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故鄉的刺繡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藝術2021-12-25
簡介奶奶的刺繡手藝很精湛,她有一套非常精美的繡花工具和繡花道具

蘇繡上繃四邊都縫合嗎

故 鄉的刺繡

文/張道蘭

在我的路西北故鄉,流傳著一種刺繡工藝。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之一,最著名的當屬“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藝術精湛,巧奪天工,堪稱國粹。

關於刺繡,據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國刺繡起源於三千多年前,傳說古代蘇州有個漂亮的姑娘,出嫁前正在趕製一件新嫁衣,在製作過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破一個洞,她急中生智,用綵線繡了一朵小花,不僅蓋住了破洞,而且還顯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聰明的蘇州人受到了啟發,從此就開始喜歡穿繡花衣服了,“蘇繡”也就從此興起。

我們山東的刺繡並不聞名,但懂刺繡的人卻也不在少數,尤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女性,很多人都會繡花。她們會自己剪出花樣兒,繡在枕套上、帽子上、鞋上、鞋墊上、小孩兒的兜肚上等。小的時候,見過母親繡花,也穿過繡花鞋,但沒有真正學過繡花。聽母親說,奶奶的繡花功夫很深,不僅剪得漂亮,繡得也相當精細。在我的記憶中,奶奶很要好,愛乾淨,中等身材,面板白皙,標準的三寸金蓮。奶奶年紀大了,我沒見過奶奶繡花,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奶奶搖著蒲扇,挪動著她的金蓮小腳,穿著潔白的“夏布”大襟褂子,坐在我家老棗樹下納涼。

奶奶的刺繡手藝很精湛,她有一套非常精美的繡花工具和繡花道具。她老了不能繡了,便將她珍藏多年的繡花繃子、繡花針、七彩絲線、多彩絲綢織物、多種繡花底布等,外加一對銀鐲子傳給了我,希望把我培養成一個繡花能手,希望我能繼承她的手藝。對於奶奶的那些繡花道具和鐲子,我並不感興趣,我覺得那是老土、老古董,脫離了時代跟不上形勢,再說我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麼?握得住筆桿,哪裡拿得動繡花針啊?就這樣,我將奶奶留給我的珍品束之高閣了。直到我參加工作之後的很多年,母親征得我的同意,將奶奶的那套繡花珍品和銀品傳給了我的侄女。

就這樣,奶奶的刺繡功夫在我這裡沒有得到承接。直到前幾年的十字繡熱潮,到底還是激發了我對刺繡的熱愛,一連繡了大大小小十幾幅十字繡繡品,其中“八駿圖”、“富貴禎祥”、“一樹獨先天下春”三幅繡品是我的最愛。這也算是對奶奶的一個小小的慰藉吧。

四、縫紉

縫紉是指衣服的剪裁、縫合、補綴等。用來縫紉的工具就是縫紉機。縫紉機應該算是女紅中最現代化的裝置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結婚陪嫁的標準就有“三轉一響”,這三轉之一就是縫紉機。直到現在,縫紉機的用途仍然極為廣泛。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那些年,知青時興穿勞動布,勞動布相當於現在的牛仔布。知青穿的勞動布服裝都是經村裡會縫紉的女性來縫製的,母親就是其中的一員,親自裁剪親自縫製且每次交工都是以最快的速度保質保量的透過驗收。對於學縫紉,我也並沒有認認真真地學,只是有心無心地看著母親做,又時不時地上機蹬兩下,一來二往便學會了。雖然只是學了個表面功夫,但在之後的生活中,縫紉也的確幫了我很大的忙。

直到現在,我那臺三十多年的現代化縫紉珍品,默默地立在那裡,依然光亮如新,關鍵的時候,仍然能夠派得上用場,為我所用。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從古代到現代,都離不開縫補,離不開針線。新時代背景下,女紅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經千年延續、衍生,作為一種民俗已經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散發出天真、古拙、質樸、靈動的“鄉野”氣息,表現了中國女姓的勤勞與智慧,體現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內涵,蘊含著女性豐富的情感、純美的內心世界,寄託了女姓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渴望。

願生長於“鄉野”之中的傳統刺繡工藝,世代傳承,在民族文化的豐厚土壤上生根開花,綿延發展,綻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燦爛光輝。

故鄉的刺繡

故鄉的刺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