳承的傳統,楊釗祖輩不記姓氏,應為少數民族。

楊釗的家族譜系圖,共記載了五輩人,第一代是他的高祖叫“樞歹”,曾祖父叫“麻忽兒克”,楊釗是第五代。

有學者認為“樞歹”、“麻忽兒克”,與史料中的蒙古人姓名相近,但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他們就是蒙古人,只能證明他們是居於西域蒙古人生活圈的少數民族。

明朝洪武年間,政府對北蒙古官民採取了勸諭歸降的招撫政策,只要能審時天命,攜幣來降者,朝廷均待以抒憂,安置到邊境衛所,或授官賞賜。

高祖樞歹自幼才能出眾,在明太祖朱元璋抗蒙元戰爭時,見元朝大勢已去,樞歹就歸附了朱元璋,隨朱元璋征戰,屢有戰功,任皇家禁衛軍“金吾右衛指揮”,擔任巡警京城各門的任務,官至三品,因此墓誌裡稱讚他“知天命順逆”。

當時明成祖朱棣為了刻意抹去建文帝的年號,沿用洪武年號,因此洪武三十五年實際上是建文四年,樞歹任金吾右衛指揮時,守衛的是北京城,而非南京城。

(2)明朝的世襲制度

明代有執官世襲的制度,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楊釗的曾祖父麻忽兒克,世襲了金吾右衛指揮一職,一路追隨朱棣,忠貞可嘉,因此被賜姓“楊”,獲得了漢族的姓氏。

楊釗的祖父叫楊洪,父親叫楊英,楊英歷經了成化、弘治、正德三個朝代,他與祖輩們一樣驍勇善戰,多次立下赫赫戰功。

當時蒙古的韃靼、瓦剌不時南下侵擾,戰事吃緊。因此弘治四年,楊英被派駐邊防前線,任“寧夏前衛指揮”,在最艱苦的地方發揮作用。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楊英任“寧夏後衛指揮”,守備寧夏北部防線。後來,朝廷調任陝西的軍隊抵抗蒙古,楊英升任“指揮僉事”,指揮陝西來的兵員,他的子孫從此以後也入籍了寧夏後衛。

墓誌上記載,墓主人楊釗三歲時隨父母來到寧夏,秉承祖輩驍勇,又受到北部邊防環境的感染,生性耿直,識見雄偉,文韜武略,長大後承襲父輩金吾右衛職,管理軍隊紀律嚴明,掌理衛事眾心悅服。

嘉靖十三年八月,盤踞河套的韃靼11萬騎兵大舉入侵花馬池(鹽池),在定邊營遭到伏擊後,前往固原,但陝西的將領未能有效抵抗,因此韃靼騎兵在安定堡燒殺搶掠。

當時年輕的楊釗發策奇招,協助寧夏總兵王孝取得了安定之捷,因抗敵有功,得到了冊封,升為指揮使後晉升為領班指揮、正三品昭毅將軍,楊釗墓誌上的頭銜就是昭毅將軍。 楊釗老年辭官後隱退,墓誌上記載他:“約一二知己,乘車載宗祖,縱情山水,不問政事,樂享晚年”。說明他不過問政事,也少與人往來,安享老年生活。

(3)婚配與喪葬習俗

蒙古人曾經是整個歐亞大陸的噩夢,即便是在元朝滅亡以後,蒙古人依然控制著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給明朝帶來巨大的威脅,能夠歸順又能效力明王朝的蒙元人自然受到統治者的青睞。楊氏家族是滯留在中原的蒙元人縮影,這類蒙元人士歷經數代與漢人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楊釗共有妻妾五人。第一任妻子為指揮李振之女,早卒。接續為陳氏、鄭氏、任氏、王氏。他們的婚姻具有傳統門當戶對的門第觀念,包含他的兒子、子嗣都是。妻妾也分等級,夫妻合葬墓裡,妾不可合葬,妾也不可頂替妻子的地位。我們可以透過馮記圈明墓的墓葬形式、墓誌銘與隨葬器物,看出明代社會的傳統風貌。

結語

馮記圈明墓出土的織物和錫器,使我們對當時的紡織和金屬冶鑄業有了更多的認識,墓誌銘記載了明代邊防與官制世襲、婚配製度等,也都是研究明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