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由 大潮汕灣視點 發表于 藝術2022-01-17
簡介食樟林古港的食,傳統的味道,最是動人豆糕粿將米研磨成漿,摻入綠豆,舀入類似紅桃粿形的陶製容器中,放到鍋爐上猛火蒸熟,食用時加入炒過的“菜脯粒”,就是一道傳統的樟林美味——豆糕粿,這種簡單的食物,是樟林人難以割捨的家鄉味道

澄海樟林有什麼好玩的

百年前,這裡是海濱埠市,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地之一。潮汕人從這裡出發,乘著紅頭船,漂洋過海,外出謀生。彼時,這裡繁忙熱鬧,檣櫓雲集;商貿盛行,聲名遠揚。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清朝雍正年間,朝廷為了便於管理和收稅,規定沿海的各省的船要刷上不同顏色的漆,廣東省船隻的船頭和桅杆刷的是紅漆,因此,在民間便得名“紅頭船”。

而潮汕地區自古缺糧,朝廷便鼓勵商販從南洋販米,並對隨船販運的其他貨物予以減稅的優惠。在政策的鼓勵下,潮汕人紛紛造船出海,這一時期,廣東東部與南洋各國的貿易商船,都停靠在樟林。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這個兩公里見方的彈丸之地,稅收曾佔全省的五分之一,上世紀的英版世界地圖上,“樟林”之名赫然。

百年後的今天,風雲帶走了繁華,紅頭船成了歷史的證物。此時,這裡成了古蹟,是南粵古驛道的出海口,是世界記憶名錄僑批紀念地。繁華不再,可一景一物裡,還有當年的影子,記憶猶在,沿著河道緩緩的水流,過去的光景,浮現眼前。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樟林古港的景,是有故事的。

廣場擺設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樟林古港石碑旁的廣場上,有一個用木板和鐵架搭設起的造型奇特的擺件,兩頭的形狀像是房子,中間一個尖頭高臺上貼著紅紙,站在臺上,抬頭可以看見很多僑批的複製品。

多方查閱資料後,才知這奇特造型背後的深意:中間貼著紅紙的高臺,象徵紅頭船,兩邊的房子,一邊在潮汕,住著守望遊子訊息的家人;一邊在南洋,住著出外謀生掛念家人的潮汕遊子,僑批承載著思鄉之情,寄託著殷切希望,薪資上有打拼時汗水流下形成的汗漬,信紙上有深夜提筆時淚水決堤留下的淚痕。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僑批在兩地往復,也造就了當時批局的繁榮。

新興街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沿著河道靠近廣場一側往前走,很快可以看見一個坊門,門上紅字的朱漆已經褪了顏色,“新興街”三字依稀可見。新興街全長200米,分上段和下段,中間就是古碼頭遺址。這裡的房屋之前是貨棧,前門向著街道,可陳列貨物,後門直通內港,各貨棧均建起小碼頭,以便貨物起貨入棧。直到民國,貨棧才改建成為民宅。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往裡,街巷兩側的房屋多是傳統潮汕建築,多有兩層。有些老屋的外牆經過風吹日曬,牆體外部的土層已有損壞,露出或深或淺的溝壑;也有人家,翻新了老屋,貼上了瓷磚,各戶門口都懸掛著燈籠,鮮豔喜慶的紅色為老街添了活力。

新興街就像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喜上眉梢,笑紅了臉,他的皺紋含著時光,新修的屋子,像是子孫為他安的金牙,略顯突兀,但意外和諧。他,已經200歲了。他見證了樟林古港的全盛,也看見了變遷和沒落。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新興街兩側共有54間房屋,有一家顯得與眾不同,它的門口掛著“刻印之家”的牌子,這裡住著林伯老兩口,林伯是東里的“紅人”,他上過央視的節目——《記住鄉愁》。林伯從父親那裡學的刻印手藝,兩代人刻了80年,現在,他正把這門手藝教給孫子。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林伯的工作臺是一張半米長的矮桌,上面擺滿個各式工具:刻刀、鑿子、刷子、老花眼鏡、收音機……還有未完成的印章。屋內牆上擺著一幅攝影作品,是澄海籍攝影師陳澄生所攝。照片上,林伯帶著老花鏡低頭刻印,他全神貫注,細細雕刻,桌椅矮小,他卻像魏然泰山,屹立其間,一筆一劃,傾注心血,一人一印,守望一世,這幅作品的名字,叫《匠人之心》。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在客廳的玻璃櫥櫃裡,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印模和印章:月糕印模、紅桃粿印模、鹿形印模和公章、私章……問及生意如何,林伯說,越來越少的人刻印章了。

山海雄鎮廟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沿著河道往前走,到頭便是山海雄鎮廟。山海雄鎮廟是樟林古港眾多神廟中最大的一個,也是信眾最廣的一個,樟林幾乎每家每戶的門楣上都會有一張寫著“山海雄鎮”的神符,以保平安。這裡供奉的是三位山神,相傳,他們是揭西三座高山——巾山、明山和獨山的化身,在許多朝代都發揮過神威,其中就有韓愈平定潮州水患的故事。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自古,樟林人民就有把山神當水神拜的傳統。潮汕人乘坐著紅頭船下南洋,海上難免遇到風浪,加上潮汕人信奉神明,船主在出海前都會來此祭拜山神,祈求航程平安,還會出錢請戲班來“做戲”,而如若能夠賺得錢財平安歸來,還要再請戲班來“做戲”以此來答謝山神庇佑。而當時樟林古港的海上貿易頻繁,出海謀生的潮汕人不計其數,神廟門前,還曾出現過四棚大戲“相鬥”的場景。因此,在樟林貿易業發展的同時,戲班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山海雄鎮廟的嵌瓷和壁雕細緻精美,色澤光彩鮮豔亮麗,是潮汕建築文化中的瑰寶。據記載,神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南盛裡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走進南盛裡,你會驚訝其之大;

