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解讀」10 短文三篇

由 老謝語文堂 發表于 藝術2021-12-29
簡介信條一、把握文意文章開宗明義:“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都在幼兒園就學過

亨利四世有幾條線索

「解讀」10 短文三篇

短文三篇

熱愛生命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生命活動表現為日常的生活,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熱愛生活。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表明自己熱愛生活的態度:“壞日子”,飛快地“度”過去;風和日麗的時候,則“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接著,作者把“哲人”與自己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態度作比較。“哲人”消極地看待生活,彷彿生活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而自己認為“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是優越無比的,是值得稱頌,富於樂趣的。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如果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不正確,“覺得不堪生之重壓或是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的“糊塗人”正是如此。

在文章的第3段,作者談到生命的孿生兄弟:死亡。人們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原因是,“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因此,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同時,“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所以“我們”要更加講究生活、專注於生活。作者以自己為例,自信“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經進入老年,但還是“迅速抓住時間”,“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使自己最後“剩下的”生活過得“豐盈飽滿”。

二、問題探究

1。文章中說:“生之本質在於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2。文章中說:“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於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

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

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於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一、把握文意

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從生理的層面來講,人只不過像一根葦草一樣,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能致人於死命。第二,人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想。因為能思想,區別於頑石或者牲畜;因為能思想,比能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比囊括了人併吞沒了人的宇宙高貴得多;因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是道德的原則。人不能求之於空間,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總之,人的尊嚴在於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二、問題探究

1。文章說,“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試對這句話做一點說明。

人有一種希望,就是填充空間和時間,即希望自己佔有更大的空間和時間。但與浩瀚的宇宙相比,人佔有多少空間都沒有用;人無法避免死,因此也佔不了多長時間。人的尊嚴不在於填充空間和時間,而在於思想。思想有深淺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獲得力量,體現出人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顯示出人的獨特性和魅力,也即獲得人在自然萬物中的“尊嚴”。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2。文章說:“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試對這句話做一點說明。

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透過對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為道德的原則,說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視。

信條

一、把握文意

文章開宗明義:“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都在幼兒園就學過。”接著,文章列出了十七條。作者認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東西都在上邊那些條條裡”。這些條條是人們過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則,包括個人的健康習慣,正確處理與他人關係,對生活保持熱情和興趣,承認死亡以及注意觀察周圍事物等。作者進一步闡釋,十七條中的任何一條,都可以應用到成年,實踐於家庭、社會,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為中。最後,作者強調十七條中的一條:“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這是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團結,要互相關愛,要有集體精神。

二、問題探究

作者列出這些最基本的信條有什麼意義?

人們常說,真理是樸素的。又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用最簡明的語言表達最複雜的道理。對於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做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使一般人難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卻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且講得機智、幽默,充滿溫情,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說,這些信條“貼近真實,清晰明瞭並且堅實可靠”,便於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實踐,並獲得成功。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說過,他之所以能得獎,原因就在於他實踐了幼兒園中學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條。

關於練習

一分別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聯絡對生命、生活的認識,談談這三篇短文分別給你的啟示。

設題意圖:使學生學習概括隨筆類文章的主旨,並注意從中汲取有益的思想。

參考答案:

《熱愛生命》

作者從“度日”的含義談起,引出對生命的兩種不同的理解和態度。從對比中得出結論: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認識。如果對生命的認識不正確,白白虛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接著換一個角度,從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談起,指出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沒有死的苦惱。由於作者關注生活,講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老了,還抓緊時間,使生活過得豐盈飽滿。

這篇文章的主旨: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得豐盈充實,對於死亡也不會覺得煩惱。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文章第1段,說明人只要還有思想,就還是人;沒有思想,就無法同自然界的萬物區分開來了。第2、3段,說明人的肉體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葦草,但由於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顯然,在第1段的基礎上,意思具體化了,深化了。最後一段,補充、強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於空間,應求之於思想的規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這篇文章的主旨:人本身很脆弱,偉大之處在於能思想,人應該“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先指出信條在幼兒園就學過,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則。接著列出十七條信條,並對這十七條進行歸納。然後說明這十七條適用於個人、社會以至政府。最後突出十七條中的一條:出門時手拉手,緊挨一起。

這篇文章的主旨: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規則,而這些規則在幼兒園裡就學過。

學生從三篇短文中受到的啟示,可以各抒己見,不拘一格。

二聯絡上下文,品味下列語句,並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以闡釋。

1。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2。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3。我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都在幼兒園就學過。

設題意圖:領會課文中富於哲理性的語言的含義,並藉此進一步領會課文的內容。

參考答案:

