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趙構定都臨安,和金軍第二輪大掃蕩有什麼關聯?

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藝術2022-01-04
簡介王庶代表中央政府,希望節制西北各地軍政長官,根本就沒有人搭理他,後來王庶惹惱了曲端差點被殺

臨安什麼時候屬於杭州的

杜充上任後沒多久,金國就開始了第二輪大掃蕩。

這一次大掃蕩聲勢驚人,汴梁有了陷落的風險,杜充抵擋不住,於是就把黃河大堤掘了。

這樣一來,宋軍等於憑空多出了十來萬,直接把金軍擋在黃河以北望洋興嘆,可百姓自然是遭了大殃。

對杜充的這種做法,後世讀者莫不大加批判,認為杜充之所以惡名昭彰,完全是因為幹出這種缺德事兒。

這事兒幹得的確很缺德,但杜充之所以會有惡名,是因為他最後投降了金國,而不是他掘了黃河大堤。

後來,杜充率軍離開汴梁,南下找趙構去了,依然獲得了高度認可,地位在劉光世、張俊和韓世忠之上。

由此可見,南宋政府並不認為掘開黃河大堤是錯誤的行為,因為只要能攔住金軍,犧牲點北方老百姓,似乎不算什麼事兒。

更何況在南宋政府看來,這些老百姓習慣性地當牆頭草,今天是金軍的順民,明天是宋國的遺民,後天又是義軍和流寇的亂民,根本不值得倚重。

趙構定都臨安,和金軍第二輪大掃蕩有什麼關聯?

金軍的第二次大掃蕩依然是兵分三路,試圖在第一次大掃蕩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成績。

這次大掃蕩前,金軍在戰略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以完顏宗翰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該集中精力全力攻打西北,只要徹底控制住西部,就可以居高臨下,席捲整個東部地區。

而以完顏宗輔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應該集中精力攻打東南,只要擊破南宋中央政府,就可以佔據東南經濟重心,更容易統一天下。

以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金國基本盤太小,宋國太龐大,現階段妄圖滅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們應該在黃河以北穩紮穩打,儘量消化這些地盤。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分歧,主要是當時的金國並未實現中央集權,各派的利益不同,他們的戰略規劃自然也不同。

在當時背景下,如果黃河以南的地區佔領太大,中央政府缺乏直轄的能力,就需要分封宗室成員坐鎮那裡。

這樣一折騰,幾大宗室強支就可能形成挑戰皇權的能力,完顏吳乞買一派取得了皇權,自然不希望藩王勢力失控,所以相關戰略一直非常保守。

完顏宗翰和完顏婁室兩大宗室代表人物負責中線、西線戰爭,自然希望集中更多軍事資源用於西部地區。因為只有這樣,他們的勢力才更容易擴大。

完顏宗輔和完顏宗弼作為阿骨打一系的代表人物負責東線戰爭,自然希望集中更多軍事資源用於東部地區。因為只有這樣,他們的勢力才更容易擴大。

這三派顯然誰也無法說服誰,最後大家意見折衷了一下,那就是繼續兵分三路,一路向東、一路向南、一路向西,先把宋國打個稀巴爛再說。

趙構定都臨安,和金軍第二輪大掃蕩有什麼關聯?

與此相對應的是,南宋也在類似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有人認為,應該把軍政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定都長安);有人認為,應該把軍政資源集中在北部地區(還都汴梁);也有人認為,應該把軍政資源集中在東南地區(定都建康、揚州、杭州);還有人認為,應該把軍政資源集中在中部地區(定都襄陽)。

哪種意見正確呢?自然是各有各的道理。

趙構在選擇都城地點時,肯定會把各種方案的利弊都思考遍。因為各種意見會堆滿他的案頭,各種意見的支持者,都會沒完沒了地為自己的意見辯護,並指出其它意見的弊端。

類似的選擇,不僅僅是決策者的內部意見不同,還牽涉著各地利益代表的考量。

一切是顯然的,基於北方的利益群體、集團,自然希望大宋還都汴梁,這樣一來,北方的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證。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自然會把還都汴梁的好處說了又說,甚至不惜信口開河提供虛假資訊。

總而言之,現在汴梁有雄兵一百萬、甚至一百八十萬,只要皇帝還都汴梁,馬上就可以吊打金軍了。

基於南方的利益群體、集團,自然希望大宋定都江南,這樣一來,南方的利益就更容易得到保證,而不會無休無止地拿南方的資源,去填北方那個無底洞。

哪種選擇正確呢?這個很難說。我們只知道,趙構後來選擇了定都江南。

趙構的這種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宋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

現在的宋國,正規軍不會超過十萬,而且這些正規軍也是各懷心機。對此,只要看一下後來苗傅、劉正彥輕鬆控制帝國都城就可以知道了。

苗傅、劉正彥兵變之後,張浚(水字旁)、呂頤浩領銜勤王時,只有張俊(人字旁)、韓世忠積極響應,劉光世猶豫再三才參與的,楊惟忠雖然同意呂頤浩率領他的軍隊勤王,但是本人並沒有參與行動,而範瓊更和沒事人一樣。

如果沒有強大的文官系統作基礎,這段歷史恐怕就沒有趙構啥事了。憑藉這種軍隊,趙構哪敢北上呢?

趙構定都臨安,和金軍第二輪大掃蕩有什麼關聯?

說到地方軍,西北軍的確足夠強大,問題是西北軍一盤散沙。所以,婁室率領金軍進入西北,直接就把關中打穿了。

王庶代表中央政府,希望節制西北各地軍政長官,根本就沒有人搭理他,後來王庶惹惱了曲端差點被殺;最後因為沒人支援曲端,於是他便奪了王庶的大印,把王庶趕走了。

張浚代表中央政府,希望節制西北各地軍政長官,大家表示願意服從,可到了戰場上,他們還是一盤散沙。張浚後來整頓軍隊,因此投敵、叛亂的人成群結隊。

憑藉這種軍隊,趙構就算到了西北,又能怎樣呢?

至於以汴梁為中心的地方軍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曾經的各大義軍首領,後來十有八九都變成了賊寇。

我們可以居高臨下地說,這都是因為杜充無能造成的。問題是,如果趙構坐鎮北方,就一定比杜充強嗎?

到時,這些軍頭都是擺出一副“中央政府只知道貪汙腐敗、內訌,所以我們不得不反”的樣子,趙構又能把人家怎麼樣呢?

更主要的是,趙構坐鎮江南,在南宋建立僅僅一年時間內,襄陽、鎮江、揚州、杭州都被賊寇佔據過,壽春等地都曾被賊寇大舉圍攻過。

如果趙構遠離江南,江南恐怕早就成了賊寇、軍閥的天地了。

趙構選擇定都東南是不是正確,這個很難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我們認為,趙構選擇定都東南,只是因為他低能、膽小,那也把事情說得太容易了。

趙構定都臨安,和金軍第二輪大掃蕩有什麼關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