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藝術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由 文史好旺角 發表于 藝術2021-10-05
簡介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來說,挖掘出明代的缸,只能證明明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大缸這種物品,但並不能說明在明朝以前大缸並不存在,只是因為其價值不高,外加不易儲存,所以沒有完整的大缸流傳下來而已

豆寇的寇怎麼組詞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人盡皆知,是每個人都會在教科書中學習的故事,小小年紀卻有如此臨機應變的能力,可是在最近,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卻再次遭到了質疑。

我國的民間收藏家馬未都,公開對司馬光砸缸這件事表示懷疑,而他的懷疑點也引起了眾人的疑惑,

他表示宋朝時期並沒有缸這個東西,所以這件事並不成立。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民間收藏家馬未都

大部分人對馬未都的熟知,還是來源於《百家講壇》。在這個節目中,馬未都清晰地展示了自己在古董方面的眼光和成就,隨後更有人爆出,馬未都還有一個私人博物館,足以見得馬未都的實力。

而馬未都與別的古董專家也大有不同,馬未都對古董鑑定方式十分新穎,他每次鑑定都會結合歷史去判斷,例如這個東西會不會在那個年代出現,古董上的雕刻和畫屬於什麼時代等,

馬未都除了是一個收藏家,在歷史方面也有很深的瞭解。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1955年出生的馬未都,最早是一個文學創作者,曾在一年的時間內寫出了多部小說,獲得了一致好評,甚至當年《中國青年報》還用整個版面來介紹他的小說。

寫作獲得極大成功後,馬未都將所有的收入和精力全部用來做一件事,那個年代,屬於中國民間收藏最火熱的年代,無數的民間藏品和出土文物在市場上廣為流傳,而馬未都憑藉自己的能力,在十幾年的時間中,獲得了上千家珍品。

功成名就之後,馬未都收到了很多鑑寶節目的邀請,擔任鑑定師傅,在某次節目中,馬未都藉著現場藏品,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他根據多年的經驗斷定,宋朝人是無法燒製出大缸的,因為現代所出土的缸,最早只有明代的,再往前沒有文物出土。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根據這個結論,馬未都斷定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後人編撰的,但馬未都的觀點也不能作為定論,經過很多學者的仔細研究,大家拿出了更具說服力的證據,在鑑定界頗具威嚴的馬未都,也有失誤的時候。

此缸非彼缸

目前最早記載有司馬光砸缸的書籍,是《宋史》,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從《宋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司馬光砸缸這個行為是的確存在的,但這本書中並沒有使用“缸”這個字,而是使用了“甕”,這和大家的常規瞭解有了很大的出入,那麼缸和甕有哪些區別,他們是一種物品的兩種描述,還是兩種不同的物品。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甕和缸完全不同,

缸屬於陶瓷製品,本身的強度非常高,在農村地區經常被用來存水,即使一個成年人,也不能輕易地砸破它。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候小孩子確實可以用石頭將缸給擊碎,比如缸體本身就已經出現裂縫,又或者小孩拿起的石頭十分尖銳,都是可以擊碎的。

而甕則完全不同,

甕在古代經常用來儲存食物和醃製食物,甕口很小,同時強度也不高,

按照小孩子的力氣來看,小孩子拿起石頭是可以砸破甕的。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而從甕的歷史來看,司馬光當時砸碎甕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關於甕的明確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唐朝武則天手下有一個酷吏叫做周興,這個酷吏擅長折磨犯人,但同時為人奸詐,私下裡也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

為了讓他招供,另外一位大臣來俊臣藉著喝酒的功夫向他詢問了一種折磨犯人的方式。當他被抓後,在自己的刑法面前果斷承認了犯罪事實,這就是歷史典故“請君入甕”,

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早在唐朝時期,甕就已經十分的常見。

所以司馬光不管是砸缸還是砸甕,他的救人舉動就有了超過一半的真實性,不僅如此,考古學家的發現,徹底推翻了他的說法。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用事實說話

馬未都的所有結論,全部來自一個出發點,那就是宋朝無法燒製出可以容納下一個小孩身體的大缸,至於這個觀點,我國的考古學家已經用事實推翻。

在河南地區,曾經出土過一個大缸,雖然這個缸無比粗糙,體積也不是很大,但根據檢測發現,這個缸距今已經有超過六千年的歷史。

按照古代的手工業發展進度來看,不僅宋朝時期可以燒製出一人高的大缸,漢朝時期可能就達到了這個技術。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史學家司馬遷的證明,在《史記》中,司馬遷曾經使用過一個成語叫做“醯醬千缸”,說明司馬遷時期,缸已經開始普遍使用。而缸的燒製難度並不大,既然漢武帝時期已經普遍使用,那麼到了宋朝時期,一人高的大缸也並不存在燒製難度。

其實馬未都的觀點在鑑定界和史學界經常出現,這就是凡事以物品說話,任何結論,全部按照現在所發現的文物來推斷,也許這種方式較為嚴謹,但總的來說還是不夠科學。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來說,挖掘出明代的缸,只能證明明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大缸這種物品,但並不能說明在明朝以前大缸並不存在,

只是因為其價值不高,外加不易儲存,所以沒有完整的大缸流傳下來而已。

這點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經歷的原因,在我國的歷史中,曾經多次遭到侵略,元朝、清朝的入侵,再加上近代多次遭到外國進攻,讓我國丟失了大量的文物和歷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元朝時期。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人燒不出大缸,最終被一成語“打臉”

元朝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讓中原地區的很多文字記載已經物品都遺失殆盡,所以很多東西現在並沒有準確的文字記載和文物記載,這也是很多國外歷史學家,始終不承認夏朝存在的原因。

雖然馬未都這次的觀點遭到了否定,但馬未都利用對知識的瞭解去質疑一些東西,

這種學習的態度十分值得認可,就像鄧先生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推薦文章