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南京鼓樓區以解決百姓身邊問題為行動指南

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藝術2022-01-10
簡介在大走訪中,陸續有不少附近居民向社群、街道提出了這一問題

郵政綠苑小區怎麼樣

中國江蘇網11月29日訊 黨的十九大提出,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南京市鼓樓區“大走訪”踐行基層政府以人民為中心,解決百姓身邊的問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

截至9月底,鼓樓區共有4077名黨員幹部參加“大走訪”,全區近1。4萬家企業和近36萬戶居民已全部走訪完成,活動辦理問題7710個,辦結率達100%。

九大制度發力,大走訪“不落一人”

在南京鼓樓區寶塔橋街道,金陵村68號大院為拆遷安置小區,小區居住人口以中老年居多。“大走訪”後,這裡腳踏車棚變身居民活動室,大家交口稱讚。居民曾向前來走訪的幹部反映需要活動室,但活動室如何選址、施工建設以及後期管理面臨諸多問題。以居民議事會為平臺,街道、社群、產權單位、居民代表等多方共同參與,經過多輪方案、多處走訪,最後形成一致意見,將車棚建成了活動室。

活動室的建成讓百姓滿意並非個案。圍繞走訪全覆蓋、問題全解決、全面提升群眾滿意度的目標,鼓樓區形成了一批具有“鼓樓特點”的制度化建設做法。全盤佈局,機制先行。成立大走訪活動領導小組,下設綜合、組織、宣傳、督查四個組,確立每週例會、每月彙總協辦制度,要求全區各街道各部門做到“三個到位”,即大走訪五人協調小組成立到位、分管領導和聯絡員明確到位、工作方案制定到位。明確走訪機制,在全區實行 “社群主戰場、街道總協調、部門齊參與”的走訪機制,明確各街道負責統籌安排好各級各層對社群、企業和居民的走訪,確保不重、不漏。在問題解決處理上,以街道作為責任主體,牽頭各區級部門,就疑難問題實行協辦匯辦。強化督導力度,由區大走訪辦牽頭,組織6個督查調研組,採取單位自查、隨機抽查、書面核查和電話查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先後3次對全區13個街道、兩個管委會和14個系統黨工委的大走訪活動開展專項督查。

走訪機制發力,以社群為主戰場,街道總協調,部門齊參與,鳳凰街道消除了存在十餘年的地下隱患。該街道華陽佳園兩千多平方米的地下室被部分業主出租,有的租戶還使用燃氣,所導致的安全隱患一直讓居民憂心。今年大走訪中,居民提出要解決這個大問題。鳳凰街道成立專項工作組,倒排工作時序,以一位副區長牽頭,兩次召開由區安監局、區公安分局等多部門參加的現場工作會,實地察看地下室情況,走訪居民住戶,聽取意見建議,一家家談、一個人一個人談,公安、城管、街道、社群、業委會人員及志願者放棄節假日,在聯合走訪中一對一進行思想疏導和安撫。在今年5月徹底完成清理,還居民乾淨清爽環境,街道和社群組織召開業主議事會,共商地下室用途。

在大走訪中,鼓樓區注重精準發力,分層分類推進。領導帶頭先行。在市管幹部層面,每月上報走訪情況和問題解決情況;在區管幹部層面,要求每月至少開展一次走訪且每次都要解決問題,牽頭主持召開一次問題協調會,至少開展一次下基層調研活動。重視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定期邀請社群書記、主任採取實景教學等方式為機關黨員講學授課;推進“線上線下雙走訪”,機關黨員與困難群眾線上加為好友,有問題隨時解答。注重拓展參與人員。充分發揮退休黨員餘熱,設立“傳幫帶”物件,由樓棟長或者網格員帶著上門,既解決了居民不信任的問題,又在第一時間拉近距離。邀請社會組織和社會熱心人士參與走訪、幫助幫扶。

解決實際問題,創造美好生活

鼓樓區委始終堅持把大走訪的立足點放在解決群眾最關注、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上,用心處理群眾問題、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解疑惑、辦好事。

鼓樓區建寧路街道將居民的難事急事放在心上,真情實意地辦好事、解民憂。今年6月份,南京迎來了梅雨季,連續多日的暴雨不僅給居民出行帶來了麻煩,在部分基礎設施陳舊的老舊小區更引發安全隱患。建寧路街道的安樂村小區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缺少物業管養導致小區部分建築老化,尤其是西面兩段近十米長的圍牆年久失修,牆內磚頭都露在外面,每每有人經過都要繞著走,連日的暴雨沖刷讓原本就不牢固的牆體搖搖欲墜,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此處圍牆的產權單位屬於鐵路部門,圍牆邊有兩處小違建,均屬社群釘子戶,周圍還有一些高大的樹木以及電信移動的變電箱。雖然情況複雜,但社群一想到關係居民安全問題,決定還是急事急辦、特事特辦。

透過“民主協商同盟會”微信群就圍牆修復問題進行線上線下雙向協商。以居民協商意見為基礎,邀請專業部門、相關單位以及居民代表召開民主協商會議,綜合群體意見,拿出合適的修補方案。最後,確定資金由社群為民辦實事經費先行墊付,由社群牽頭,街道協助,請專業施工隊伍儘快對圍牆進行修補,待修補完成後再與鐵路部門溝通,進行後續的管理和維護。“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繞著圍牆走了”,這是小區居民的深刻感受。

