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現代“吃貨”可能會失望,原來古人就吃這些……

由 天地生人 發表于 藝術2022-01-20
簡介秦漢時期:將米飯曬乾,吃時用水泡秦漢時期,人們喜歡吃的已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乾飯”

陶甗是幹什麼的

如果你是一個“吃貨”,穿越到古代的話,會發現自己沒什麼能吃的,因為很多現在常見的食物,大多數在古代都沒有,那麼不同朝代的古人都能吃什麼呢?

新石器時代:祖先開始蒸飯了

1973年,考古人員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了120噸人工栽培的穀物,這些糧食主要由秈米和粳稻組成。在北方,吃米的歷史同樣悠久。

《史記·夏本紀》中就有在黃河中下游種植水稻的記載。

新石器時代,古人發現用蒸汽煮熟的米飯,顆粒飽滿,粒粒分開,於是“蒸飯”出現了。

與如今的蒸飯不同,遠古的蒸飯要事先在鍋裡煮一下,再撈出來,在一種叫“甗(yǎn)”的蒸鍋裡煮熟。甗是底部有小孔的器具,這樣放在鬲、釜中,蒸汽上下流通,把生米煮成熟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甗由陶甗演變為青銅甗、鐵甗,直到輕便的木甗出現。

古代物質生活簡陋,蔬菜種類很少。《詩經》裡面的植物有150多種,其中一小部分是可以食用的蔬菜。葑、菲、葵、芹、荷等傳到現在大概只有芹菜和蓮藕了,大部分退出了蔬菜領域,成為野生植物了,但當時它們卻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當時連帶苦味的葫蘆葉子都當菜吃,不難想象那時蔬菜是多麼匱乏。

現代“吃貨”可能會失望,原來古人就吃這些……

▲ 河姆渡的稻作文化

商周時期:糧食種類有所增加

商周時期,隨著人們的探索,糧食種類有所增加,主要的糧食有粟、稻、黍、稷、麥、菽等。

黍,一種雜糧,去皮以後叫黃米,“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裡面講的黍就是這種穀物。稷,這個有些爭論,有說是指粟的,有說是指黍的,還不好確定。麥,就是小麥。菽,就是大豆,在很早的時候就是我國重要的作物了,比如《詩經》中有“中原有菽,小民採之”的記錄。

秦漢時期:將米飯曬乾,吃時用水泡

秦漢時期,人們喜歡吃的已不再是蒸飯,而是一種“乾飯”。

這種乾飯與現代一些地方將區別於粥的米飯說成的乾飯不一樣,是一種曬乾沒水分的真正乾飯。秦漢時期的乾飯又稱為“糒(bèi)”。《說文解字》稱:“糒,幹也。”

《釋名·釋飲食》說得更具體:“乾飯,飯而曝幹之也。”乾飯的製作方法是:將做熟的米飯曬成乾飯。當然,這種乾飯並不一定要用大米來做,小麥也可以。乾飯做好後一般放在陶罐一類盛器中,隨食隨取。

吃時把乾飯投放進湯水中,這叫“飧”;如果是米與大豆一起製作出來的乾飯,稱為“糗”。

因為糗與糒兩種食物形態差不多,往往並稱為“糗糒”。

飧食,實際就是水泡飯,這與現代人們喜歡吃的“蓋澆飯”不是一回事兒,但在語境上有相通之妙。

乾飯易於長期儲存,攜帶和吃起來都很方便,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方便飯”。

所以,乾飯在漢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們往往將乾飯隨身攜帶,部隊行軍打仗,士兵也都帶著乾飯。

需要注意的是,乾飯並不是一種上檔次的美食,而是一種大眾化的食物,而上流社會認為糗糒難登大雅之堂,抱有鄙夷的態度。

什麼是“原湯化原食”?

漢代還有一種叫“麥飯”的飯食,是由蒸熟的不脫殼小麥製作的。小麥連殼吃不易消化,口感不好。為了吃完這碗飯,古人把麥飯和湯一起吃,所謂“原湯化原食”。當時,主人是不能用麥飯招待客人的,那是對客人的不敬。

秦漢時期的主要食物還有豆子,偶爾會吃一些粟米粥,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已經發明瞭鍋的原型——鑊[huò],主要是用來燉菜的,因為那時調料太少,做出來的味道可想而知。後來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很多東西,比如葡萄、石榴、大蒜,但畢竟是剛剛開始引進,並沒有大規模流入民間。

