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由 妍妍的史苑雜談 發表于 藝術2021-10-25
簡介畫法以線描為主,兼以微染,不敷色,用筆細緻、準確而流暢,有李公麟線描法遺韻,動態、神情生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凜冽寒風中行旅艱辛情形,與上述傳世金代張瑀《文姫歸漢圖》情節、構成、人物情態多有一致處,推測皆為有粉本之作

元章畫是什麼意思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公元1115年,世代居住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貴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國號金“,他死後,金太宗繼位,1125年滅遼,1127年攻取開封,滅北宋,佔據中國北方大部分土地,與南宋長期對峙。

金朝大量學習漢族文化與典章制度,不少女真貴族包括皇帝都愛好或精通詩文書畫,如金章宗能詩,風格宛麗纖巧;書法學宋徽宗瘦金體;愛好繪畫,曾於秘書監下設書畫局,少府監下設圖畫署”掌圖畫鏤金匠“,在裁造署內設”畫繪之事“;極力鑑藏法書名畫。

金代畫壇名家《圖繪寶鑑》卷四及《補遺》載有四十五人,有皇帝、王公貴族、士大夫,亦有宮廷畫家,所擅畫科如人馬、山水、墨竹等應有盡有。由於地域和民族生活習慣,”金人畫馬,極有可觀“,鞍馬畫名家不少。金代畫家畫跡多已不存,現有畫跡傳世者,主要有王庭筠、武元直,張瑀……等人。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王庭筠:

(115-1202),字子端,號黃華老人,熊嶽(今屬遼寧省)人。金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明昌三年(1192)召為輸林學士文字,再遷翰林修撰。工草書;擅畫山水、古木、竹石,尤以墨竹著名,筆致老健瀟酒。受文同、蘇軾、米芾等”墨戲“(即”文人畫“)影響很深,甚為當時文士讚譽,對後世畫史有一定影響。湯垕《古今畫鑑》評雲:

”上逼古人,胸次不在元章之下也。“

現存《幽竹枯槎圖》為王庭筠傳世唯一真跡,以區域性特寫法於畫卷中央繪柏樹老幹枯枝,藤蔓纏繞其上,蒼健遒勁;左側一杆修竹相伴,枝葉疏落,柏之蒼勁與竹之柔嫩相映成趣。皴寫酣暢淋漓,間有飛白筆,意思簡當瀟酒,立意構思、筆墨與北宋文、蘇、米”墨戲“一脈相承,卷後作者自題”黃華山真隱,行涉事,便覺俗狀可憎,時拈禿筆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更表明了這一點。該卷拖尾有元鮮于樞、趙孟頫、袁桷、湯垕、龍璛、班惟志等題跋。卷中鈐元趙孟頫、喬簣成,清梁清標及清內府等鑑藏印。《古今畫鑑》、《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武元直:

字善夫,生卒不詳,北平(今北京市)人,主要活動於金代中期。明昌年間(1190-1196)進士,善畫山水,當時文士題詠甚多,可見倍受推崇,有《巢雲》、《曙雪》等作。現存《赤壁圖》卷以江流、峰巒、林木、扁舟、文士等景緻、人物表現《赤壁賦》中蘇軾與友人泛舟觀賞赤壁大意,江岸林木挺立,蓊鬱蒼森,與原文學作品相映成趣。

行筆剛勁自然,墨色濃淡得宜,神怡心曠。卷中主峰突兀如壁;左邊峰崖列嶂,如屏聳立江岸,壁下江流湍急,拍岸繞壁直瀉,扁舟順流急下;右邊江岸山巒層疊遠去,漸顯開闊,有遼遠不盡之勢,頗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之感;舟中一船伕執杆撐船士夫對坐賞景,風神宛然,為蘇軾與友人感受”江流有聲,斷岸幹尺“赤壁夜景之寫照。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畫法先以略近小斧劈皴的堅勁短筆淡墨直皴山岩,後用濃墨勾斫醒提,江流以細筆勾勒水波,林木墨色濃郁,峰巒、山崖與天際墨色淡遠。圖中無作者名款,卷後有金代著名文士、書法家趙秉文行書和蘇軾詞一首。明清以來此作一直被題為宋朱銳作。近人馬衡據金代元好問《遺山集》考證此圖為武元直作,且為武元直唯一傳世真跡。

