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治大國何以若烹小鮮?

由 凌潔漫談 發表于 藝術2021-10-24
簡介治理大國也應該象烹飪小魚一樣,當局者不要三天兩頭搞什麼運動,不要動不動就去折騰老百姓,不要輕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王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種說法: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小魚,油鹽醬醋的用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

還有一種說法,治理大國應該像燒魚一樣精心,不能很隨意。

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出處。

治大國何以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道德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什麼意思呢?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就連鬼怪也神氣不了。

本文真正的含義,是以“道”治國。這裡的“道” 是什麼意思呢?

用今天的話來說,道,就是理念、信仰、規律、文化。一句話,就是能凝聚大家的一種精神力量。

“其鬼不神”的“鬼”,又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鬼,並非鬼怪,而是指邪惡的力量。老子說,如果我們能用“道”的力量來凝聚大家,那麼,鬼怪也就牛逼不了了,我們就能戰勝各種邪惡,讓大家安居樂業。

那麼,這與“烹小鮮”又有什麼關係呢?“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我們知道,小魚很鮮嫩,在鍋裡頻頻攪動,肉就碎了。

老子的意思是說,烹小魚動作要輕,動作一大就會把魚弄爛。治理大國也應該象烹飪小魚一樣,當局者不要三天兩頭搞什麼運動,不要動不動就去折騰老百姓,不要輕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

讓我們再來看看,古代先賢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春秋戰國時代的韓非子在其《韓非子 解老》一篇中說,“事大眾而數搖之,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撓之,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王弼是中國古代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他也注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撓也,躁而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的眾心矣”。

唐玄宗對此有更清楚的註解:“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傷人,撓則魚爛矣……此喻說也。小鮮,小魚也,言烹小鮮不可撓,撓則魚潰,喻理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亂,皆須用道,所以成功爾”。

無論他們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們都解釋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核心要義,就是不折騰。

治大國何以若烹小鮮?

怎麼才能不折騰,而國家又能民富國強呢?那就是“道”的力量了。

一個國家,應該有一種信仰,來凝聚人心。這種信仰來自對自我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傳承,來自對共同價值觀的堅守和傳播,來自對國家治理理念的認可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人心齊,泰山移”,這就是“道”的力量。

國家要有這樣的制度安排,讓各方智慧匯流,讓各種力量迸發,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為自己的祖國服務。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每個人都有分享觀點的動力,都有參政議政的機會,都有監督權力的渠道。這種制度安排,就是“道”的力量。

國家要有這樣的機制,讓各種投資主體,各種市場要素,在公平的市場環境裡,盡情發揮,盡顯才華。他們不會因為市場不公而煩惱,也不會因為體制的隨意變化看不清方向。在這個統一的機制裡,每個投資主體,唯一要拼的是創新力,創造力。這就是“道”的力量。

治大國何以若烹小鮮?

國家與一個人一樣,要有悲憫、向善、美好的情懷,讓國民能夠感受來自國家的大愛和關懷。這種關愛,能夠激起大家的愛國熱情,願意勇敢的去保護它,愛護它,建設它。這就是“道”的力量。

有了這樣的力量,還有什麼暫時的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國內國際的邪惡勢力,能讓我們恐懼?

這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真正含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