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由 水墨畫家陳莊 發表于 藝術2021-12-28
簡介“平遠”平遠景色則要畫出左右遼闊的空間,諸如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群山莽莽,溪流回轉,這便是深遠法的經典體現

三遠法是什麼

山水畫技法之三遠法

較於西方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早了一千年。七千年前,古人們在定居的農耕文明中,將認知用圖案的方式記錄下來。除了對生產器物的認知外,亦產生了形上美的認知,而中國山水畫的“三遠”技法便是古人認知覺醒的重要體現。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三遠”法的由來早在中國的北宋時期,繪畫理論家郭熙便率先提出了山水畫的取景構圖法則——三遠法,即高遠、深遠和平遠。郭熙在晚年創作的《窠石平遠圖》便是使用“平遠”法構圖的經典作品,描繪了北方深秋遼闊田野的清幽之境。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在《窠石平遠圖》作品中,近景為寒林窠石清晰,遠景為綿延的山巒,作品上方則空曠幽遠,展現出一派秋高氣爽之景。此圖的取景便是“平遠”之法,憑藉縱深的空間距離,來呈現遼遠開闊的畫面。從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作品層次分明,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用筆更是剛勁秀俊,畫作情景交融,墨跡出神入化,足顯作者晚年藝術造詣之爐火純青。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三遠”法的特點

“高遠”

古語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高遠亦可以稱為“蟲視”,即是故意將自己置身低處,看什麼都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視平線往往處於畫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繪崇山峻嶺最為合適了。

比如欲誇山川之高俊,可以把人物、房屋、樹木畫的很小,諸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沈周的《廬山高圖》;亦可將高俊的山峰推出畫外或者隱入雲層,使觀者自行想象山巒的偉岸程度。

要畫高聳的形勢,則可將下部虛隱起來,如要畫山頂則可虛化山腳,正如郭熙所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反之,如欲畫較遠的平川,則可把上面虛起來,以造成平川萬里之勢,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運用高遠法的典型佳作。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深遠”

古語有云:“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如同借給觀者一雙千里眼,能看到萬水千山,丘陵溝壑亦濃縮在畫面的尺寸之間。視平線則多處於畫作的上端,類似於“鳥瞰”之感。畫面的進深很大,造成一種空間深遠的意境,《林泉高致》中郭熙如是描述道:水欲遠足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深遠法多用來表現雲橫秦嶺、氣斷巫峽之景,對於有經驗的山水畫家來說,深遠是三遠之中最難表達的。元代畫家王蒙的《具區林屋圖》便是深遠法的經典之作,透過四面的環山,將幽深的溪谷層層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畫出了難度極大的縱深美感。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平遠”

平遠景色則要畫出左右遼闊的空間,諸如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群山莽莽,溪流回轉,這便是深遠法的經典體現。

“平遠”畫法的題材有兩類:一種是矮山以及丘陵的平遠山水,一種是僅有田園溪流的平原大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和倪讚的《紫芝山房圖》便屬於平遠山水的型別。畫者在描繪平原景色的遼闊時,也是採用類似的手法,但應當利用景色的透視,如林帶、田埂的透視,河流的縱橫,這些都能帶來良好的平遠效果。

一馬平川的大地原是國畫中極難的畫題,有的近代畫家用稻田波影來映襯片片白帆,有的則使用樹木和房屋層層推遠。“平遠”的視平線多處於畫面耳朵中間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三遠法|中國山水畫永遠不變的法則

元代倪瓚的作品多呈現出這樣的視覺效果,如《漁莊秋霽圖》的三段式構圖充分的表現出了太湖的雲水朦朧,平遠的優勢正在於能把這種南方山水的鐘靈神秀和雅逸平和表現得淋漓盡致。

注: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