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由 當代國畫 發表于 藝術2021-12-02
簡介6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溼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

巍峰是什麼意思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夏山圖》五代·南唐 董源49。2x313。2上海博物館藏

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四位山水畫大師。 荊浩、關仝兩人屬北方畫派,作品沉鬱雄渾,氣勢宏大,盡顯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屬南方畫派,筆法細膩,寫盡江南風景的秀美。

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60年),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但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山水畫,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環境藝術加以描繪。

“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里程碑。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獨特的構圖形式,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善於表現江南景色,體現風雨的變化。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墨法逐漸豐富,水墨和水墨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南北方風格的對立,引發了中國文人對詩、文、書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興趣,從唐代的司空圖,到宋代的嚴羽,再到明代的徐渭、胡應麟,都與南方畫派的藝術境界有密切的聯絡,並影響後世清代三百年。

荊 浩

荊浩:後梁畫家,開創了描寫大山大水為特點的北方山水畫派,吸收唐代經驗,求真求似,多以全境式描繪北方的崇山峻嶺,壯闊雄偉。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荊浩《匡廬圖》

《匡廬圖》是荊浩的代表作之一,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正如他自己所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

無筆

,吾當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此畫的確具有非凡神韻和獨特風格。此圖右上端有“荊浩真跡神品”六字,傳為宋高宗筆跡。

關 仝

關仝:後梁到北宋的畫家,早年師法荊浩,畫風筆簡,氣壯意長,主要以秦嶺,華山的大山巨壑為描繪物件,在北宋與李成,范寬並稱三家山水。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關仝《關山行旅圖》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干,其用筆簡勁老辣,富有節奏感,所謂“以書入畫”也。山石先勾勒後皴擦,用的是“點子皴”或“短條子皴”,筆法縝密,然後用淡墨層層漬染,故顯得凝重硬朗.這與董源、巨然畫江南山水的圓柔迥然不同。據載,明代書畫家王鐸在這幅畫背邊留下題識:“關仝畫多淋漓博大,旁若無人,此幀精嚴,步驟端詳……”。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關仝 《山溪待渡圖》

《山溪待渡圖》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先以水墨淡色勾繪圾壠,風阜、巒嶺,再細染矗立的主峰,直瀉的飛瀑,山下煙林掩映的古剎柴關,更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意趣,使整幅畫更加飽滿生動。巍峰聳立,瀑布高懸;坂壠、岡阜、巒嶺, 自近及遠盤礴而上;樓閣掩映,遠山迷朦;氣勢堂堂, 景意幽深。圖中強調的是山和溪, 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兩峰環抱之。山勢直立,佔構圖中軸線,相當穩定。全圖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來表現,筆力堅挺,用墨厚重,染暈次甚多。整體效果與北宋范寬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宏傳勁拔的共同特色。整體效果與北宋范寬作品相似,具有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宏傳勁拔的共同特色。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秋山晚翠圖 五代後梁 關仝 140。5x57。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山澗叢生寒林秋樹,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畫上無款,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並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磅礴之氣,行於筆墨外”。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董 源

董源:南唐山水畫家,山水以描寫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巒丘陵,風雨明晦的景色為主,風格平淡天真,用筆細長圓潤,喜用苔點和披麻皴。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瀟湘圖》五代·南唐 董源 北京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龍宿郊民圖 五代·南唐 董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家在這件幅闊,近於正方形的立軸上,採用“平遠”的構圖:從畫面右下的近景開始,將土坡由下向上層層迭架,與中景的峰巒連成一脈。而山的兩側,右為山坳谷地,有小徑通往後方;左為曲折蜿蜒的河流,切割左右兩邊的矮丘、沙洲或坡陀,一直延伸至畫面上方的遠景,全幅展現江南一帶平遠曠闊的景觀。

五代時,青綠山水受到水墨山水快速發展的影響,有逐漸衰微的現象。董源是少數延續這類傳統的畫家。《龍宿郊民圖》為一幅設色作品,墨成之後,先以赭石打底,山腳、石腳所見淺絳色即是,上方再用石青、石綠罩染,通幅色彩鮮豔、景色富麗。

在石青、石綠和赭石等礦物顏料下,可清楚見到水墨的痕跡。畫家以“長披麻”皴描繪土山疏鬆的質理,畫樹幹和枝葉則用濃墨勾勒、點染,增加蒼茫渾厚的氣息。豐富的筆觸變化,混合著古雅的設色,這一類風格,對徽宗畫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顯的影響。