瞭解南盛裡,你會感嘆其之奇。

南盛裡地處古港出海口沖刷地帶,四面環水,因為地形似布袋,又得名“布袋圍”。南盛裡由旅新加坡僑胞藍金生於1900年斥巨資新建,歷時17年建成。整個南盛里民居建築全佔地近6公頃,約有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南盛裡建築群縱橫有序,疏密有致,其格局呈現“五巷三埕一池”,五巷指的是八落巷、擔粗巷、龍眼巷、漁行巷、洋樓巷;“三埕”即錫慶堂埕、三落埕、天公埕;“一池”即索鋪池。

而同時,南盛裡的建築群也是潮汕傳統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70座房屋大小共671間,包含著四點金、駟馬拖車、“老三落”、下山虎等的傳統民居結構。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整體氣勢恢宏,而細節之處更是值得細細欣賞推敲。每間房屋門口的牆壁上,大多雕刻著梅、蘭、竹、菊等富有寓意的植物或者花鳥等象徵吉祥的意象,其雕工精巧細緻,形象生動可愛,還可以看到一些詩或對聯,這些詩和對聯的內容大多教導後人如何處世,何以為人。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在南盛裡龐大的建築群裡,藏著一座大家故居——秦牧故居。據資料記載,秦牧的父親林運三早年間海外發家,用五百兩龍銀在南盛裡購得房產。秦牧在這裡度過了短暫的4年時光,但在先生之後的作品中,我們卻還是可以看到很深的“樟林影子”,如他在作品《鵝陣》中就曾描寫過獅頭鵝的生活習性。

樟林古港的食,傳統的味道,最是動人

粿

將米研磨成漿,摻入綠豆,舀入類似紅桃粿形的陶製容器中,放到鍋爐上猛火蒸熟,食用時加入炒過的“菜脯粒”,就是一道傳統的樟林美味——豆糕粿,這種簡單的食物,是樟林人難以割捨的家鄉味道。

豆糕粿說“盞”不說“個”,食用時要用磨得光滑的一頭扁而尖,一頭粗而寬的竹片將粿和容器分開。豆糕粿雖有嚼勁但本身無味,加上熱火炒過的菜脯,便多了鹹香,還可以按照個人口味加入辣椒調味。4元6盞,可以頂一餐飯。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樟林古港的周伯豆糕粿聲名遠揚,許多外地遊客為吃這一口正宗的豆糕粿紛至沓來。有趣的是,老闆姓許,老闆娘姓鄭,店卻“姓了周”。

原來,老闆姓許單名周,周伯周伯地叫慣了,店名也就叫周伯豆糕粿。掌廚的是老闆娘,她做了二十餘年的豆糕粿,以前推著小車當街賣,六、七年前,才開起了店。她凌晨三點起床製作豆糕粿,七點開業,二十多年如一日,作息不變,味道也始終如一。

在潮汕地區,澄海的樟林豬腳飯與惠來的隆江豬腳飯齊名。樟林豬腳飯選用皮白渾圓的豬後腳,豬後腳瘦肉較少,有利於久熬而肉不散,這樣味道能深入食材的每一處。

樟林豬腳飯能夠遠近聞名,靠的是精細和用心。好的食材,一鍋好的陳年老滷,好的火候,好的刀法不可或缺,還有——好的米。豬腳飯的米也十分講究,要選用細長的香米,要煮得軟硬適中,又香又粘,吃的時候淋上一勺滷湯,配上熬煮之後軟糯而不肥膩的豬腳,清爽的小菜,鮮甜的生蠔湯,就是一頓正宗的樟林豬腳飯。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而吃豬腳飯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蹲著吃,船工們常常第一第二碗蹲著吃,而第三碗的時候,就站起來吃。這個不成文的“規矩”也一直沿襲到了今天,現在在賣豬腳飯的店門口,廚師的灶臺的前面,還會擺放著一隻鐵質的長凳,上面是鏤空的,也不會蓋上木板,顧客來了,就“自覺”蹲在長凳上,點餐,吃飯,和廚師話家常。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生活

樟林人的生活,融在了樟林的古蹟裡。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與別處的古蹟不同,樟林古港顯得很“野生”,它沒有被過度保護,亦沒有過度開發,樟林人活在古蹟裡,古巷裡有小孩的吵鬧聲,老人開著家門小憩;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這家種的火龍果伸出了牆頭尋覓陽光,那家的貓正在對門的臺階上睡得安詳;古時文官的府邸大夫第換了幾代主人,林伯家裡罕見的老繡球年年開花……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樟林人和古蹟和諧地相處著,他們讓古港有了人情味,有了煙火氣。古老的故事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直到今天,潮汕人勇敢開拓,積極進取的故事還在口口相傳,樟林古港的故事,翻過了繁盛,翻過了落寞和消沉,又有了新的篇章,今夕的紅頭船,又將開往何方。

澄海樟林古港,古蹟與生活,跨越百年的交融

(河道一端,一艘25米長的模擬紅頭船正在修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