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由 春秋文史錄 發表于 藝術2021-11-30
簡介但商人事業的蓬勃發展讓這種情況多了許多“不穩定因素”,於是從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就不願意了,他深知商人是亂世之本,多得是哄抬價格,吃人骨血的宵小之輩,所以就將“重農抑商”作為明朝的國策,後人也不能去隨意變動

守舊主義是什麼意思

導語:

明朝在歷史上譭譽參半,以至於喜歡它的特別喜歡,討厭它的特別討厭,都形成了極端。

它是一個“僵化”的王朝,在後世學者得到的評價也多是‘荒唐、黑暗、殘暴’等負面詞彙,像是有千萬個‘不好’,可它自朱由檢後的兩百年裡雖小動盪不斷,卻也沒出現啥大變動,百姓多半是能安穩的生活著,甚至於說在最衰亡的時期還能安然的退走緬甸、荷蘭以及日本,只有面對滿清時的軍事力量顯得“軟弱”,此外仍能保持著“東方之龍”的姿態,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沒有的,還外帶拿下了“臺灣”一地,就王朝末期而言,明朝要比後來的清朝要好上幾等。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明朝還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光是說著就似乎讓人的心頭充滿無限熱血。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可縱然這樣,明依然是亡了(歷時三百多年),哪怕後來的南明也只存在了20多年就被消滅,為明朝徹底隕落劃上句號。但“僵硬”的體制顯然不能作為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明代的社會經濟

在最初建國的時候,國家四處多少荒涼破敗的景象,全然是前朝留下的“爛攤子”,從朱元璋到後的幾代皇帝,都在為儘可能的恢復國家的生活、秩序,並下了血本。

朱家皇帝原是草根,對百姓的疾苦知曉的打緊,他們減少百姓賦稅,鼓勵百姓參與耕種,增添百姓的社會福利,讓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有了“奔頭”。

但商人事業的蓬勃發展讓這種情況多了許多“不穩定因素”,於是從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就不願意了,他深知商人是亂世之本,多得是哄抬價格,吃人骨血的宵小之輩,所以就將“重農抑商”作為明朝的國策,後人也不能去隨意變動。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百姓日夜耕種卻只有微薄小利,而商人的幾句言語卻能換來“金山銀山”’,商人的存在會極大程度提高國家經濟的發展,他也不是不知道,可國家依然是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換言之,商人可以有,但得少,還需要時常被“打壓”,不然國家會“亂”。這也導致了商人在明朝雖有發展,但絕不會有太好的情況。

另一邊除了商人,朱元璋對自家的大臣也是極為“苛刻”,對百姓不好得受“大刑”,而且所得“俸祿”也都成了歷朝歷代最低的官員,乾的多拿的少,還時不時的要擔心自家“小命”,朱元璋在世時確實能威懾這些人,但到了後幾代皇帝就難免會有一些官員動些“歪心思”。

從“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

在這些政策的施行下,百姓的日子也確實正一天天的變好,可是以往利益直接於其掛鉤的地主士族鄉紳階級就苦了不少,“重農抑商”讓其利益流失嚴重,不過喜的是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宣佈與士人共治天下,給予了其階層許多的“福利”,讓其多了許多得利的法子,於是乎百姓還沒過好多久,就又被許多士紳換著花樣“剝削”,農民失去自由,失去土地的事都很常見。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士紳尚且有空子可鑽,那麼精明的各個都是條“老狐狸”的商人們,又怎麼會不找些“暴利”的法子。

馬克思曾這樣形容商人“10%的利益會讓他們蠢蠢欲動,20%會讓資本活躍,等到了50%他們就敢“鋌而走險”,當利益達到了300%他們甚至會踐踏世間一切的法律與規則。”

為了能有更多的利益,他們開始與原本“水火不容”官員合作,將敵人變成“朋友”,就沒有“敵人”了。

基於這種現象,讓本來俸祿是歷朝歷代最低的明朝官員,其身家都被那群商人、士紳“孝敬”的“富得流油”,像是一種極大的諷刺,官員得了好處,接下來就是“出力”的時間,對商人的行為也多是“開綠燈”只要不到了讓自己一干人統統都掉腦袋的程度,全隨他去。

合作過程中兩方都賺了不少,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眼紅,也跟著去和當地官員一同“謀利”。

雖然朝廷仍是“重農抑商”,但明朝的商品經濟發展的還是挺好,甚至於在江南一帶幾度出現了資本萌芽。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官商勾結”在明中期後成為了“常態”,加之洪武后的皇帝多是慵懶憊賴之輩,只要不威脅皇權統治,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

要朱元璋還在看到這種景象,怕不是那群官商都得落個掉腦袋的下場(經商不做官,做官不經商,官商不得勾結,違者論處)。

可伴隨著“官商勾結”的情況在大明國內“蓬勃發展”,商人與官員的關係變得越發親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商人地位在明中後期空前提高,雖有“重農抑商”的國策,卻基本上成了一文“廢紙”。

“官商一體,舉試入朝”,在明中後期,商人擺脫了以往的“賤籍”,獲得了“應試從政”的權力,這是明前中期都未曾有過的。

甚至在某種程度下,商人的崛起影響到了明中後期的人文思想,讓一干學子不再從儒,而是為了“豐厚”的利益前去經商,更進一步促成了全民皆商居民的成型,導致如“晉商”、“徽商”等地方商團的大規格出現。

“官商一體”讓不少有能力的商人,不再只甘於“經商”,打破階層隔閡,大批次的融入政治舞臺中。

“商人重利輕別離”大多數商人都是如此,這句話不管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沒錯,有了錢,有了勢,那接下來做什麼?不就是要享受這些東西所帶來的好處嗎?

由“官商勾結”到“官商一體”,探究明朝滅亡的始末

他們多半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觀念,甚至於多數人還覺得一些規章制度“礙事”,影響他們“賺錢”,於是就造成了明後期君臣爭利,臣不從君的局面。

明亡於商人,他們擁有著國家大半權力,卻沒能在社會、政治地位提高時,增強哪怕一丁點對國家的“責任感”,君王死社稷,官商降胡虜,這話說的沒錯。

參考資料:《萬曆十五年》《明朝的重農抑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