1。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正確,生活樂趣就大,如課文中的“我”。對生活的認識和態度不正確,生活樂趣就小甚至沒有,如課文中的“哲人”“糊塗人”。

2。與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確很脆弱,如一根葦草,隨時有折斷的可能。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別的任何力量都無法掌控和摧毀的,因此人的全部尊嚴在於思想。

3。人無法填充時間和空間,在空間無限大的宇宙面前,人顯得微不足道。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沒有邊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個宇宙作為思考的物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囊括了宇宙。

4。幼兒園學過的那些基本原則,適用於個人、社會乃至政府。所以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兒園就學過。

三找出課文中富於哲理的語句,細細品味,並就其中一條寫出自己的心得。

設題意圖:除了上題列舉的以外,課文中富於哲理性的語句還有一些,找出來仔細品味,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語言和內容。至於寫心得,是透過讀寫結合,加強理解,著眼運用。

參考答案:略。

教學建議

一、這篇課文包括三篇短文,其中第二篇只是幾個片段,第三篇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部分。教學時,可以把第一篇作為重點,後兩篇次之。共同的教學目標是,讀懂這三篇短文,領悟文章哲理美和語言美。對第一篇短文,還要求學生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三篇都是翻譯文章,有的文章還是寫於幾百年前的,學生讀這樣的文章可能很不習慣。但這樣的文章文化內涵豐富,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十分有益,因此應該讀、值得讀。學了這樣的課文,將來課外自己讀和課文同類的著作就不會茫無頭緒、手足無措了。教師的任務是,關注學生閱讀的過程,向學生指點閱讀的途徑和方法。《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教學建議”第二條中提到的一些措施,教學本課時不妨參照選用。

三、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習文化論著類課文,要注意“把握論著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瞭解用以支撐觀點的關鍵材料”;要在閱讀過程中學習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注重反思,探究論著中的疑點和難點,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為了貫徹課標精神,學習這篇課文,要注意讓學生把握短文的觀點以及支撐觀點的材料,鼓勵他們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看法,並和同學交流。

四、對課文涉及的艱深理論問題不必深究。

五、注意學習課文語言,名言警句不妨摘抄下來。

有關資料

一、關於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後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在16世紀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樣受到現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從他的思想和感情來看,人們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一位現代人。

蒙田出身貴族,祖上是波爾多人,他早年學習拉丁文,在波爾多市唸完中學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深居簡出,閉門讀書思考。後來,他在政府部門任職,成為波爾多市議員,並兩度被選為波爾多市市長。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親死後才開始撰寫《隨筆集》。

他熟讀古代大家如普魯塔克、塞涅卡、塔西佗等人的著作,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作為他的思辨和懷疑論的佐證。他在出版了《隨筆集》的前兩部之後,便遊歷了義大利和德國,因此在他隨後的隨筆中又添進了許多旅遊見聞。1585年蒙田的故鄉鼠疫盛行,蒙田被迫暫時離開他的城堡,於1587年重回舊居續寫他的隨筆。在這期間,蒙田結識了對他狂熱崇拜的德·古內小姐,他倆之間的關係一直維持到作家逝世為止。蒙田晚年在政治上效忠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國王也曾到他的城堡做客數次。1578年蒙田的腎結石發作,影響了他的寫作,我們今天所見的《蒙田隨筆全集》是由德·古內小姐在他生前出版的隨筆集的基礎上,根據他在筆記上寫下的大量註釋和增添內容集結而成的。

蒙田自1572年開始,直至他逝世的1592年,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他一直斷斷續續地在寫他的隨筆。他以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在他生活的時代已成大名,但他的作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過很大的爭議。一些著名作家,如盧梭等人指責他的作品充滿了“可憎的虛榮心”“表面的真誠”,但他卻受到了伏爾泰和狄德羅的推崇,他們讚揚他的作品反映作者“明哲善辯”“精於心理分析”,他的“文風簡樸流暢,琅琅上口”。經過四百餘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培根等偉大作家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隨筆如他自己所說的,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

(節選自《蒙田隨筆全集》“編者的話”,譯林出版社1996年版)

二、《熱愛生命》賞析

(劉加民)

生活是相對於生命而言的,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時光,熱愛生活。同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是熱烈豐盈的生命形式的終極狀態,如果你能夠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賦予的所有快樂,你會留意死亡的降臨嗎?

