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由 離生別苑 發表于 藝術2021-10-28
簡介”之說,這個“佛”字不是尊稱名詞也可以理解為“表示覺悟的狀態副詞”嗎

佛怎麼組詞語怎麼組詞

題記:讀了十幾年的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經文的含義一直困擾著我,一直沒有著落,今天終於有了清晰而明確的答案。

“佛”字出自佛經,常見於佛家經典之中,絕大多數的佛經經文都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佛經是釋迦牟尼對弟子們的相應開示,是佛法舍利。釋迦涅槃之後,佛經作為佛法的載體,自然也就成了佛教的經典。佛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分支出了不同的部派,不同的部派各自推崇不同的經典,於是在對佛法義理的闡述上也時有紛錚。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按理說,以覺悟為宗旨的佛家,最是不應該出現不同部派間的義理紛錚。因為呢,既然以“覺悟”為宗,那麼“覺悟”就應當意味著“清晰、明確,沒有二義”。那麼當初釋迦牟尼有沒有預見後世的部派紛錚呢,如果說覺悟了真諦的釋迦預見了後世部派間的義理紛錚,那麼當初釋迦有沒有留下可以化解紛錚的開示呢?如果是足以平息理解紛錚的開示,那麼必定是釋迦特意囑咐,而且普遍見於每部佛經的囑咐之說。據涅槃經中的講述,臨入涅槃時,釋迦特意囑咐,後世弟子集結佛經時,要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作為每一部佛經經文的最初開示。

既然有了釋迦臨入涅槃時的特意囑咐,“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句開示為什麼卻沒能平息部派間的義理紛錚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習氣的作用下,我們大都會把“佛”字理解錯了。因為習氣普遍作用於眾生,所以這種錯誤也普遍地存在於不同的部派之間,也就是說不同的部派雖然在義理上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在對“佛”字的理解上卻犯了一樣的普遍錯誤。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如果說“貪慕”是眾生的習氣,那麼對“成佛”的期許也應當算是一種習氣,於是在習氣的作用下,我們一般會把“佛”字,理解成一個名詞,把“佛”字理解成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為什麼說“成佛”只能是一個習氣作用下的錯誤概念,一個不如法的概念呢?因為眾生具足如來本性,既然如來本性本自具足,自然不必有“成佛”之說。但是呢,雖然說眾生具足如來本性,卻也未必都能顯發如來本性,所以呢,習氣眾生還需要透過覺悟來顯發如來本性。那麼“佛”字,就不應該是一個表示尊稱的名詞,而應當是一個表示狀態的副詞,應當正確地理解為“覺悟”,“相應的覺悟”。釋迦對彌勒菩薩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要彌勒菩薩從唯識的角度作出覺悟的相應表率來。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非但不能平息紛錚,反而卻會加劇紛錚。為什麼呢,因為都會認為各自所推崇的佛經是一部佛說真經,經中所開示的佛義就是無上的真諦,於是也就容不得另見於其他經典中的世尊開示了。那麼在釋迦當年的囑咐本意中,“佛”字一定不會是一個尊稱名詞,“世尊”才是對釋迦的尊稱之詞。“佛”字是當初翻譯佛經時的新創之詞,如果真是要用來表示尊稱,那麼想來就不會用“人、弗”二字來造這個詞了,如果說佛是覺悟的人,那麼豈不更該用的是“人、覺”二字的組合。“弗”字就是個狀態副詞,表示“不”的含義。所以呢,“人、弗”二字組合成的“佛”字,要表達的是:不再盲從於無明習氣的相應覺悟狀態。“人”指的是俗念、是習氣。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只要不再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那麼“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就可以是平息紛錚的提醒開示。不必把“我”理解為阿難,因為這是並不保險的防偽標籤,既然並不是保險的防偽標籤,那麼就一定不會是釋迦囑咐時的本意。“一時”也不會是“爾時”、不能理解為“那時”,“一時”,是如是之時,是緣合之時,是合一之時,“一時”就是“一時”,“一時”之說,為“我”而設,而“我”指的就是正在學習這部佛經的我。

“我依習氣而立,補特伽羅各從其類”,習氣之事繁多,事需漸除,宜有各各相應的對治,宜有各各相應的開示,以達成各各相應的覺悟。“佛在”指的是相應的對治、相應的覺悟,既然只是相應的對治,自然也就允有他法,允有別說。既然是相應之說,那麼必定也會有不相應的補特伽羅,若不相應,自然也就不能契合於一時,若不相契,另尋相契的對治之經便是,不必更起誹謗輕言。省略號中的內容在每一部佛經中各不相同,是否契合要看省略號中的內容,這裡就不做分析了。

把“佛”字理解為“佛”,於是就有了不同部派間的紛錚,為什麼呢

那麼你會說了,在經文中經常出現“佛告阿難”等等相似的“佛告……”之說,這個“佛”字不是尊稱名詞也可以理解為“表示覺悟的狀態副詞”嗎?當然可以了,鑑於佛經經文中多能見有“世尊即說頌曰”,那麼“告”字本來就不應當簡單地理解為“說”,“告”字在經文中的本義應當是:相應的觸解、對治的警示,那麼“佛告”就可以理解為:從覺悟的角度給出的相應對治、相應觸解。

或許你又說了,那麼“唸佛”​又該怎麼說呢?佛經中的“唸佛”一詞,本來就不應當簡單地理解為“誦佛號”,“念”的本意是:常常想,是渴望的意思,那麼“唸佛”就應當理解為“渴望覺悟”。要是學佛之人都能把“唸佛”一詞理解為“迫切地渴望覺悟”,想來當年趙州和尚也就不必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了。

願您早證菩提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11 24​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