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手札讀趣:筆墨間的風景

由 國畫點評 發表于 藝術2021-12-27
簡介林老作詩不厭其改,常“為求一字穩,不厭五更遲”和“夜盡猶疲坐,詩成尚苦敲”(林散之詩句),詩成後他又在原稿上親筆作了幾處更易:對“關雁送書遲”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夠“雅而淳”,而將其改成“關月帶春遲”,意喻著宛如一輪孤月遠在千里之遙的關

劉徵是當代作家嗎

手札讀趣:筆墨間的風景

朱耷行草書手札冊

盛世興收藏。在當今民間收藏蓬勃發展的大潮中,名人文牘已成為民間藝術品收藏的一個熱點。“牘”是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以一尺長的木簡作書信,稱為“尺牘”,其後歷代相沿將“尺牘”專指書信,又稱信札、手札。“文牘”範圍要比“尺牘”寬泛,它不僅包括了書信,還包括了詩稿、文稿,甚至公函等。而“名人文牘”,則指包括政界、軍界、文化藝術界和學術界名人親筆書寫的書信、文稿和詩稿等,其中又以書畫界大名家揮毫所留下的手跡格外珍貴。

因為書信和詩稿,大多是名人與其親朋好友間往來的私人物件,箇中所談事物,大到社會時事政治、工作學術研究,小至家庭子女掛念,都無不顯露出名人的真實心跡,讀之更能使讀者真切感悟到他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與平常百姓有著同樣真情和坦誠的平凡的“人”。

手札讀趣:筆墨間的風景

林散之《思芷女》

《思芷女》是林散之老人1966年所作詩。時世動亂之初,夫人患胃癌之疾引發了林老對分別三年且遠在東北小女兒芷若的思念,有感而發書作於“琴鍥軒”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箋上。此詩稿的珍貴之處,在於經林老親筆書寫後,又進行修改而留下的心跡。

林散之現被列入國家文物局“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鑑定標準中“作品一律不準出境或原則上不準出境者”之列,其書作受到海內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睞。但世人往往知其書作盛名者眾,悉其善詩者鮮。他本人晚年對藝術成就作結論卻自謂“詩第一、畫其次、書又次之”,其自書墓碑時只題“詩人林散之”,即是他偏愛自作詩的最好明證。

林老作詩不厭其改,常“為求一字穩,不厭五更遲”和“夜盡猶疲坐,詩成尚苦敲”(林散之詩句),詩成後他又在原稿上親筆作了幾處更易:對“關雁送書遲”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夠“雅而淳”,而將其改成“關月帶春遲”,意喻著宛如一輪孤月遠在千里之遙的關外——東北的小女兒,久未帶來團聚的“春訊息”,以此來抒發因世亂、妻病和與愛女久別後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他又覺“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達憐女深情,而更為“三年豈盡思”,使詩人在其間傾訴的情之深、意之切,幾於一字一淚,令人不忍卒讀!末兩句改成“記否歸時路,湖邊是汝家”,將詩中提及的“久望”、“訊息斷”、“相思”和“淚溼”流露出來的盼女早歸之況,進一步演繹成女兒正在歸途中,遲遲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夢亦幻之境,再次將作者的舔犢之情推向高潮,箇中意味雋永吟罷令人感慨不盡!

“幾改幾塗終不懨,連圈連點始相宜”,“改罷自長吟,獨得其中味”(林散之詩句)。最後,該詩在林散之詩集——“江上詩存”中,即是按此詩稿修改內容發表的。“抒性情”是林散之寫詩的基本觀點,這首詩是林散之寫詩觀點的真實寫照,它讓我們“見字如面”,捕捉到了於40年前的那一刻,“當代草聖”手扶院門,垂足久望,在他銀色眉毛下的雙眼中,波動著那欲出而未出的微茫的剎那間永恆。 (丁建華)

手札讀趣:筆墨間的風景

大慧宗杲手札

博主連結

作家、學者能不能重新寫手札?

“文人書法本來是中國書法的主流,作為文人的手札,本來是生活的常態,在今天卻變成了非常稀缺的東西,這讓我們倍感焦慮。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了今天,缺少這一塊是非常遺憾的。”在“當代作家、學者手札”研討會上,主持人斯舜威這樣表示。

“心跡·墨痕: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去年年初前在北京通州博物館舉辦,來自北京、杭州、鄭州、武漢等地的作家、學者、書法家也在同期聚會,研討當代文人手札。策展人、作家、書法評論家斯舜威、張瑞田說:“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發生斷裂,書寫工具隨之改變,當代中國作家、學者的工作更多依賴的是以鋼筆、圓珠筆為代表的硬筆和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的背後,我們遺憾地發現,傳統書寫所留下的、具有藝術價值的手稿、手札幾乎消失殆盡。”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傳統文人推崇文墨兼優,然而,現在即便是文壇宿老、學界泰斗,能寫一手古雅的文人字的也屈指可數。所以,“手札展”的成功舉辦,對於促進作家、學者加強文墨兩方面的修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大家坦率地指出,不能說展覽的所有作品都好,但它至少證明了當代一部分作家、學者已經意識到傳統文化修養的匱乏,願盡最大的可能彌補這方面的缺陷。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文化訊號。研討會上,大家回顧了魯迅的那個時代,他們所面臨的一些狀況跟我們現在有相似之處,只是我們現在比他們那個時代更極端,不僅使用硬筆,還以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替代一切文字書寫。今天,回望前賢,我們還有能力兼顧文章和書法嗎?為此,斯舜威與另一位策展人張瑞田一同呼籲,當代作家、學者有能力寫手札的人應該繼續寫下去,甚至寫一些文稿。不然,當子孫在未來回溯今天的時候,他們有可能因為看不到這一時期的作家、學者們的手札、文稿感到遺憾。

據介紹,以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這種形式重新追溯、連結傳統文化,在我國尚屬首次。“心跡·墨痕:當代作家、學者手札展”引起了作家、學者的關注,周退密、劉徵、黃永玉、邵華澤、莫言等人積極響應,在規定時間裡提供了精美的手札作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