──這是本文所昭示的基本的意義層面。

我們可以把第一個層面作為“常規”的生命來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度”和“消磨”“壞日子”;“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但作者接著議論道:生命本來是“優越無比”“值得稱頌”“富有樂趣”的,是我們自己把它改造成“一件苦事、一件賤物”的。可見,生命的可愛與否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對於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正如塞涅卡所言:“湖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於來世。”

第二個層面補充解釋了生命的“特殊”狀態:死亡。但作者有化死亡為生命的“秘訣”,即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因為“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還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最後,作者深有感觸地說他自信“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自己已經進入生命的暮年,但由於“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所以自己最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加“豐盈充實”!

本文是一段哲人語錄,樸素而又深刻;由於譯自近五百年前的法語,讀起來多少有點拗口。不過也許增加一點點閱讀的難度正可以幫助人們祛除浮躁、端正態度,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悟生命呢!

三、《思想錄》譯序

(何兆武)

本書作者帕斯卡爾(BlaisePascal,1623—1662)是十七世紀最卓越的數理科學家之一,他對於近代初期的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他的以《真空論》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學著作,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並充滿戰鬥風格,三個多世紀以來已成為科學史上和思想史上的光輝典籍。

帕斯卡爾的思想理論集中地表現在他的《思想錄》一書中。此書於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思潮之外,另闢蹊徑;一方面它繼承與發揚了理性主義傳統,以理性來批判一切;同時另一方面它又在一切真理都必然以矛盾的形式而呈現這一主導思想之下指出理性本身的內在矛盾及其界限,並以他所特有的那種揭示矛盾的方法(即所謂“帕斯卡爾方法”),從兩極觀念(他本人就是近代極限觀念的奠基人)的對立入手,考察了所謂人的本性以及世界、人生、社會、歷史、哲學知識、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其中既夾雜有若干辯證思想的因素,又復濃厚地籠罩著一層悲觀主義的不可知論。

本書的體系是唯心主義的,但在繼承蒙田等“人性學家”的思想傳統並宣揚資產階級人性論而與以耶穌會為代表的天主教會官方的神學理論進行尖銳論戰這一點上,卻有其鮮明的反封建的歷史進步意義。它(和作者本人的另外一部書《致外省人信札》)反映了近代初期西歐大陸中等階級反對派的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活動方面。

書中有大量進行神學論戰的地方,乍看起來會使一個現代的讀者感到悶氣;然而他思想中的一些光輝的片斷往往就存在於神學的夾縫之中。他所繼承的冉森(Jansenius,1585—1638)派教義,實質上是宗教改革中加爾文派的一個變種,代表著資本原始積累的要求。一切神學理論都不外是世俗利益的一種偽裝;只要把神學還原為世俗,就不難發見掩蓋在神學外衣之下的思想實質。此外,冉森派與耶穌會的論戰雖然是在一個狹小的神學領域範圍之內進行的,帕斯卡爾本人的思想卻在許多重要問題上突出了這個狹小的範圍,既在思想內容方面也在思想方法方面。

近代辯證法奠基於康德,康德的來源之一是萊布尼茨。萊布尼茨於1672—1676年僑居巴黎時,結識了冉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爾諾(AntoineArnauld,1612—1694)並深入研究了帕斯卡爾的手稿,受到他很大影響。眾所周知,萊布尼茨對自動機的研究就是由於受帕斯卡爾設計計算機直接啟發的結果;這是近代計算技術的開端。極限概念則是又一個影響;它奠定了近代微積分學的基礎。但帕斯卡爾對萊布尼茨的影響遠不止此。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契機是古代奧古斯丁觀點的復活。據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Wiener,1894—1964)的看法,現代物理科學革命並非始自普朗克或愛因斯坦,而是始自季布斯(J。W。Gibbs,1839—1903);控制論就是在宇宙的機率熵之不斷增加這一季布斯的觀點以及更早的萊布尼茨的資訊觀念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維納認為季布斯所提出的機率世界在承認宇宙本身結構中有著一種根本性的機遇因素這一點上,非常之接近於奧古斯丁的傳統。帕斯卡爾本人既是近代機率論的創始人;同時作為冉森派最突出的理論代表,他又在思想史上重新提出了奧古斯丁的觀點。從而帕斯卡爾的思想就構成為古代與近代之間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從帕斯卡爾經萊布尼茨至康德的這一線索,提供了近代思想史上最值得探索的課題之一。然而這樣一條線索,以及一般的近代思想的發展之與思想方法論之間的相互關係,卻常常為歷來的研究者們所忽視。此外,由於時代的、階級的和他本人傾向性的侷限,在他思想中所不可避免會出現的許多消極因素,以及它們與現代唯心主義某些流派的密切淵源,──這些也都還有待於研究者們以歷史批判的眼光加以進一步的探討。

