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由 不要放開彼此牽著的手 發表于 藝術2021-05-14
簡介比如,《豆汁記》中的莫稽屬於窮生,為表現其時運不佳時倒黴的處境,直接描眉、畫眼圈就可以了,這樣化妝突出了人物面色蒼白的造型,可以很好地表現出其窮困潦倒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崑曲是什麼意思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崑劇的妝扮,包括俊扮、面具和臉譜。俊扮又稱素面,主要用於生、旦。早期的俊扮為搽花粉或塗胭脂,現在多改用油彩。生旦的俊扮以嫩肉色為底色,化妝後扮相的效果一則瀟灑俊美,一則柔婉清麗。其中生角的化妝則尤為講究。小生中有扇子生,也就是“白面書生”,如《牡丹亭》中的柳夢梅;有武生,如《小商河》中的楊再興;窮生,如《豆汁記》中的莫稽。這些角色雖然同屬生行,但在化妝上則不能一樣。普通的生角化妝,分為七道工序:上底油,拍底色,抹紅臉頰,打通天,拍粉底妝,描眉打眼圈以及打口紅(指不戴髯口者)。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一些比較特殊的角色就另有特殊的畫法。比如,《豆汁記》中的莫稽屬於窮生,為表現其時運不佳時倒黴的處境,直接描眉、畫眼圈就可以了,這樣化妝突出了人物面色蒼白的造型,可以很好地表現出其窮困潦倒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崑劇的面具主要有加官臉、魁星臉和財神臉等幾種。在傳統的崑劇習俗儀式表演中,崑劇演員們透過這些面具,化身為神仙來演出,讓觀眾演員都置身於祈福迎祥的吉慶氣氛之中。這些與面具有關的崑劇傳統,在今天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學和民俗學研究價值。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崑劇臉譜是崑劇演員臉上的繪畫,是在演員面部反映性格的圖案和譜式,是崑劇舞臺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崑劇臉譜原分淨、醜兩大類,其基本譜式是誇張的眉眼部分。明末清初以來,隨著崑劇表演藝術的日臻完善,逐漸發展成淨(大面)、副(二面)、醜(小面)三個基本行當的臉譜,每個角色又有一個專譜,其中以淨行為主。淨行的臉譜大多重施油彩,圖案複雜,因此稱為“花臉”,其中又可分為紅淨(紅面)、黑淨(黑麵)、白淨(白麵)三大類以及某些和尚戲的臉譜。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一般來說,臉譜色彩代表著人物的性格(如紅忠、黑猛、白奸等),其中以紅、黑兩色臉譜為主,故有“七紅、八黑、四白、三和尚”之說。除表示性格外,臉譜還可暗示角色的各種情況,如項羽的雙眼畫成“哭相”,暗示他的悲劇性結局,包公的皺眉暗示他苦思操心,孫悟空的猴形臉龐則表示他本是猴子。崑劇的道具稱為“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砌末”一詞,早在金、元時期已經被廣泛使用於北曲雜劇和南戲中,後來的崑劇也沿用了這個表示舞臺道具的行話。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傳統的砌末有意識地區別於現實生活中物體的自然形態,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戲曲舞臺上並不迴避“露假”,用旗子舞動表現波濤洶湧,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這些砌末與演員的動作、形象相結合,不是簡單地仿製現實生活中的物品,而是用一種藝術的形式,在戲曲中被頗具感染力地表達出來。砌末的這種虛擬性和象徵性與中國戲曲的表演風格是一致的,運用砌末來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非常強調錶情姿態的鮮明、準確、傳神,如揮動馬鞭來表達各種騎馬的場景等。

崑劇藝術,崑劇的妝扮和道具,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講究呢?

傳統戲曲舞臺上的砌末,有一部分小砌末比較寫實,但在寫實中還包含一定的假定性,如各種生活用具,包括燭臺、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等。但它們並非將生活用具照搬於舞臺上,比如燭臺,在舞臺上就一般不會讓它真的點著。另一些砌末是透過變形、裝飾,使之具有更明顯的假定性,比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在舞臺上則用來表示交通工具。此外,戲曲中的砌末還包括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各種表現環境、渲染氣氛的物件(如布城、帳幔、旗號、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一些劇情需要的特殊道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