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六君子圖》——倪瓚(元)

由 宗風老黃 發表于 藝術2021-12-31
簡介《六君子圖》構圖依然是典型的倪畫“三段式”:一水間隔兩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著六株古木,據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樹,背後河水茫茫,遙遠的天邊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遠蕭疏其時倪瓚的筆墨風格也趨成熟:勾、皴用筆燥而靈動,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帶

倪瓚六君子圖在哪裡

《六君子圖》

元 倪瓚 紙本水墨 縱61。9釐米 橫33。3釐米 上海博物館收藏

作者:

倪瓚(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鎮, 號雲林, 別號幼霞生、荊蠻民、奚元朗、淨名居士、朱陽館主等, 常州無錫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倪瓚早年喪父, 由長兄撫養成人。倪瓚為避官租和兵亂, 遂散其家資, 遁跡江湖, 直至明初, “扁舟箬笠, 往來湖泖間”, 過著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此畫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圖後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雲山隔秋水, 近看古木擁陂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此圖因此得名《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構圖依然是典型的倪畫“三段式”:一水間隔兩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著六株古木,據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樹,背後河水茫茫,遙遠的天邊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遠蕭疏其時倪瓚的筆墨風格也趨成熟:勾、皴用筆燥而靈動,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帶皴勾、皴,而土坡則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態及質感更為分明;樹分別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幹挺拔,彰顯“正直特立”,而樹葉則2株以線勾,4株為點葉,或橫點,或直點,或介字點,前濃後淡,錯落有致。以幹筆在樹身和坡石的結構折轉處及暗部略施擦筆,然後以淡墨破染,濃墨點苔,達到結構紮實,層次分明的效果。

《六君子圖》介紹:

《六君子圖》,該藏品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徵餘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痴(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知倪瓚此時四十五歲,而黃公望長他三十二歲,其時已是七七歲老者。黃公望曾以十年時間為倪瓚畫《江山勝覽圖》淺絳山水卷,長二丈五尺多,倪瓚推崇他,尊稱“老師”,可知兩人相交之深。後黃公望果見此圖,並欣然題詩圖上:“遠望雲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陁。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痴贊雲林畫。”此圖之名“六君子”,應該就是從這首詩中來。

倪瓚《六君子圖》以樹喻君子,表達了作者對君子“正直特立”高風的崇尚。這正是宋元以來文人繪畫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瓚好畫墨竹,有人指責他畫的竹似麻,似蘆,他自解:“餘之竹聊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在《答張藻仲書》中更是明確地闡述:“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這無異宣告了文人繪畫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將詩情畫意融入畫中,使繪畫不再是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寄託了人們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將繪畫劃定為僅供個人娛樂的筆墨遊戲。以枯而見潤的簡練筆墨,營造了湖光山色荒涼空寂的意境:近則秋樹稀疏蕭瑟,遠則山巒綿延橫亙,其水面空闊冷清,畫上有多人題詩。

著錄於《大觀錄》卷十九、《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十三、《寶迂閣書畫錄》卷一。

《六君子圖》——倪瓚(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