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由 左都御史 發表于 藝術2021-12-23
簡介”這也說明,乾隆朝是大家對秘密立儲制還是存有爭議的,那麼金從善上奏疏建議乾隆公開立儲的意見,應該就沒有問題,何至於要被斬首呢

乾隆第四次南巡發生了什麼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乾隆皇帝從盛京謁陵回京的路上,發生一件意外事件,護衛親軍發現了一個跪在路上的人,手裡拿著一個奏疏,說要上交皇上御覽。乾隆很重視,讓身邊的大臣接待了一下,並仔細看了這道奏疏。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什麼人吃了豹子膽,竟敢阻攔御駕?這個人名叫金從善,是錦縣的一個生員(秀才),他在奏疏中提到了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他請求乾隆帝趕緊把太子的人選定下來。原話是

“大清不宜立太子,豈以不正之運自待?”

一個生員竟敢管起皇帝的家事,乾隆很生氣,後果也很嚴重。旨意很快下達:說得有道理,但必須就地斬首示眾。這就奇怪了,金從善這個建議並沒有錯,為何乾隆還是要砍了他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金從善過界了。

假如這次是一個普通的民人攔御駕告狀,後果肯定不是這個樣子的,按照乾隆對普通百姓向來仁慈的風格,肯定會指示相關部門予以儘快解決,而且也不會為難告狀者。但金從善的這個事件,觸碰了乾隆敏感的神經。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還得從秘密立儲制說起

清代立太子這件事絕對是個梗,努爾哈赤時期,就曾立過兩個太子,分別是褚英和代善,遵循的也是中原王朝立嫡立長的基本原則。但事實證明,這個沿襲千百年的制度似乎很不合滿族貴族的胃口。褚英、代善先後被廢。努爾哈赤死

時候很無奈,只留下了諸王共治朝政的遺言。

皇太極死得倉促,我們沒有辦法得知他是否有中意的繼承人選,因為沒有傳位遺詔,死後不久就引發了一場政治大地震,最終在各方妥協下,以六歲的福臨繼位。

順治帝在位時也沒有明立太子,駕崩前留下遺詔,以皇三子玄燁繼位。康熙皇帝受中原傳統文化薰陶頗深,仿效明制,立胤礽為太子。但事實證明,胤礽不是儲君的材料,立了廢廢了又立,終難成大器。由於太子一位虛懸,康熙晚年被九子奪嫡折磨得夠嗆,差點禍起蕭牆不得善終。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雍正繼位後,鑑於康熙晚年諸皇子爭儲,骨肉相殘,才開創性地發明了秘密立儲制,暗定太子人選但不公佈,待自己百年以後,由諸王公大臣持詔宣佈。

秘密立儲制是個新事物,好處是可以避免皇子爭儲,但壞處也是有的,因為皇子沒有經過儲君這個過程,在行政能力上有所缺乏。況且秘密立儲似乎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皇子爭儲的問題,皇子們還是

卯足

了勁在暗中較量。

所以,很多朝臣雖然不敢公然指責秘密立儲制,但內心中還是持反對意見的,認為中原王朝立嫡立長的制度,或者說是明立太子更符合傳統觀念。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金從善的奏疏讓乾隆帝有所啟發

金從善一個秀才而已,況且對秘密立儲有意見,那麼滿朝文武是不是也有這個心思呢?顯然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畢竟立儲是國家大事,牽一髮動全身,如果這個問題不梳理清楚,是很難向天下人交代的。

回京以後,乾隆便開始做大臣們的思想工作。九月二十一日,乾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維護秘密立儲制的觀點。他認為公開立儲弊端太多,歷來是行不通的。對於“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中原傳統建儲原則,乾隆認為並不可取。

為了支援自己的這一觀點,乾隆舉例說明,從商、漢、唐、明歷朝史實來看,一幕幕爭奪最高權力的血淋淋慘劇,都是在這一原則支配下造成的。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大清開國以來,都未曾公開預立皇太子的做法。康熙時期,一度實行公開預立胤礽為皇太子,但以失敗告終。事實證明,公開立儲並不比秘密立儲制來的高明。

乾隆擔心這樣還是不能說服眾臣,苦口婆心地對大家說,希望大家要順應時代潮流,不要墨守成規。同時宣佈秘密建儲制是祖宗家法,就算是後世之君,也要“以朕此心為心,實大清國億萬斯年之福也。”

這也說明,乾隆朝是大家對秘密立儲制還是存有爭議的,那麼金從善上奏疏建議乾隆公開立儲的意見,應該就沒有問題,何至於要被斬首呢?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乾隆皇帝向來有個觀點,他認為一般的百姓和有功名的秀才、舉人等,是堅決不能議論朝政的。不管朝廷有什麼過失,都不允許非仕途之外的人妄加討論。

類似的例子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去世後,再也沒有立過皇后。當時也有一個秀才上書建議乾隆帝立後,但這個人的結局更慘,被乾隆下旨凌遲處死。

秀才攔駕上書,乾隆看過之後覺得很有道理,但必須先斬首示眾

實際上,乾隆朝不管是立儲還是立後,已經完全變味了,這原本是國家大事,但卻被乾隆視為家事,別說是秀才妄言,就是阿桂、和珅等寵臣提出不同意見,後果同樣也會很慘,因為這是乾隆的政治底線,事關皇權威嚴,決不允許任何人指手畫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