(選自《思想錄》,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四、富爾格姆的《關於作者》

(富爾格姆)

當有人問他,“你是幹什麼的?”羅伯特·富爾格姆通常都回答說他是個哲學家,然後又解釋說,他喜歡乾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瑣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達出來,透過寫作,或者聊天,或者塗塗畫畫,隨便哪種看來合適的方式都行。在他的經歷中,他當過幹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銷員、專業畫家、教區牧師、酒吧調酒師、繪畫教師和父親。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圖的一座船屋裡。

(選自《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下邊“五、六、七”也出自本書)

五、媒體對《我需要知道的一切……》的評論

這是本多麼有趣的書啊,它不僅適用於個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而且也適用於各個國家。

《紐約每日新聞》

寓崇高於純樸。

《舊金山紀事報》

一劑對付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年代裡折磨著我們的那些恐懼的良藥。

《巴爾狄摩太陽報》

富爾格姆對洗衣店和日常生活作了富有哲理的探討,在通常不被注意也得不到賞識的那些平凡、瑣碎的經驗中,發掘出新奇的事物及其意義,很明顯,他觸動了一根民族的神經。

《西雅圖信使報》

讀來愉快……富爾格姆用了某種似乎是他獨有的幽默和機智來寫作。

《查塔努加自由新聞》

多麼奇怪……在當今世界上,傲慢成了時髦,玩世不恭被看作成熟,而的確很鼓舞人的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教長(指本書作者羅伯特·富爾格姆,他在書中曾這樣調侃過自己──譯註)也能出版一部描寫生活中的平凡瑣事的暢銷書。

《聖安東尼奧快訊》

一部不可思議地打動人的作品,這個世界讀了之後,帶著一聲驚歎說:“那太真實了。”

《弗雷斯諾蜜蜂報》

富爾格姆已經使他那種孩子般的驚人的感覺得到應有的珍視。

《達拉斯時代先驅報》

你會帶著一臉老也止不住的微笑來讀這部讓人著迷的書,並且瞭解到,作為一個心靈高貴、情感豐富的人,富爾格姆明白他該向我們這個世界及其居住者們學些什麼,並把這些功課用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奧爾巴尼聯合時報》

好或者糟,安逸或者艱難,生活的複雜和簡單,奇特和凡俗,都被羅伯特的樸實而有靈氣的散文澄清了。他的書,如同這書的作者,是個成功者。

《佛羅里達聯合時報》

富爾格姆是個天生的說書人,他能在撥動你的心絃,搔著你癢癢處的同時,給你一點教益。

《華盛頓》雜誌

有許多人類的弱點該引以為戒,也有許多人類的思想精華可吸取。這是一本可讓人一頭扎進它的精神嗜好中去的書。

《口紅棒》雜誌

對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也會有用。

《溫哥華太陽報》

一本敘事短文集,簡捷、明瞭而且頗有力度地表達了在人們的生活中維護某種道德規範的重要性。

《正義報》(布蘭代斯大學)

六、《信條》被刪節的部分

(富爾格姆)

好多年了,每當春天,我都給自己規定作業,寫出個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條。在我還年輕些的時候,這樣的表白寫跑了好多紙張,總想包羅所有的根本性的東西,一個也不放過。那些話聽上去就像是最高法院的檔案摘要,彷彿單憑几句話就能打發掉全部存在意義上的麻煩似的。

這信條在最近這些年裡是越寫越短了──有時帶點兒玩世不恭,有時搞得希奇古怪,有時則又是平淡無味──不過我還是一直這麼幹著。最近,我只用一張紙幾句話就交代了我的個人信念,並且充分理會到那種天真的理想主義的所指。

這裡的啟示是我在一個加油站裡頓悟到的。我給我的舊車加灌了超品級、高抗爆性汽油,可這老傢伙卻消受不了還安頓不得──一路的噼噼啪啪,當著道口就熄火拋錨,下坡時又嘭嘭地放炮。我知道是怎麼回事。我的頭腦和意念也每每與此相仿。太多的知識高度膨脹,叫我犯上了面對存在的困惑症──一味地嘀嘀咕咕,當著人生的選擇關口躊躇不前,要麼就是知道得太多,要麼也可能是知道得還不夠。這樣檢點過盤算過的人生,自然是不輕鬆了。

當時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明白了,過一種有意義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些什麼──那並非混沌不辨的一團。我知道它。而且久久地理會著它。生活中也過著它──好吧,那是另一碼事,對嗎?