另外,古代的鹽很貴,所以吃的食物大都很清淡。秦漢之際,主要的蔬菜是葵、藿、薤、蔥、韭這5樣。葵,就是現在的冬寒菜,也叫冬葵,“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裡的葵就是它。藿,是大豆苗的嫩葉,現在也不再吃了,《戰國策》中的“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中記載的就是它。薤,就是藠頭。蔥、韭這兩樣就是大家熟悉的了,就不再介紹了。

現代“吃貨”可能會失望,原來古人就吃這些……

魏晉南北朝:有錢人才能吃上白米飯

把米飯吃出花樣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事情,現代人們所吃的各式米飯,在這一時期基本都出現了。如現代城裡人喜歡吃的菜飯,就是魏晉人最早吃出來的。菜飯,在當時叫“蔬飯”或“蔬菜飯”,其做法是將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後烹飪成飯。與現代城裡人吃菜飯是為了換口味不同,在魏晉時期,吃菜飯是為彌補主糧的不足,以菜充飯,填飽肚皮。

當時的稻米飯稱為“白米飯”,因稻米產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後期,隨著水稻種植推廣,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才吃上了白米飯。

現代“吃貨”可能會失望,原來古人就吃這些……

隋唐時期:一日三餐成主流

古人“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的習俗最晚形成於商代。當時的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餐是正餐,正兒八經做飯吃,第二頓卻是殘羹剩飯。秦漢時期,上流社會普遍為“一日三餐”,級別較低的官員和尋常百姓多為“一日二餐”。到了隋唐時期,在民間基本普及了“午餐”,“一日三餐”成為社會主流。由於午餐是在日中時開始的,故名“中食”“晝食”,“中食”成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

隋唐時期,小麥的研磨技術已經很成熟,於是麵條產生了,唐朝時期很流行吃麵條。當時的燒餅像饢餅一樣,並不會放芝麻。此外,酸奶、馬奶、乾酪等奶製品在當時很流行。

宋朝時期:烹飪技術大進步

米飯在宋朝與今天沒什麼區別了。烹飪技藝的進步、口味的不斷變化,使得宋朝的“花式米飯”層出不窮,有青粳飯、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遊飯、二紅飯、蓬飯等。那個時代的人下館子,有很多選擇了,可以吃炒菜、湯羹及各種油炸食物和糕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套廚房必備,就興起於宋朝。宋朝的蔬菜有甘藍、菠菜、蘿蔔、黃瓜、葫蘆、茄子、冬瓜、竹筍等,各種水果也不缺,唯獨缺一種現在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辣椒!

現代“吃貨”可能會失望,原來古人就吃這些……

明清時期:白薯、玉米傳到中國

明朝末年,隨新航路開闢,美洲農作物傳入,我國糧食作物加入了不少新成員。明正德年間,玉米傳入中國,在沿海地區種植,明清兩代逐漸推廣。白薯的傳入則頗有幾分傳奇色彩,明萬曆時期白薯傳入呂宋(菲律賓),中國商人陳振龍見到後想帶回國內,呂宋政府禁止薯種出口,陳氏“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遂得渡海”。回國後,陳氏6代致力於推廣白薯種植,或薦之達官,或推廣薯藤於各地,或著書介紹種植方法,為白薯在我國推廣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薯產量是穀子的10多倍,有利於緩解我國的糧食問題。玉米、白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長。

喜歡川菜的朋友要穿越的話,一定要選好朝代,因為辣椒是在明末清初時期才傳入我國的。辣椒雖然到來晚,但是大受歡迎,很快就在全國推廣開來,併產生了很多無辣不歡的地區。

本文摘自《百科知識》2020。03A

推薦文章

  • 擬通報表揚!涉及確山、西平、新蔡、正陽……

    聯絡人:駐馬店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保護科 馬清漪電話:0396-2817956三、擬通報表揚的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和生態村名單(一)擬通報表揚的市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名單確山縣任店鎮西平縣老王坡管委會新蔡縣佛閣寺鎮正陽縣真陽街道辦事處...

  • 電瓶車停樓道引發鄰里矛盾 民警上門調解促和諧

    11月15日,樓山派出所社群民警王惟號在轄區走訪時,市民陳先生向其反應:該居住在一層,只要一出門,迎面而來是隨意停放電動腳踏車,大量而又雜亂無章的電動車佔用了大量的樓道、樓梯位置給社群居民的出行帶來很多不便,而今年來隨著電瓶車自燃自爆的事故...

  • 兒童吃太多甜食會誘發近視

    2、多吃甜食會造成維生素B1缺乏食用過多的糖後,糖分在體內代謝時需要提供大量維生素B1,如果糖分攝取過多,體內的維生素B1就會相對不足,生素B1缺乏也會使視神經生長髮育受到影響,從而導致視力的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