卷中鈐明項元汴、清內府鑑藏印。《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張瑀:

生卒年不詳,金代畫家(公元十三世紀),畫史無傳。隸”衹應司“,應司系內府機構,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置,掌給宮中諸色工作。現存《文姬歸漢圖》卷以拉近視點區域性特寫墨筆淡彩繪東漢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姫歸漢時行於漠北風沙中情景,畫風質樸謹嚴。

由十二人(蔡文姫、漢朝官吏、匈奴官吏與武士等)、大小馬十匹、一犬、鷹與旗幡、弓箭、羽扇、風沙等人物、配景構成畫面。前有胡服官員扛旗騎馬引道,以袖遮面,作不勝風沙吹襲狀;中間是頭戴貂冠、著華麗胡裝,蹬皮靴,騎駿馬之蔡文姬(精神抖擻,目視前方,神情自信、堅毅、樂觀、開朗,從容不迫、躊躇滿志),馬前有兩侍從挽韁,後面有官員八人護送,獵犬、小駒、鷹相隨。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塞北風光,人騎錯落有致,互相呼應,神態生動逼真。全幅物象造型以線描為主,水墨渲染為輔,筆法謹嚴、細勁、流利而圓潤,線條運用與水墨烘托相得益彰,可見李公麟線描法之影響,該卷畫法為研究金代卷軸人物畫藝術成就,尤其是宋代對金代人物畫之影響,提供了重要的影象資料,深受歷代鑑賞家、學者珍視。

卷後左上款署:”袛應司張□畫“,”口“字漶漫不清,郭沫若釋為”口“字。據考證,宋代無”袛應司“官署,故斷定張瑀為金代官廷畫家。此圖題簽”宋人文姬歸漢圖“。系清高宗乾隆帝所書,畫面近中處有乾隆題詩一首。前端有明萬曆”皇帝圖書“、”寶玩之記“二印,後端書款處有”萬曆之璽“一印,前隔水有”梁清標印“、”蕉林秘玩“印二方,後隔水有”蕉林玉立藏圖書“印一方,後隔水處有”蒼巖子“蕉林居士”印二方。此外,畫面還有乾隆、嘉慶、宣統諸印十枚,曾經明內府、清梁清標、清內府收藏。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現存傳世《明妃出塞圖》卷為其唯一畫作。繪西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單于,出塞和親之故實。表現和親隊伍行於塞外風沙中情節。凜測朔風中兩胡吏策馬前導,前者抬臂遮擋風沙,回頭張望,後者肩扛黑色日旗,兩人皆縮頸收身,馬亦低首逆風緩行。緊隨其後的是騎於馬上之昭君與ー女侍,兩馬伕徒步攬轡前行,昭君右手執韁,左手上舉置於頜下擋風,神態從容樂觀,女侍右手抱琵琶,左手以袖遮頻擋風,轉頸回顧。

金代卷軸畫:莫驚詫,女真亦有神來筆

其後一組人馬聚攏在一處(由兩名漢吏、五名胡使組成,漢官持重端肅,胡使粗獷彪悍),呵凍畏寒頂風而行,衣帶、髮辮飄舉;一胡吏駕鷹策馬殿後,前有獵大躬身相隨。圖中人物皆為女真族裝束。畫法以線描為主,兼以微染,不敷色,用筆細緻、準確而流暢,有李公麟線描法遺韻,動態、神情生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凜冽寒風中行旅艱辛情形,與上述傳世金代張瑀《文姫歸漢圖》情節、構成、人物情態多有一致處,推測皆為有粉本之作。

畫幅後上方署有“鎮陽宮素然書”,款上鈴“招撫使印”朱文大印。“鎮陽”為河北正定,金時屬其轄區。拖尾有陸勉、張湯、張寧題跋,卷中鈴清梁清標、完顏景賢等鑑藏印。該畫於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流入日本。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