本幅所繪的山川風貌,不作重巒絶壁、嶄絶崢嶸之勢,而是渾圓秀潤的優美景緻。山頂多礬頭,點綴濃密的苔點;林木鬱蒼、勁挺,富有生意,這些皆是典型的董源風格。此外,峰頂留白,祇以石綠和赭石敷染,乃是以顏色捕捉自然之景,如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逺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

《圖繪寶鑑》記載董源畫:“人物多用青紅衣,人面亦用粉素”,在這幅作品可得到印證。河岸旁,有兩船相連,數十人連臂作歌舞狀,船頭、岸上數人擊鼓;山麓間有人家張燈於樹,山舍村屋前見十餘人來往,相互作揖,顯示一派昇平歡樂、節慶娛慶的氣氛。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夏景山口待渡圖五代·南唐 董源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寫江南夏景。開卷處平沙淺岸,江河橫陳,小舟往來其間,山巒疊起,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邊有待渡者,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表現山巒林木,畫法與《瀟湘圖》一致,畫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鑑賞家認為二者為一卷,後來被人分割,中間有缺損,因而不能連貫。本圖無款印,董其昌於卷前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溪岸圖五代·南唐 董源 221。5x110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以立幅構圖表現山野水濱的隱居環境,上端繪崇山峻嶺,聳立的山口間露出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山澗又有流泉飛瀑。在山腳下匯聚,山麓築有竹禽茅舍,岸邊水榭中高士閒坐。此畫以墨色染出山石體面,溪水波紋以細筆畫出,在董源的傳世作品中很少見。此畫的左下有“北苑副使臣董源畫”款識,鈐有“天水趙氏”及“柯九思印”,及近人張大千、張善孖諸藏印。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五代·南唐 董源 寒林重汀圖179。9x115。6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

此圖表現江南水鄉風景,畫下方近處以重墨擦染沙岸,細筆勾出蘆荻,畫面中部陂陀上寒林叢中露出村舍板橋,遠方溪水對岸也繪有山丘村舍,再遠處溪岸重重,延伸至畫外,以溼墨擦染而出,予人以一望無際之感,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風景。畫幅右上鈐有“宣文閣寶”大印,可知在元代曾為內府收藏,詩堂上有“魏府收藏董元畫天下第一,董其昌鑑定”題識。

巨 然

巨然:南唐、北宋山水畫家,僧人。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山居圖 五代 巨然 絹本墨筆日本阪齋藤氏董藏

此圖無款,亦未見歷代著錄,畫法蒼勁,筆墨厚重,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里。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松秀粗放,繪畫技法以乾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灑,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雲動之感。右上鈐有“天曆之寶”大印,右下有明紀察司半印,可知曾為元、明內府收藏。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溪山蘭若圖五代 巨然185。5×57。5cm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秋山問道圖五代 巨然165。2x77。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在畫法上,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後,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萬壑松風圖五代 巨然200。7x70。5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裡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溼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裡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裡留下人間煙火。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透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層巖叢樹圖五代 巨然144。x55。4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山峰層巒疊嶂,山勢奇峭險峻,林中小徑,曲折環繞,虛實相生,意趣深遠。另外,畫中勾皴兼具,筆墨秀潤,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無作者款印。不過有明代董其昌的題識,稱此為“僧巨然真跡神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四大家

雪圖五代 巨然 103。5cmx52。5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據詩塘董其昌(1555~1636)的鑑定款題,定為五代巨然所作。此幅作品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緻,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巖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從披麻、捲雲皴而來,林木方面,松針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但運筆布墨極具畫家個人的特質。筆法與巨然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格有別,可能是宋人宗法李成風格之作。

此圖無款,宋明時曾為宮廷收藏,畫上鈐有“緝熙殿寶”大印,明紀察司半印及乾隆諸收藏印。詩堂上董其昌題“巨然雪圖,董其昌鑑定”。明末為王時敏,後歸崑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內府,表現奇峰積雪高出雲表,其下坡陀岡阜松杉蕭疏,山腳寒車馬行旅,峰巒從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樹欹屈多之勢,坡石微用捲雲法,已是李郭畫派風貌,故此圖繪製時代已在巨然之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