鼓樓區理順問題“四級辦理”流程。 “一級承辦”即走訪發現的本級解決的問題,留在本級及時協調解決;“二級轉辦”即需其他街道、部門、單位協調解決的問題,主動對接相關單位具體承辦;“三級會辦”即需要區級層面協調研究解決的問題,由區走訪辦會審後,統籌移交相關牽頭單位及職能單位會辦;“四級呈報”即需要市級層面研究解決的問題,經區大走訪活動領導小組審議確定後,上報市大走訪活動辦。

在匯文學校旁邊的清河新寓二村入門處附近,有一段坑坑窪窪的路,既不算市政道路,又不是小區物業管理範圍,石塊搭成的道路每到下雨天很容易一踩就是一腳泥。附近多居民區,下班時間大量小商小販聚集在此,步行透過也很擁擠,這裡還是匯文學校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孩子們跑跑鬧鬧透過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在大走訪中,陸續有不少附近居民向社群、街道提出了這一問題。經調研,江東街道組織鋪路,不到7天,道路煥然一新。街道採取疏導與執法相結合的方式,將原本在此經營的“五小行業”攤主引導到他處,給其重新設定區域開展日常經營,對於流動性強、下班時間集中的商販,在此處安排流動巡查崗,由城管執法隊員定時定崗定人檢查,發現商販及時勸導,這個百姓出行問題在基層得到解決。

此外,鼓樓還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以大走訪資料錄入系統為基礎,在對全區收集到的問題進行大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統計出居民關注度強、重合度高的系列問題,由區走訪辦牽頭,重點對專題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出臺區域層面的系統化解決方案。例如,開展了非市政管養道路修補、地下室群租房清理等兩次專題問題整治活動,近百條老舊小區道路得到重新施工修復,困擾居民十餘年的地下室群租房問題得到妥善處理。

在鼓樓,百姓遇上問題,都知道往哪裡反映。鼓樓區暢通問題反饋渠道,充分利用12345熱線、“96180”民意直通車、“鼓樓微訊”微信微博等平臺,形成線上問題反饋機制,將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納入進來,變零散的選民見面會、進社群等活動為系統化的集中接待活動。設立集中接待日、院落見面會、社群民情接待站等群體式專題走訪活動,匯聚民情民意,直面群眾訴求,切實提升發現問題的精準性和可靠度。

幕府山街道瞭解到綠苑小區周邊沒有公交車站,指導社群幫助小區居民申請建立公共腳踏車點,解決居民出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久久為功,長效機制營造“幸福鼓樓”

6月30日上午,湖南路街道馬臺街社群辛秀玲老人和小市街道張王廟社群居民史秀蘭,在家中透過代辦服務辦理了申領 “尊老金”和獨生子女一次性獎勵金等兩項業務,成為鼓樓區第一例80歲以上老人上門代辦服務和第一例跨街道、跨社群代辦服務的享受者。

鼓樓區有兩個政務服務大廳,13個街道均設有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根據所辦業務不同,居民辦事須前往區服務大廳或街道中心進行實地辦理。走訪中,有居民提出,由於不瞭解政策需多次辦理、年紀大身體行動不便、戶籍地與居住地不一致等原因,導致到服務大廳辦事不方便的問題。

鼓樓區政務辦研究後決定在全區推出“家門口的政務服務”,徹底解決辦事“最後一公里”問題。“家門口的政務服務”就是將政務服務“一張網”延伸到社群,選出目前社群具備辦理能力的46個服務事項作為第一批代辦範圍,審批結果透過郵政EMS送達,費用由政府買單。另外,在全市首創為80歲以上老人、行動不便殘疾人提供上門代辦服務,他們撥打96180服務熱線電話,就有社群人員走進家門現場辦理,真正實現用制度長效解決百姓困難。

聚焦實效,探索常態長效,成為鼓樓大走訪的重要目的。堅持立足實情,著眼未來,從組織層面歸納總結成熟經驗,探索常態長效化體系機制建設。讓“進門入戶”成為幹部聯絡群眾的常態模式。堅持把大走訪與機關黨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機關黨員與社群群眾的常態化聯絡。將聯絡走訪居民、企業情況固化為全區機關工作作風考核的重要內容,由定向走訪物件打分數、提意見,確保資料真實有效。讓“暖民行動”成為拉近黨群關係的重要紐帶。繼續推廣便民服務卡、社群文創產品等成熟的親民舉措,透過靈活多樣的宣傳形式和貼心舉動,進一步營造“幸福鼓樓”的區域形象。讓“惠民舉措”成為推進工作落實的善政之源。聚焦富企惠民,助力幫貧解困,將大走訪融入到為群眾辦好事工作中,以走訪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基礎,研究出臺了政務服務上門、增設老人助餐點等系列惠民政策,提升居民滿意度。

十九大報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大走訪,找出問題、解決問題,讓人民生活更美好——鼓樓區毫不懈怠,不斷前進。 撰稿、供圖:馮智勇 孫雲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