七、《致讀者》

(富爾格姆)

你往下讀之前,先聽我說點兒什麼。給你一張簡圖,免得你走岔了。

你將讀的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好多年,其間曾零敲碎打地給人講過,朋友,家人,某宗教團體,以及我自己,原先並沒有成書出版的打算。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它。我只當它是“我的替換物”──涉及貫穿在我頭腦和生活裡的那些東西的一份書面交代。

這裡的一部分──我在幼兒園就學過的這部分──早就遍地流通,奉行於世,乃至它們本身都是自自在在的了。有一天,這本書揣在一個小孩的揹包裡,從學校帶回家去。他的母親是個文學上的代理人〔代理人〕雙關語,“代理人”這個詞(agent)亦作“動因”解。——譯註。,寫信來問我:除了這些,我還寫下了別的什麼沒有?哦,有的。這個引出那個,一幕推去一幕,這情形是有點兒像是在某個童話故事的奇境裡的。

的確,這兒是更多的“填料”──就一本書而言──差不多也就是這麼多地堆在一起搞成書的樣子。我也確是改動了某些人名和事實,小心地照顧到所有那些或者是品行好的或者是脾氣壞的或者是兼有兩者的人們。

還有另一個問題:書中的自相矛盾。往下讀著你可能會想:“他不正是說著和翻過去的幾頁相反的話嗎?”是的。正是這樣,我好像確是持有某些在我腦袋裡彼此獨立的見解。舉例說,糊里糊塗地活著不值得,這話很對,而說糊塗即福也對,如此等等。我還沒拿相關的一切來說盡我的意思呢。

還有別的要對你說嗎?

讀吧,一會兒讀一小段──別急著往前趕,書的結局沒有戲劇性。

最後,還應該向你通報,我可是正經有一張講故事人的執照的。一位朋友把它裝裱了一下,掛到我書桌前的牆上。這執照給了我許可,用我的想象在重整我的閱歷的同時去努力改好一個故事,只要它提供了某種真灼之見。它同樣地包含了講故事人的信條:

我確信,想象力是比知性更強健的。

──神話比歷史更強悍。

──幻想比事實更強勁。

──希望每每打敗經驗。

──歡笑是治癒悲傷的唯一良藥。

我還確信,愛是比死亡更強硬的。

我儘量留神,不寫任何可能吊銷我執照的東西。

單元說明

本單元編選了三篇古代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為精讀課文,《張衡傳》為略讀課文。這些傳記中人物生活的時代環境,他們的故事行跡以及價值取向,各不相同。但都或以政績、品德名垂青史,或以科學和文學成就享譽後世,都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寫的人”。所以,在本單元的學習中,要有意識地透過這些作品,體會古人的不朽風采與壯志豪情,從而有所感悟,得到啟發。

這三篇課文也都是古代傳記名篇,在寫作技巧上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鑑之處。它們都出於正史,基本上都是按正史列傳常用的寫法來寫的,但每一篇又各有特點。《廉頗藺相如列傳》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重點敘述,故事情節的推進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矛盾的發展變化中進行,集中表現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勢的形象及其“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崇高精神,同時也凸現了廉頗忠於國家、勇於改過的優秀品質。《蘇武傳》運用人物傳記常用的手法,以順敘為主介紹蘇武出使、被拘匈奴十九年,最後終得回國的全過程。以一系列事件和場面描寫,刻畫了一個面對威逼利誘而能堅守節操,歷盡艱辛,不辱使命的愛國志士形象。《張衡傳》概括記錄了張衡一生在科學、文學、政治方面的諸多成就,記述全面,有條不紊,卻又重點突出。

在本單元教學中,應當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文展現出的成熟多樣的敘事寫人技巧。可以讓學生想一想每篇作品所記人物各是什麼樣的人物,並嘗試用三言兩語概括他們各自的個性特點;看看這些作品在寫人記事時,是怎樣選材、怎樣組織材料來達到恰當表現人物的豐富性和獨特性的。

2。本單元所選的課文,有的故事性強,有條件的班級,可組織學生用本課文的基本內容舉行故事會或嘗試進行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看誰講得或表演得更生動活潑。這樣既可以幫助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的課文篇幅短小,教師可稍加點撥,以學生自讀為主。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讀時間,讓學生在誦讀練習中逐步領悟。精讀課文的背誦檢查要放在課上進行;略讀課文的背誦檢查可以在課上進行,也可以放在課下由學生自己去做。

3。本單元所選的課文都出自名家,是具有典範意義的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透過課文字詞的學習,讓學生掌握一些文言字詞和句式方面的知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